(一)诗人醉卧花街柳巷,我们醉在他的诗中
杏花村醉。
古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杏花,春雨,清明;杏旗之下,凭几小酌,杯盏丁冬。
杜牧在杭州酒肆的宿酒未醒,借着清明郊外踏青,到处寻找酒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可以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诗人顺着牧童的指引,走进杏花春雨的酒香,后世的万千读者也跟着诗人醉了。
写诗赠别歌妓。
杜牧调升监察御史,将离开杭州,赴长安上任。
当时的杭州,可算是诗人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每一道珠帘背后都有一个令他心旌摇曳的身影,每一盏绛沙灯下都有一双摄他魂魄的眼睛。
他依依不舍,写了两首诗,赠别歌妓: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姿态艳丽、轻盈柔美的十三四岁姑娘,就像二月初的豆蔻含苞欲放。
沐浴和煦春风,走遍扬州十里大街,卷起珠帘所见到的女子,谁也不如自己赠别的女子漂亮。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因为由于多情,离别时很难过,只觉宴席上难有笑容;愁苦相对,似乎变得没有情了。蜡烛还有心忧伤别离,替人流泪直到天明。
用情到这个程度,杜牧的“青楼薄幸”并非浪得虚名。
诗人有点累,想家了。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远离家乡,旅宿外地,旅馆里没有好朋友作伴,冷清寂寞独自凝神思忖,心情愈加抑郁。对着寒灯回忆旧日情事,听到失群孤雁鸣叫,心中愁烦难眠。
路程遥远做梦回乡,走了好久,直到破晓方才进门;捎回一封家书要隔整整一年,家人才会收到。看到江上一片美好的风月,门外系着使诗人倾心的渔船,思乡情更迫切。
家是永远的归宿。
玩得再嗨,也有想家的时候。
(二)醉在花街柳巷的杜牧却独具慧眼
赤壁之战,大家耳熟能详。
赤壁,在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是三国周瑜大败曹操的战场。赤壁一战,东吴大将周瑜采纳黄盖的计策,借江上东南风火烧曹军战船,以三万人的兵力,击溃曹操五十万大军,成为中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周瑜一战千古留名。
吟咏赤壁的诗歌可谓多如牛毛,而杜牧的《赤壁》一诗,会让人眼前发亮。
赤壁江边一段久沉沙底的残戟,拿来洗净磨光,经过研究鉴定,确认为三国时代大战的遗物。
诗人不禁浮想联翩,脑海中涌现出决战之前曹孟德横槊赋诗的豪情,决战当时周公瑾雄姿英发的形象,古战场的山川形势,火烧战船那惊心动魄的情景。
但诗人眼前、耳畔却刮过一股东风,新词奇句随即跳跃而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乔指乔氏两姐妹,江东乔公之女,大乔嫁了孙策,小乔嫁了周输;铜雀台,在河北临漳境内,因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曹操所建,是他晚年享乐的地方,他的妻妾都在台中。
杜牧语出惊人:
三国周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若不是老天慷慨相助,还谈什么三足鼎立,只怕大乔小乔,统统都要被曹操收于漳河边上的铜雀高台。
英姿勃发的周郎在杜牧眼中也不过如此。
不落窠臼,敢于发前人之未发,杜牧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自有其非凡的胆略与气魄。
诗中透着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之气,诗人意在抒怀:我若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未必不能像周瑜那样建立一番功业。
杜牧除了写诗,好谈兵,并熟知兵法,曾注《孙子》,特别是对曹操的兵法有深入的研究,表示过特殊的钦佩。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自负不凡的杜牧在发着自己谙知兵法,腹藏韬略,却无从施展的牢骚。
湖北黄州的春天,凉意袭人。
杜牧此来黄州并非因罪贬官,但心情却比贬官还要恶劣。公事之余,只能寄情于山水,聊表慰藉。
在黄州城东南有一条河,叫兰溪,也就是今天的浠水。源出湖北英山县,向东南汇入长江。
兰溪入江处是兰溪镇,镇东约里许,有竹林蹬,是箬竹山的群峰之一。山上兰花茂盛,春来香波如海。
杜牧前来游览时,写下《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暮春时分,两岸的兰花在雨水中散发着幽香。美人香草的寄托,令诗人想起被贬的楚大夫屈原。当年他应该就是循着这样的道路,而流落潇湘的吧。
杜牧赴任池州刺史时,曾路过乌江亭。对兵败乌江、自刎谢幕的大英雄项羽,诗人也另有看法。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乃兵家常事,事前难以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人才济济,假如能够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真的很难说。
“卷土重来”,多么励志!力拨千斤!
让多少失败者顽强站立起来,满血复活,重整旗鼓,杀将而去,夺取了最终的胜利。
秦淮河,一条深富文化底蕴的名河,两岸历来是达官显贵们享乐游宴的繁华场所。发源于今天江苏潥水县北,向南流经六朝古都金陵,注入长江。
相传河道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
秦淮河畔,诗人目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联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感慨万千,写下了《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准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乘船行驶在秦准河上,秋水上寒烟笼罩,沙岸上盖着冷白的月光,诗人叫船家停泊在河岸,正好隔河与一所酒家相对。
夜深人静,泊近酒家,歌女在席间所唱的《玉树后庭花》歌曲,隔江传来,听得真切;可怜那些以出卖歌笑为生的商女,她们只知道以声色悦人,却不知所唱的乃是有心人生发感慨的亡国之音。
杜牧20岁就熟知前十三代史传、23岁前即写出述说秦亡于征求享乐的《阿房宫赋》,此时的诗人将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一时迸发。
商女不知亡国恨。
诗人痛恨的不是商女,她们不过是供人以乐;他真正痛恨的是那些以钱买唱的官僚阔佬,他们竟然不思世事,用亡国之音来打发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
灯红酒绿中,杜牧仿佛已经看到大唐王朝的结局。
杜牧陶醉在江南温煦的春风里,醉眼朦胧,却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殊异风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熏风氤氲,到处插着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一切繁花终将被风吹雨打去,南朝在前,大唐随后,气数竭枯,不可逆转。 晚唐的一个醉汉,却最为清醒。
华清宫,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亦写下《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唐代的一本史书上说,杨贵妃生于蜀地,好食荔枝,南海的荔枝胜于蜀地。为了博得美人嫣然一笑,帝国转运紧急公文的驿站昼夜不停,从遥远的南方向宫中运送荔枝。
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骑手们不得不快马加鞭,穿州越府,邮驿站八百里加急。
从帝国的南方到都城长安,不计其数的驿站,都参与到运送荔枝当中。每年竟殉职几名官差,累死几匹驿馆马匹。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杨贵妃的笑声回荡在骊山,美煞了老皇帝;而那些囚在大明宫中的宫女却冷漠凄凉,百无聊赖。
进入深秋,天日渐寒凉。闲愁孤寂的诗人见到一位宫女举扇扑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夜,烛光冷冷清清,照着画屏。宫女走出房外,手拿轻巧的团扇扑捉流萤。
夜已经很深了,京城长街夜色如水般寒凉,冷气袭人。她仍旧没有回房,久久坐在台阶上,带着羡慕的眼光,仰望天上的牵牛和织女星。
时光在寂寞中空自流淌,青春被深宫蚕食埋葬。
扑扑流萤,望望星星,是她们凄冷枯燥的生活中唯一一点乐趣,被诗人看到了,又写出来了,成为经典。
杜牧最懂女人。
晋时,巨富石崇建造金谷园别墅,极为奢丽。
孙秀想霸占石崇的爱妻绿珠,不能如愿,便陷害石崇,致使石崇被捕。石崇对绿珠说:“我今为尔得罪。”绿珠哭着回答:“当效死于君前!”虽投于楼下而亡。
诗人在洛阳凭吊金谷园遗址,抒感而作《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金谷园里的繁华奢靡早已随着芳香的尘屑烟飞灰烟散了。园中流水无情地流淌,如茵的春草年年新绿。
日暮时分,啼鸟在东风里叹怨哀鸣;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繁华事散,覆败荒芜,过眼云烟;啼鸟落花,流水无情,枉自嗟叹!
诗人将离开长安到浙江吴兴赴任。具有政治、军事才能,素有抱负,又享有文学声望的他始终才能不得施展,出外赴任,也是被迫。离京之前,他登上乐游原,满怀感慨,写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抒发自己壮志难申的郁闷。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清平闲静的生活看似有味,实在是无能,闲看天上孤云安静犹如山僧。我愿手持旌麾去江海飘游,乐游原上再看看葬着李世民的昭陵,追怀向往唐初盛世。
贡献自己的才华与智慧,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恢复盛唐时期的繁荣昌盛。
这不过是诗人的一厢情愿。
晚唐政局的腐朽、颓败,将诗人的梦幻碾得粉碎。
逃避,成为了诗人唯一的选择。
公元851年,杜牧拖着孱弱的病体再度回到长安。这一年他48岁了。明明是升官回京,却有流落西归之感。
晚年的杜牧一再悲叹自己,功业学问两无成,在拖着沉重病体、检阅曾经的诗文时,甚至焚毁大半,认为那些只是徒有奇辞丽藻、无助经国大业的空文。 【作者简介】郝加献,1962年出生,北京密云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创作。2022年2月录入百度百科。
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
历史文化散文《晚唐诗人杜牧,一片胜过二月春花的霜叶》荣获鲁迅文学杯全国首届文学书画大赛一等奖。
曾出版《我读毛泽东诗词》《玉女之殇》《中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