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鸭绿江断桥钩沉
乡音乡情 罗天明
鸭绿江上有两座日本人建,美国人炸的断桥,一座是鸭绿江断桥,一座是河口断桥,两座断桥都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铁证,都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丰碑。
1905年,弹丸小岛的日本凭借军事势力强行占领朝鲜半岛后,侵略野心愈发膨胀,又觊觎鸭绿江西边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的中国。为了连接朝鲜京义铁路和中国安奉铁路,形成贯穿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铁路大动脉,达到掠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财富的目的,日本强行要求清政府同意在鸭绿江上修建大桥。1909年5月,在未取得中国允许的情况下就开始在朝鲜一边施工,次年4月,朝方工程已经过半,腐朽没落、内忧外患的清王朝在日本的强压下,俯首帖耳地同意也在中方一侧建桥,让日本如愿以偿地于1911年10月建成大桥。大桥共12孔,长944米,宽11米。鉴于当时鸭绿江水运发达,大桥采用了“开闭梁”式设计,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圆形桥礅为轴,可旋转90度,定时开合,桥礅东西两侧便于过往船只航行,既能保证铁路畅通,又可便于大型船舶航行。
日本在鸭绿江上建成连接中朝两国的铁路桥后,大量掠夺中国财富,侵华步伐日益加速,1931年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扶持建立了伪满傀儡政权。
日本帝国主义贪婪的欲壑难填,侵略野心不断膨胀,为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掠夺更多的中国财富,1937年4月,又在鸭绿江第一座大桥上游不足百米处建成第二座双轨铁路大桥(即当今的中朝友谊桥),将下方的原单轨铁路桥改为公路桥(两桥被称为“姐妹桥”)。当年7月,便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发动了全面鲸吞中国的“卢沟桥事变”(岂料,中国人民奋起抗战,于1945年8月赢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新中国“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应朝鲜请求,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决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丹东,这里主要指姐妹桥)、河口、辑安(今集安)三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鸭绿江上的姐妹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过江作战和支援朝鲜战场军需物资的交通大动脉。
美军为了切断中方供给线,疯狂破坏鸭绿江姐妹桥。1950年11月8日,美军百余架飞机轰炸大桥,公路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六天后,美军再次狂轰滥炸姐妹桥,上桥被炸严重损毁,经过抢修得以保全;下桥的朝方6孔全部被炸塌沉没,中方侧仅保留了4孔桥体,完全瘫痪成为废桥,被称为“鸭绿江断桥”。下桥被炸毁后,为保证支援前线运输,上桥被拆掉一轨改为公路,成为铁路和公路两用桥,一直沿用至今。
鸭绿江断桥成千上万的弹痕,迄今遗留宛然。如今的断桥为浅蓝色,寓意不忘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祈盼世界和平。桥头上方曲弦式钢梁正中悬挂的“鸭绿江断桥”五个金色大字,为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
东鸭绿江断桥上游约60公里的河口断桥,位于丹东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原名清城桥,长709米,宽6米,由22座桥礅、21孔组成,是日本为了进一步满足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需要,指令伪满傀儡政权和朝鲜傀儡政权于1942年12月建成的一座钢筋混泥土公路桥,是鸭绿江上日本人建造、连接中国和朝鲜两岸的第三座桥。
清城桥头有一座日军当年守护大桥的两层碉楼,高约8米,直径约4米,椭圆形,设有14个观察孔,9个射击孔。如今,斑驳的碉楼成为了日军当年的侵华罪证。
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于1950年10月19日,亲率第三十九军第七师,第四十军第八师由三大渡江作战的中线——清城桥奔赴朝鲜战场。
河口断桥广场上,蓝天白云下,一尊铜像展现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英雄风采。骑着高大战马的彭德怀司令员气宇轩昂,左手紧攥缰绳,右手挥向鸭绿江对面的朝鲜山川,俨然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发出铿锵号令: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出发!
10月23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干部战士亦由清城桥入朝参战,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就在其中。
河口断桥头的毛岸英铜像一身戎装,英姿飒爽,豪情满怀,右手护着腰间手枪,左手拿着军帽置于迈上清城桥的左腿。在踏上清城桥出征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的时刻,他猛然回首,深情地眺望祖国的万里山河,告别祖国的父老乡亲,心中默语:亲爱的祖国,为了您的和平与安宁,再见!
11月25日,28岁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在志愿军朝鲜总部的大榆洞,长眠于他为之战斗的朝鲜大地。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清城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三大渡江地之一,由此渡江参战的志愿军约134万人。同时,清城桥也是祖国支援前线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
1951年3月29日,美军出动了6批次、30余架飞机对大桥轮番轰炸,大桥被拦腰炸断,中间7孔、长约200米的桥面被炸断落入江中,中国一方剩下9孔,朝鲜一方仅剩下5孔,形成“河口断桥”。
绿树掩映的桥头,每棵树下立着一尊抗美援朝英雄铜像,他们是毛岸英、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广播喇叭里抗美援朝战争的枪炮声和喊杀声此起彼伏,当年的烽火硝烟历历在目。桥面两边石栏的40面军旗猎猎作响,每面旗帜代表一个军,上面如实地记载着每个参赞军的番号。此时此刻,“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呼叫在耳边訇然而响,激昂悲壮,震撼心魄,“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长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踏上鸭绿江的两座断桥,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那雄壮激昂的歌声总在耳畔回旋激荡。
鸭绿江上的两座断桥,虽然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就被美国侵略者疯狂炸断,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定意志却永远炸不断。
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三年血与火的洗礼,终于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而胜利凯旋,谱写了中华儿女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守护了正义,维护了和平,换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天地英雄气,江河万古流。碧绿的鸭绿江水悠悠流淌,两岸江山锦绣,岁月静好。鸭绿江上的两座断桥,建于日本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毁于美国侵略的疯狂轰炸,铭刻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讲述着中华儿女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如今业已成为中国人民回溯历史,致敬英雄,缅怀先烈的红色景点,成为中华民族抗美援朝、反抗侵略、保卫和平的历史丰碑。

作者简介
罗天明,四川人,1954年出生,放牛娃长大,先后做过农民、放映员、教师、记者、编辑。1993年出版第一部著作《增广续编》,2023年又重订出版。还相继出版自传《人生密码》,散文集《山川岁月行》,《雨城方言》(合作者余志均),及江油系列文化书籍《江油方言》(合作者伏德明 刘术云)《江油民俗》(合作者刘术云)《江油地名故事》(合作者刘术云)《江油红色革命文化》(合作者刘术云)《江油优秀传统文化》(合作者刘术云),编写《话沧桑说巨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江油建市三十周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