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江 /文
王贤根 浙江义乌人。1949年农历七月十七出生于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68年初从金华一中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干事、指导员、秘书、政治协商员等职,总参某部大校。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1991年4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中国散文学会两届理事。作品获总参新长征文学奖、文学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全球华人“漂母杯”散文奖、冰心散文奖、全球华人长城散文金砖奖、“我和散文三十年”征文一等奖。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山野漫笔》《用自己的头站起来》《又是烟雨迷蒙时》《梦想是一辈子的事》,长篇报告文学《火红的阳光》《远泉绿色之梦》《千古长城义乌兵》及军事纪实文学《援越抗美实录》《西线之战》《铁流先锋》《浩然家国情》《开国将领的故事》《雷神》等。
璀璨正能的王贤根军事纪实文学
文/ 黄长江
王贤根,一个看似玄奥而实却很朴实的名字。
王贤根,一个看似朴实却又富含玄机的名字。
他是一位大校军衔的军旅作家,如今已逾七十古来稀。
他是我至尊至爱的老师中的一位,亦师亦友。既是导向又充满关怀,既有热情又饱含温暖。
他的军事纪实文学,那是饱含正能的璀璨。——点记
01
名字是符号,不管你采用哪几个字,甚至仅仅用一个字,如何组合,置于何地,它承载的是名,谓之名词。
名词均有所指,或物或事或人,均有清晰明了的指向。如说阳光,它源于太阳,有光亮。如说花草,呈现出的便是颜色和芬芳。若说滴水和江河呢?
展现给你的是水晶般的剔透和交响。
王贤根,是一个人的名字,一位军旅作家的名字。且看它的文本内涵:
王者,至高至尊也。此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姓氏,我解之为至善至美、至贤至文可否?当可,那是先人立树的标杆,是后人生生不息追求的一种境界。
既是人生之境,也是万象之境。
贤者,优才优能优德优行之合称也。于前,是追行;对后,是期冀。
仿如春见果林繁花,心知秋之硕果;诚似观画梢巅起舞鸟喙,犹闻婉转歌鸣。
根者,深扎延伸也;传承发展也。今谓之守正创新也。
那树之本,那竹之鞭,那路旁,那山间,甚至我们居所庭院的里里外外……还用说解乎?
我不是星相家,也非街边桥头之展布看手面相之“易”者。
我是要介述我和他之间的情谊,介述他这个“人”,以及我二十来年对他的关注和了解。
我读到他的那些作品,特别是军事纪实文学,是那样的璀璨夺目,又是那么充满沉甸甸的正能。
1974年王贤根任指导员时
02
文采阁,北海北门,郭沫若故居旁。
2007年腊月,天气正寒,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领导和会员作家与媒体朋友们济济一堂,把个文采阁会厅乐得暖暖烘烘。
领导发言后,主持人让作家代表发言,一位穿军装的中等身个被邀上了台。
他说他代表他老家市委书记、市长、市政府及父老乡亲们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到他老家去走一走,了解了解他的家乡,看望看望他的父老乡亲,写写他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
有人问:他的家乡是哪儿?
有人说:义乌。
他也回答:义乌。
满场人的身心一下暖到了千里之外,暖到了唐大诗人骆宾王的老家,暖到了大学问家、大翻译家陈望道的老家。
他就是王贤根。
这是我和他第一次见面。
这天我还新认识了坐在我身边的尹超和赵大力。
晚餐,会方安排在几公里外的一家西餐厅,烤肉,自助餐。
排队取餐当隙,我前面的两人聊得很欢,聊稿费、聊文学、聊经济,聊到了义乌。
我认出了其中身个较矮的一位是刚才代表整个家乡发出邀请的那位大校作家,尽管此刻他没有穿军装。
他就在我的前面。
他们聊到某篇文章的时候,他转个身来看了我一眼,问我看到没有。怕我没听明白,又说:“《文艺报》上。”
我跟他加深了印象,可惜用餐时因是卡座小桌,寻空自由组合,没能挨坐深谈。
然此时,他的名字我还没记住,只知道他很健谈,很乐观,一副阳光般的笑脸永远给人温甜。
年近花甲的他看起来比三十多岁的我大不了多少。
那谈和问让我这当时已有了十余年新闻经历的“编记”汗颜。
和莫言乘坐冲锋舟在灾区采访,撰写抗洪救灾报告文学(左:王贤根)
03
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2000年5月开馆,成为作家们常往之地。那个安苑东路45号的地址改成了文学馆路45号。
几趟陆续开通途经的公交车也有了文学馆站或中国现代文学馆站。
一次次的前往,一回回的活动现场,我和他渐渐地面熟起来。
我创办的《今日文艺报》我常常会带去发给大家,与诗友文朋们分享。
一天他给我一份打印的稿件,好像是一篇散文吧,署名:王贤根。
我问是不是他的名字,肯定的回答让我知道了他的名字。
一次在文学馆参加完活动,王宗仁老师让我随他们的车到万寿路。
进了一家餐馆,还有几位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王宗仁老师向大家介绍王贤根:这就是《援越抗美实录》的作者。其中有两位本来不认识的人竟从速补充出了充满惊讶而肯定的三个字:王贤根!
于是初次见面便一见如故,畅谈甚欢。
我也对王贤根多了一分了解。
《援越抗美实录》,那是我上高中时常看到的一本书,也是当时想读而未及读的一本书。
约二十年后我竟先读到了作者。
04
一次在文学馆参加活动,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活动,王宗仁老师先回了。
活动间隙,王贤根老师串着给作家朋友们打招呼,最后来到我旁边:“长江,一会跟我一起哈,鲁光来了,我们找个地方吃饭后再回。”
活动一结束,他便招呼我和另外的三人一起上了一辆车。
车到目的地停下,“大宅门”呈现在眼前,知这是我几年前住过的惠新西街18号罗马花园的东边,东北面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东南面有对外经贸大学和中日医院、中国日报社等。
进门入座,共5人,其他三人我均不认识,只是名字熟或面熟而已。
王贤根老师介绍,一位是他老乡,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姑娘》的作者。我立刻将其与中国女排对上了号,他就是鲁光。
一位是孙晶岩,开车的是贺平,两位都是资深女报告文学作家。均是我肃然起敬的人物。
围桌叙聊着文坛、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及相关话题,犹如几位老师在给我上一堂有关报告文学的专题课。
受益匪浅。
当然也谈天说地讲作家,讲文坛的文怀沙等老前辈。谈人文地理,叙说世界大千。
乐融融也。
王贤根散文获“全球华人长城散文金砖奖”时,在金山岭长城旁与周明、王宗仁合影
05
万寿路附近有秦唐食府、月色江南等餐厅,那是一群人常来侃天说地的地方。
他们或预约或随机偶遇偶碰而往。
秦唐食府的哨子面被他们盯上。
不论是文学上的创作心得,生活上的烦恼,还是事业上的得失,以及充满忧喜悲欢的爱情话题,都会到这里来倾倒释放、探讨明朗。
“万寿路八仙”不知是谁给他们取的名字。据说是某餐厅的服务员取的,竟然在京城日益叫响。
他们其实不只是“八仙”,而是一个十多二十人的不定数团队,男女老壮青。
常聚者有王宗仁、王贤根、宁新路、郭宗忠、黄长江、乔秀清、侯炳茂、戴立、周金凤、王培静、刘一飞、王虎群、张国领、王子君、王宁、红孩、邱振刚、仇秀莉、梁利萍等,有时也有高若虹、张庆和、刘虔、董彩峰、孙华伟等等,还时有从外地来的,多为文坛骚客,多为军人出身或报刊编辑或诗人作家。
但每次多以七八人或十来人相聚。
当中最尊最长者是王宗仁,其次便是王贤根。
我是算常聚“八仙”中最年轻一档。或许在前辈长者们眼里颇具书生意气,有正茂风华。
王贤根散文《连长》获奖,老将军为他授奖
06
王宗仁和王贤根是常组局者。“八仙”或因时隔稍久而聚,或因有喜事通报分享而聚。
王贤根喜事很多。或发表作品或有作品入选某选本,或出版新著或获某奖项,或故乡来人或有文友来访,都是他召聚的由头。于是乎我等只管前往、喝酒,聆听、同聊探讨,甚至朗诵诗文、讲段子、唱歌曲小调,博众人一乐,洋洋得意、酒足饭饱,心满意快。
我每次前往均会带些《今日文艺报》《中外名流》杂志和我的《凉拌散文》《小炒诗歌》等拙著,或我们新给其他作者朋友出版的书去发给大家,与大家分享交流。
也会获赠诗友们的新著新作。如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藏地兵书》《青藏线》等,王贤根的《千古长城义乌兵》《又是烟雨迷蒙时》《梦想是一辈子的事》,以及刘虔的《刘虔的文学世界》、王子君的《金汤鱼》等等。
席间王贤根不善杯勺,笑眯眯地为大家服务,静静聆听。不语则罢,语必言之有物,掷地有声。
临别一一握手问吃好没有、喝好没有,嘱咐路上慢点、注意安全,下次再聚。
王贤根与铁凝合影
07
《千古长城义乌兵》是王贤根于2014年6月的一次“八仙雅聚”赠我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署名王贤根、吴潮海著。
封面有莫言签名及题诗选句:义乌自古多义士,强将手下有强兵。
书分九章,从抗倭寇、戚继光义乌招兵起笔,至第九章“千年守望”,似寓意虽经多少风霜雨雪,仍将久远地守望。
戚继光义乌招兵,源于打斗的勇猛信息,顺于族亲相见。
义乌兵千里北上,是为修长城、守长城。
长城是北上义乌兵后裔的族谱。
读这本书可见,是王贤根用那双脚和手中的笔让散落在长城脚下数百年的义乌兵后裔们连在一起、交织在一起,让他们找到了他们的祖上老家,找到了来时路,找到了根,与根源之乡亲连在一起……
中华民族不都是可以这样连到一起的吗?不都是这样交织到一起的吗?
可是有谁能把这些牵牢,织紧绣密呢?
我期待有更多的《千古长城义乌兵》出版,我希冀有更多的王贤根。
从这本书里我读出了什么是深扎,读出了王贤根的眼力、脚力、脑力、笔力。
08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阅读习惯被网络碎片化、穿越化、口语化、粗糙化。
能潜心地读完一本书越来越困难了。
严肃文学呢,要想发行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王贤根的《千古长城义乌兵》却是幸运的。
它能得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幸运。
得到中国大陆迄今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赋诗推荐,幸运。
得到首印4000册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幸运。
得到作者家乡义乌的认可加印2000册,幸运。
得到身边文友们的称赞,幸运。
得到广大读者朋友们的喜爱,幸运。
我当然是很喜爱这本书的。
我认为它写的是军人的后裔对军人们的初心的坚守。他们世世代代数百年地坚守。
他们把这种坚守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既是爱国爱家的表达,又是不忘数百年先人初心的表达。
他们把这种坚守发扬成了一种文化。
文化如同长城般可强基固本,文化是民族之魂。
然而这种文化是在长城脚下,以长城般日积月累的坚守精神浑然形成的。
这当然是民之幸,是国之幸,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之幸。
为有这样的文化感到自豪!
迟浩田读王贤根《千古长城义乌兵》后题词
09
如果说《千古长城义乌兵》描写的是古代义乌兵的军旅生活及当时军人的后裔们世代生活尤其是当下状况的话,由《援越抗美实录》《西线之战》《铁流先锋》《浩然家国情》《开国将领的故事》和《雷神》六部军事文学著作组成的王贤根军事纪实文学文集就是多视角多维度客观描述当代中国军旅生活的一套难得的佳作了。
因本人涉足编辑出版工作近三十年,自立门户主编出版图书也有二十年,在业内取得了一定的小成绩,其间时有前辈作家们和全国各地的文朋诗友们委托出版诗、文集和各种图书,具有了一定的编辑出版经验,且得到广泛认可,王贤根曾两次提及要把他的军事文学文集交我们出版,并告诉我在整理稿件。
2022年1月20日,由我经手编辑出版的吴海涛散文集《一蓑烟雨任平生》研讨会在北京房山区举行,受凸凹先生和吴海涛委托,我邀请王宗仁、王贤根二位老师参加,在接他们二位来房的车上,王贤根老师交给我两个鼓鼓的档案袋,说是他的书稿,让我先编排着,共六本,这是其中的两本。
承蒙王贤根老师的信任,我接下了他这六卷本的军事纪实文学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他说就由我们中外名流出版社出版。
于是乎,我有幸得以系统学习了这六卷本的军事纪实文学著作。
10
当越南似乎走出了法国多年的侵略史的时候,美国又入侵过来了。
胡志明率领着越南人民反抗,可是力量薄弱,向中国和苏联求援。
当他把求助之手伸向中国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慷慨地答应了。于是有了那段可歌可泣却又长期未得到书写的历史。
《援越抗美实录》首先冲出来补充了这一空白,故类同于揭秘。
作者王贤根虽不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未到过越南,却把整场战争的来龙去脉理述得清清楚楚。
胡志明从口袋中摸出的示意图,调动了中国8万大军;中国军人抢救了吴八姐,却引来了一系列的麻烦,险些造成影响国际关系的误会,得毛主席批示“不要热心过度”,进而改“处处为越南人民做好事”为“认真为越南人民做好事”,达到双方相互体谅,并切实增进友谊的目的;首批入越的二支队某团八连在下龙湾畔遭遇的恶战……场景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灵的微雕,也都表现得仿如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而他的语言又是那么的精准、凝简。
客观的语体中充满着一种气血的流通,读来时感慷慨激昂,时感山花烂漫,时而又见气血贲张,甚或仿如火山喷发。
打破法蒋的阴谋、抢修公路、援修机场和铁路,等等都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而不失史真。
难怪此书首印20万册,短短时间便售罄,又加印发行10万册。
此书还揭开了许多当时中美双方都不愿言及的面纱。如美国人似乎朦朦胧胧间看得很清楚,却又不愿说出真相的越战场上的中国军人等。
所以书名又叫《中国秘密大发兵》,而此书另版发行5万册。
可见广受欢迎,影响之深远。
王贤根参加作品研讨会时发言
11
《西线之战》是王贤根的又一部主写援越抗美的长篇纪实文学。
王贤根说它是《援越抗美实录》的续篇,只是侧重有所不同罢了。
我认为简直是姊妹篇。姊妹俩大同小异中相互补充。
大同乃同一题材,有的甚至写到同一战役,小异则视角各异。
《援越抗美实录》重在写出兵的“密”,从宏观着笔;《西线之战》以西线为主写对象,重在写“战”,松弛差异更大,节奏感更显明朗。
《援越抗美实录》在发行上创造了数十万册的难得辉煌,无疑是一部很成功很具影响的报告文学佳作。《西线之战》或许发行和影响不如《援越抗美实录》,然而作者、隐形的作者、叙述者在作品中的“对立统一”地轮流出现却体现得“迫不及待”,技法运用上表现得熟稔有加。
时空的交叉和电影切换般的蒙太奇效果使作品更具有了穿透力和透视感。
或许这就是王贤根在报告文学创作上从“很好”迈出的“更好”一步。是很值得更多报告文学作家借鉴的。
虽几十年过去,迄今亦然。或许延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
这是体验,也是创造,是创新和开掘,更是成果,是王贤根在报告文学创作上取得的一个突破,是成就。
是报告文学史乃至文学史都不该忽略的。
忽略了就等于目光之短浅、心胸之狭隘,就等于盲目昧心,就等于把你的小肚鸡肠掏摆在桌子上让众人览感!
因为这是艺术,更是学术,是作者在艺术领域探索实践的成功。
王贤根回家乡义乌赠书
12
如果说《援越抗美实录》和《西线之战》反映的都是援越抗美,主写的都是炮兵的话,《铁流先锋》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或许有人认为,当兵要到前方打仗才有意义。
我就曾见有不少人对那些挖沟搞建设的兵们嗤之以鼻,认为他们还不如去打工,甚至还不如在家干农活、哄孩子、养猪喂鸡……
他们哪里知道其中的不一样?如果读了《铁流先锋》还会那样认为吗?那就会是另一番境界了。
可以说,《铁流先锋》是我国的工程兵史记。它宏观、全面而精华地描绘了我国工程兵的诞生、成长、发展和壮大。
描绘了工(程)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战役谱写的壮丽诗篇。
试想,如果不是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炸碉堡,挖防空洞……,我们伟大的红军长征能取得胜利吗?不能取得胜利,还能称之为伟大吗?
如果没有工兵,抗日战争能取得胜利吗?
如果没有工兵,解放战争能取得胜利吗?
如果没有工兵,我们的抗美援朝能取得胜利吗?
如果没有工(程)兵,我们的和平时代能保证住和平吗?
工兵并不是千年如一日般重复着一个动作“工”下去的。他们在“工”的过程中,智慧频出,智慧的火花不断喷溅。喷溅出累累出现的奇迹,喷溅出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更富有希望的今天,明天。
请看,当年红三军团的工兵连。他们把船靠岸,把三只船并列起来,在船头、船尾、船腰上又绑上树杆,搭成了大河上的浮桥。
抗日战争时期,工兵指导太岳军民制造的那些浮在水面或沉在水下的“水雷”、挂在树上一触即发的“半空雷”,专门对付敌人让民夫在前面开路的“前踏后炸雷”,以及“看家雷”“子母雷”“连环雷”“跳雷”等等。
淮海战役中,一个叫聂佩彰的工兵发明改造出来的“飞雷炮”,迄今还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当时就有“土原子弹”之称。
等等等等。
如果说这些是工兵的智的话,工兵的勇,以及他们的功和苦就更是罄竹难书了。
用伟人的话说,工兵是做窝的。他们默默地奉献,不仅冲前还要断后,处处挥洒着他们的血汗。
那些闪耀着光辉的勋章上,每一份功劳都有他们的一半。
王贤根军事纪念文学《援越抗美实录》《西线之战》《铁流先锋》《浩然家国情》《开国将领的故事》《雷神》
13
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家与国始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或许就是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认同。
文化可以兴国,也可以灭国。文化中有垃圾,民族中也有败类,但更多的是仁人志士,更强硬的是精华,是精英,是英雄。
从义乌可见一斑。王贤根说:“一个民族的教养是文化;一个人的文化是教养。”
《浩然家国情》是王贤根以纪实文学形式为故乡义乌抒写的一部军事文化著述。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从古之卧薪尝胆,到今之义乌武术、书法,进行了脊椎似的传承抒写。使得义乌军事文化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发展展现于眼前。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起伏衰兴,连绵不绝。
卧薪尝胆的勾践、偏听伯嚭致吴灭的夫差、未能过江东的楚霸王项羽、鼎力东吴孙权的骆统、“以蛮治蛮”百姓视他为父母的楼偃、讨武檄文震朝野的骆宾王、杯酒释兵权的王彦超、“天下拳王”金台、器重岳飞的伯乐宗泽、保卫家乡举义旗的王威、文韬武略抗倭平寇的儒将吴百朋、应戚继光征召为戚家军的义乌兵,以及近现代的陈榥、陈无咎、吴琳谦、吴肇基、吴山民、吴璋、赵龙文、傅亦僧、朱升铨、何荟生、江征帆、彭林、崔红生、吴琅寿等等。
众多古今仁人志士,犹如一颗闪亮的明珠贯穿在义乌的军事历史文化这条线上,构成了一部起伏跌宕的义乌史、一部义乌古今群英谱、一部义乌人的精神诗篇,使得义乌这个名字格外耀眼闪光。
歌赞义乌的同时,也有些历史问题呈出让人反刍思考:如果当年众多的青壮不应召为戚家军背井离乡,后来的“长毛”会在义乌祸害一方吗?再后来的日本侵略军会那样猖獗于义乌吗?
历史不容如果,但我想,如果没有应召为戚家军的手笔,义乌这颗珠宝就未必能闪耀出如此壮丽的亮光。
书中人物的事迹详实可作史考,很多精彩之笔过目不忘,金台打擂的描写不亚于武侠圣手的金古梁。
王贤根到长城脚下采访,站在一古城堡口留影
14
《开国将领的故事》和《雷神》是两本中短篇纪实文学集,也属于军事题材。
《开国将领的故事》由《塔山阻击战中的胡奇才》《绥远起义建奇功的董其武》《陈士榘与“两弹”基地建设》《中国将军与日本医生》和《邓东哲将军纪事》5个中短篇组成,分别讲述了胡奇才、董其武、陈士榘、唐凯、邓东哲五位开国将领的故事。
前四篇从标题即可窥内容之“斑”。既体现出了作者的着笔点和侧重面的不同,又反映出了作者关注的多维视角和深厚笔力。
《邓东哲将军纪事》则是作者大书特书的一篇,总篇幅约十万字,在整本书中占一半偏强。
作者以写实的方式书写了邓东哲将军的一生。可说是一部难得的开国将领人物传记。
这或许与作者是邓东哲将军的秘书,在他身边工作多年有关。
诚如与邓东哲相偕相伴半个世纪有余的张士如(邓东哲夫人)在序言中说:邓东哲为人原则性强、正直诚恳、生活简朴、廉洁奉公。
他出身贫苦,没上过学,可他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学习;戎马一生而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同志,他平易近人;对待子女,他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一位将军,作者王贤根作为他的秘书,在其身边工作,是很舒心的,也是很荣幸的。
这样的一位将军,当然有很多内容可写,也当然应当大书特书。
作为其秘书的王贤根,是一位军旅作家,而且擅长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更应该肩起这个书写的重任。可当邓将军的夫人也与王贤根商量着写的时候,邓将军却自谦地说:像我这样的人很多,我是个平常人,别写了。
邓将军离休时王贤根提出给他写回忆录,他也没有答应。
致使没有从将军那里得到更多一手材料的遗憾。
直到他去世后,才在其夫人及战友、同事的协助下,多方采访而写成《邓东哲将军纪事》。
王贤根散文集《又是烟雨迷蒙时》和访谈演讲集《梦想是一辈子的事》
15
《雷神》是王贤根先后在各报刊发表的中短篇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选集。由《虎翼行动》《滚滚黄河架浮桥》《撩开地下长城的神秘面纱》《反爆专家张志贤》《雷神》《来自猫耳洞的报告》《机场保卫战》《永恒的瞬间》《光耀中华》《早春的花絮》《平凡中的光彩与纯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璀璨的明珠》《廊坊杨》《神圣》《面朝大海》《天使的微笑》《医者心 仁者爱》《琴心妙音》《走四方》《魂系中华国威》21篇作品组成。
篇幅上,《雷神》《走四方》和《魂系中华国威》当属于中篇,其余均属于短篇。
书中前半部分属于实实在在的军事题材,后半部分可归为地方题材。但这可归为地方题材的部分也大多涉及转业军人或退役军人,与军事题材的前一部分属于同一血脉,书写军人转业或退役后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在新的行业领域闪耀出的光辉,既体现了转业不转质、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又体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本一家的鱼水深情。
《滚滚黄河架浮桥》《反爆专家张志贤》《机场保卫战》等几篇所述内容在前面的长篇纪实作品中似有涉及,但此作为单独的短篇,读来更是别具一番风味,精神内涵也更加凝聚。
这些篇什,虽篇幅较短,内容却丰实润泽,给人一种“胖乎乎的乖乖”美感。读之均可引人入胜,而过后又往往会在脑际留下深刻的印象。
《虎翼行动》《滚滚黄河架浮桥》《反爆专家张志贤》和《雷神》等篇如此,《廊坊杨》《天使的微笑》《琴心妙音》等篇也如此。不仅“文境”会久久留于脑际,如幻灯片般反复演绎播放,其中的人物身影,乃至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谈,也会呈现在脑海之中。
这是难得之作,作者的功力尽在其中。
16
王贤根的书,我读过的还有《又是烟雨迷蒙时》和《梦想是一辈子的事》,前者是散文集,后者是访谈与演讲集。
因本文主要谈王贤根的军事纪实文学,暂不多赘。
观览王贤根这些军事纪实文学,感觉面对的是一座丰碑,一座闪耀着璀璨之光的丰碑。
通读后,会有一种能量沁入心灵,宛如补充维生素,宛如补钙,宛如输血,宛如心梗患者服用了救心丸、强心剂……
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希望作方向,力量推动自己迈向目标所在的地方。
这就是王贤根军事纪实文学,璀璨正能的王贤根军事纪实文学。
相信您读后感觉跟我的相像。(2024.6.27.御景书坊)
《中外名流》杂志
《中外名流》杂志2010年创刊,是海内外各界名流精英的一个舞台,是促进中外各界领军人物互通有无、交流合作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