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我插上了作文和做人的双翼
——致敬我所有的老师们
文/刘志敏
(原创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4年09月14日 00:00 河南)
刘志敏老师导读:我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爱,铭刻在我心里,生生世世,永不忘怀。老师,你用心点亮了我的心,以爱培育了我的爱,有你,我才感觉到世界的温暖。我虽然不是你最好的学生,但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师恩是我心中最深沉的歌,它让我感恩,它让我励志,它让我不断地去追梦诗和远方!
——题记
感恩老师是我尝试写作的源泉和最大动力。我的处女作《我心中的白杨》,字面上写的是白杨树,但全文贯穿了我整个的求学时代,乃至我走上工作岗位刚开始任教的那些年。文中我直接写自己老师的文字并不多,但他们却是在暗处催生我这棵“小白杨”成长的地温、泉源和沃土。在文中我以白杨树倔强挺力、不屈不挠的精神礼赞了不同求学阶段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
后来,在《我心中的白杨》一文的统领下,我又写了《马村矿,一代白杨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一文。在这篇文字相对较长的作品中,我书写马村矿用了较多的文字,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在描写的过程中,我多有详细描写,把长镜头拉近再拉近,聚焦让我触动最深的场景。说实在的,本文我主要是想讴歌马村煤矿那些年为白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所做的巨大贡献。倘你阅读过我的这篇早期之作,你会发现我写作的立足点或者站位是当年的白杨高中。白杨高中是我的母校,它也是我最初写《我心中的白杨》一文时内心最主要的触动。马村煤矿是当年白杨镇经济发展的热土,而白杨高中是当年白杨镇文化教育的高地。上高中的那些年,无数次地去马村矿洗澡,都是我们在上完晚自习后的时间。整个作品中,我没有提到过当时教我的哪一位老师的姓名,可掏心窝子说,让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动力还是教我们的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们。他们教给了我们知识,为我们营造了宽松的成长环境。试想,现在的学校教育,因为安全问题,许多学校把学生禁锢得如笼中之鸟。这样的作法,我想是否会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呢?那时候我们的学习生活很苦,但我们白天有机会去触摸阳光普照的大地,夜晚有机会与诗词中走来的月光交流对话!
我写感恩老师,情感投入最重的当属《感恩您,屏阳》一文。我是饱含眼泪,心中滴血,情无中断地完成这个作品的。屏阳高中,是我在白杨高中高考屡试不中的情况下,所做的另一个选择。这样的选择,对耶?错耶?关于此事,我曾长时间纠结于心。屏阳高中,这里的生源并不好,历年高考成绩也都欠佳。后来,我参加工作已有很多年了,梦中或现实中,时时会让我的情感世界与屏阳的这段复读经历擦出火花。如何去面对?如何用文字记录我的这段心路历程?写我的彷徨?写我的抱怨?写我的迷茫?写我的自失?以上所有这些,都与我的人生“小格局”是相悖的。屏阳高中位于赵保古镇,解放后有“红赵保”、“豫西小延安”的美誉。屏阳高中是豫西地下党组织最早建立的地方,这里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这样的角度考虑,我把“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定位为我写屏阳高中的情感主线。在文中,我不厌其烦地写了教过或没有直接教过的众多老师们,我不但列举了他们的姓名,还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对他们的印象和了解!在屏阳高中的学习经历时间不长,但在这里我受到了红色基因的熏陶,也领略了诸多名师的坚守、牺牲、奉献、不为名利的节操。让我在此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一声:感恩您,屏阳! 《摇曳在我心中的牡丹》一文,是我几年前在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完成的一个作品。我把我眼中的牡丹花放置到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校园内。相较于整个洛阳的牡丹园,这里只能算是一个小盆景,但我倾注了最饱满的情感。文中我还是没有明写那些军中“外语大咖”,但外院诸多的老师,他们是享誉军内外的名教授名专家,犹如学术界的巍巍高山,又如盛开在洛阳这块历史沃土上娇艳的牡丹花。三十多年了,我一直还记着“胡斐珮”这个名字。她是从美国归来的华侨,她是全军知名的英语教授,她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副院长,她是当年全军仅有的五个女将军之一。胡教授给我们作过的一堂报告,让我受益了几十年,她说,做一名学术者一定要投入全副精力,做一名军人一定要把国家需要置于最高的位置。胡教授就是摇曳在我心中最娇艳的那株牡丹花!
写过了高中,也写过了大学,我笔下最缺失的是对小学和初中老师的追忆。其实小学是启蒙时光,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七八年的时间里,教育我做人,教会我文化知识的老师也真不少。不妨略举一二,并致敬当年所有的“民办大师”们! 孙世民老师是我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他平时不苟言笑,但生活习惯非常自律,每次走进他的办公室,总会看到室内物品摆放有序,一床陈旧的棉被总被他叠得“大放光彩”,吸引我们的眼球,同学们都说孙老师比当兵的内务整理得还要好!若干年后,我还真在军营里见识过军人的内务,那被子是正宗的“豆腐”!几十年中,我很想养成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也一直在向孙老师看齐,可到现在真也没有做到。因为此,我便怀疑起古人那句“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话了。
在教学上,孙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自己工作一丝不苟,无形中对学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朗读到背诵,从范文到作文,他都认真落实任务,不给我们一丝蒙混、侥幸的心理。我是一个生性怯懦者,但孙老师并没有放弃我,他一次次鼓励我学好语文,学好作文。在我的一篇作文中,我把当时在农村最常见的、农民用锄头隆起的一条条红薯沟,比喻成了在我们当地农村见不到的铁路的道轨。当年我并没有亲见过铁路,或者是从电影中看到过吧。这个尚显生硬的比喻句,却得到了孙老师的肯定,他在课堂上把我的这次作业当成范文进行了点评。 孙老师还关注我们其它学科的学习,并制定过一些激励措施。记得那是1981年的寒假考试,他鼓励全班同学说,若有哪位同学这次考试比期中考试在班里进步30个名次,考试后将会奖励一本《新华字典》。或者真想拥有一本心目中份量重重的《新华字典》,或者每每遇到的是孙老师鼓励的眼神,那年期末的复习,我经常一个人站在教室外凛冽的寒风里背诵记忆,天气奇寒,以致冻裂了我的手脚。当然付出与回报是一对孪生兄弟,在期末考试表彰会上,我如愿得到了孙老师奖给我的一本《新华字典》。当年的字典多是简装本,那淡青色的封面,还有0.68元的定价,我至今不忘。我在另一篇文章《有书真富贵》中曾提到过这本字典。多少个夜晚,借着煤油灯昏黄的光,我倚在床头用它查找生字,还一次次深嗅纸张上清新的墨香!初中毕业后走出母校,倘我后来稍微积累了一点文字功底,或者对写作产生了一点小小的兴趣,我真得深深感谢我的孙老师!
张海江老师是我上初三时的物理兼化学课老师,和孙老师一样,同样的民师身份,同样的敬业精神! 作为农村初中,当年的办学条件自然较差。没有合适的专任化学课老师,张老师既要教我们物理,还要教我们化学。物理和化学这两门课程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课堂教学以实验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无论是物理课还是化学课,我印象中,张老师从没有让我们错过任何一个实验。他先演示,再手把手地教会我们。至今,他做实验的动作和神态,我还记忆清晰,仿佛那是发生在昨天。我又不自觉地联想到了现在的学校教育。反观现在的课堂实验,其条件比起当年不知好了多少倍,可总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他们很少甚至不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这是我的一点担忧!张老师是我打心里敬重的老师,也是我在走上坡路时给我推力最大的一位老师。初三面临中考,张老师手握物理和化学两大学科。当年若不是张老师的督促,我真地爬不上中招考试这个坡。张老师或者工作忙,他很少向我们讲大道理,却把落实放到教学的首位。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就张老师落实课前提问这一点,我的记忆特别深,恐怕我是吃这“苦头”最多的一个了。为何这样口出“怨言”?我诉说与你听。
全班这么多的同学,无论上物理课或者是上化学课,我是唯一一个堂堂被提问的学生。时间长了,同学们还以为我和张老师有某种亲戚关系呢。一周每天有课程表,上课自然有规律可循,以致于物理或化学课前的那个课间,我连上厕所也不敢去了,赶紧手捧课本背诵定义、定理、定律等。这样的一年下来,张老师从没有让我在课堂上“放空”过。我不聪慧甚或木讷,但也经不住张老师的一直不断地锻打。开始,我对张老师的课是产生恐惧心理的,虽有课前准备,但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也磕磕绊绊。时间一长,在张老师信任的目光下,我回答问题时心里自然平静了许多,对许多知识也慢慢学会了运用。四十多年了,我还对这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知识保留有浓厚的兴趣,譬如物理课上光学知识中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折射角,电学中著名的欧姆定律,化学课中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化合价、配平化学方程式等。升入高中,到高二文理分科时,我选择了自己更为喜欢的文科,但却在心里久久舍弃不下物理和化学这两门课。很多时候,我会从睡梦中惊醒:张老师上课又要提问我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顾从入学起,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我所有的老师们,或已人到暮年,失去了青春;或者人已不健在,失去了生命。但无论何时,他们都是我心中最雄庄的歌!是他们帮助我圆了文学之梦,是他们教育我在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值得感恩的是,在我的求学之路上,是老师们给我插上了“作文”和“做人”的双翼,让我没有偏离人生的正确航道!
2024年9月12日晨
作者简介:刘志敏,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网络作品百余篇,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杨礼赞”,现为白杨写作学会会长兼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