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无声
李文建
天地氤氲,万物并作。绽放的每一朵生命之花,无不依赖于阳光的照耀和大地的孕育。时光的河流在天地间奔涌向前,带领着所有生命在浩渺宇宙中奔跑,向着无限远方。当东方的曙光即将把新世纪的地平线照亮,我生命的河流告别高原上那舒缓的河床,迎来连绵不断峰峦叠嶂的巍峨群山,陡然变得湍急异常,在幽深蜿蜒的山涧里顽强地向前流淌。一天,当我生命的小溪汇入山东茌平制药厂这条河流,便拥有了奔向大海的力量。
《论语·子罕》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说孔子在河边感叹,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一去不复返。其实生命不也是如此吗?开弓哪有回头箭,当生命的箭镞告别了弓弦就只能一往无前。1991年7月,我挥手告别学生时光,怀着些许留恋、些许激动、些许忐忑,一步踏入了社会这个大熔炉。人生或许是这样的:看似千条万条的路,但每人只能选其中的一条走;看似无限可能的人生,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可能性却只有一种,抑或人生原本就是确定的,没有第二。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为时光的河流从来就没有倒流的时候。1991年9月,我迈入山东茌平制药厂的大门。因为在大学实习时曾用过其生产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当时还向带实习的老师和周围的同学炫耀说,“看!这是我们那里生产的。”我也因此知道了,在茌平县城有一家制药厂,而制药在当时的自己看来是同在医院里治疗疾病一样神秘,所以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成为了制药厂的一员。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清晰记得自己胸前的厂徽号356。
凡是过去皆为续篇,当今天的笔触划过光阴的纸面,便书写下了一页崭新的书稿。春夏秋冬、月盈月缺、昼夜晨昏的轮转间,人们都在书写着、阅读着、经历着各自人生的每一天。当年,药厂还在工交路75号,生产“茌山牌”的系列产品。现今工交路成了铝城路,药厂也已变为翠竹园,“茌山牌”成就了“华鲁”这熠熠生辉的中国驰名商标。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家属院还顽强地存在着,厂区内仅剩的建筑——化验楼——现在也已成为了焦庄幼儿园,偶尔路过依然会从心底涌起阵阵亲切感。刚进厂经常会听到老职工讲,“咱们厂一开始吃甲硝唑车间,后来吃利卡车间,再后来吃胶囊车间,现在吃针剂车间,接下来看来要吃大输液车间了。”一边说一边笑眯眯地看着你,一幅倚老卖老的可掬模样。1977年建设到1991年间药厂14年的发展史不经意间被浓缩在了这一句话里,如浓烈的白酒让人回味无穷。不过也忽略了一点,就是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车间,刚生产出来的原料药粉末洁白如雪,一放竟成了“活性炭”,无奈车间沦落为仓库,没吃上。向大输液转型成为对企业发展的又一探索,三十多年过去,企业的发展雄辩地证明这一决策的英明。
正是大输液车间的建设,让我有机会成为制药人的一员。来不及向亲爱的母校和心爱的专业告别,转头就全身心地扎进了崭新的工作和制药知识的海洋。一本借来的《药物制剂学》引领我从零出发向着完全陌生的领域开进。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去德州制药厂学习,每工序1人,我学的是水处理。当时药厂虽然有小水针的生产,但注射用水是用电厂供应的蒸汽冷却制得,远不能满足输液生产的要求。在德药10天的学习,是我面对未知的全部家当。当时车间尚在土建中,没有任何设备,也不清楚制水会采取何种工艺。只能一面反复捉摸《药物制剂学》中的相关内容,一面四处搜集资料并抓紧学习,利用投产前半年多的业余时间全力冲刺。
天下没有白下的功夫,制水工序一次性试车成功为输液生产奠定下良好的基础,也算是对企业信任的最好回报,这根植于自己从原理到操作的融会贯通。十多年的制水工作,有辛勤的汗水,也有收获的快乐。从来没有因为人为原因使制水影响过车间生产,算是向企业交出的一份圆满答卷。职称从无到有、从初级到中级,考取了执业药师,获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的本科毕业证。十年磨一剑,我从一个“小白”,成了真正的制药人。2001年离开公司水站进入新药研发部开启了自己又一段更富挑战的职业生涯。这十多年间,山东茌平制药厂成就了自我的华丽蝶变。1993年更名为山东华鲁制药厂,标志着企业发展的又一崭新开端。1998年改制为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让企业摆脱了体制的束缚,开启了面向21世纪发展的美好征程。2003年从工交路75号迁现址华鲁街1号,一座现代化的制药企业在鲁西大地冉冉升起!
一滴水能够映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棵小草能够感受大地母亲的体温,一段记忆映射着华鲁制药发展的光辉征程。三十多年过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面向未来华鲁这艘制药航母必将穿越惊涛骇浪驶向无限光明的壮美远方!
水流无声,岁月无痕。心向大海,在天海一色处,天地相接,广阔无垠……

作者简介:李文建,就职于一家大型制药企业,先后从事生产、研发、营销、质保等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2017年7月起实修王阳明心学,为张恒志先生入室弟子。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沁园春·华鲁》《潘庄村的龙王庙》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