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里的中秋节
作者:马立新 朗诵:沈虹
2024年的中秋节即将来到,走在五家渠宽敞洁净的街道上,可以看见拎着月饼的行人匆匆走过 ,步行街上商家推出了多种月饼礼盒,也在店门口格外招人,欢快的音乐飞扬在空中,扑面而来,中秋的喜庆气氛愈发浓厚,不禁让人心情愉悦。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也是游子思乡的日子,更是文人雅士赏月,吟诗作画的日子,总之人间美好,在这一天展现的淋漓尽致,许多亲情,友情,爱情,真情在这一天上演。没有剧本,没有导演,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和宣泄,共吃一顿饭,共饮一杯酒 ,共品一块月饼,共赏大自然的美景,共叙过往的趣事等等等等小美好,在这一天真实上演,令情感更加深厚,令情感更加浓郁, 令情感更加美好,中秋的月亮格外大,格外圆,格外明亮。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那些在团场度过的与棉花有关的中秋节,确切的说就是在棉花地里度过的中秋节,拾棉花的中秋节,那更加难忘,更加值得回忆,更加刻骨铭心。
上世纪90年代,六师垦区各团场大力推广种植棉花。我们102团也大面积种植棉花,棉花成为种植业的支柱产业,农作物春种秋收,棉花也一样,春天破雪,抢墒播种,夏天管理,除草打药,施肥,打顶,秋天采摘收获。到了秋天,一片片绿油油的棉田变成了白色的海洋,看着那雪白的棉花团场人的心由衷的感到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 到处是棉花的世界,人们戴着白帽子,穿着白兜子,拎着白袋子在棉田里采摘棉花,犹如棉海里遨游的精灵。人们所过之处后面是空的棉桃,远远望去,一白一黑,泾渭分明。那时候都是手工采摘棉花,采棉机还没有像现在一样普及,那时候到了采棉花的时候,真正的是家无闲人,地无懒人,男女老少齐上阵打赢采棉战役。
连队、工厂、机关、学校,医院,所有的人都去支援“三秋〞,加入采棉大军,浩浩荡荡,通连公路上到处是拉运棉花的车,还有骑着自行车骑摩托车辛勤的拾花人。轧花厂更是机声隆隆,开足马力生产。团场大地处处生机勃勃,弥漫着热气腾腾收获的喜悦。
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过了采摘期 棉花如果采收不回来,那么就会烂在地里,给团场以及职工群众造成很大的损失,我记得很清楚,那些年中秋节年年在棉花地里过 在采摘棉花的劳动竞赛中并度过,劳动是累并快乐着!
记得那一年接到通知,中秋节不休息,都去支援连队采棉。机关的工作人员到最偏远的连队去采摘棉花,我们早上天蒙蒙亮七点钟就赶到坐车地点,大家挤上大巴车,车子行驶大约20分钟,半睡半醒中车停在了地头,赶快下车,分过棉花行子以后,大家开始进地,地里的露水会打湿裤脚,我们用棉花袋子把露水打散,再开始采摘。刚开始的时候我只能采摘30公斤,慢慢的可以摘到40至50公斤,最后也能摘到70到80公斤了。
早上棉花有些潮气压秤,大家都想多摘一点儿,一时间没有人说话,默默的,手上动作不断的加快。刚开始弯腰摘,腰酸腰痛开始蹲下摘,再累了就半蹲着摘,总之手不能停。干着干着太阳出来了,阳光洒在棉桃上,洒在远处的沙丘和树梢上,还洒在挂着露水的白棉花朵上。风一吹,发出“沙沙”的响声,太阳慢慢升起来,便觉得热了,把身上的毛衣,厚衣服纷纷脱下来,盖到鼓起来的棉花袋子上,一刻也不停留地接着干。到了中午大家开始吃中午饭了,都是自己带饭,有米饭,馍馍,饼子,咸菜,自家腌制的萝卜干,豆角,莲花白,洋姜等等,当然中秋这一天肯定少不了月饼,大家拿出各种各样的月饼。互相展示着品尝着。棉田里过中秋,在这一刻显出了热闹和喜庆,还有欢快的气氛。
大家边吃边说着家里的亲人们谁谁回来了,带了什么好吃的,今天晚上正在准备什么丰盛的团圆饭,边唠着家常,边互相分享着家里的咸菜,饼子,你吃块我的饼,我吃点你的咸菜,再掰一丢丢他家的月饼,有点百家饭的意思喽。这时候回头望去,一袋袋棉花挺立在棉田里,远远望去,仿佛一个个战士骄傲的挺立在那里,凝视着采棉花的人们 默默的守护着一方土地 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吃过饭谁也不肯多休息一会儿,马上开始采摘棉花,采棉其实就是熬时间,只要手不停就会收获满满,午时刚过,太阳还有点秋老虎的味道 ,汗水打湿了白帽子,顺着面颊流下来,为了不让汗水流进眼睛里,也顾不上擦汗随手用袖子在脸上抹一把,继续干,依旧是弯腰,半蹲,半跪的姿势,不停的采摘着,碰到了好棉花,兴奋的根本就停不下来,一定要把这一大片好棉花采摘完了才肯罢休,不知不觉干着干着太阳偏西了,身后的棉花袋子也鼓起了两袋三袋,一直到下午八点钟左右开始有人来过秤了,人们开始扛着棉花袋子出地,排队去过秤,过完秤,赶紧上车找位子,有的人此时却舍不得那大片的好棉花了,总想多拾几把,被带队的人催了无数次才肯出地,等大家全部上了车,天已擦黑了。车上人们才开始互相问,“你摘了多少公斤?”“你摘了多少公斤?”互相询问着一天的战果,暗暗的较劲,看谁今天摘的多。谈论今天谁谁摘的多,谁谁碰见了好棉花等等,车内一片欢声笑语。等到车驶进团部,天已黑了 ,万家灯火映入眼帘,是那么的亲切 ,那么的熟悉。等回到了家,吃上妈妈亲手做的团圆饭,热菜热饭,格外香甜。结束一天的忙碌躺到床上,梦里也是满天的棉花,满天的采摘棉花的场景。
那年那月,我们的中秋节年年在棉花地里过,辛苦,但踏实快乐 ,一年年过去,采摘棉花的中秋节留在记忆深处,永不磨灭。如今人们再也不用中秋节到棉田里采摘棉花,在棉花地里过中秋节了。采棉机早已普及,一台台采棉机行驶在棉田里,下出一个个雪白的“棉花蛋”,远远望去,壮观又美好,我们六师棉花采摘的场景已经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此情此景多么让人骄傲,多么让人自豪啊,兵团领跑全国农业机械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现在农场的人不用在棉花地里过中秋节了,而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节,女士们也不用天天带着白帽子戴着白兜子。戴着口罩捂着脸。而是在中秋节这天美容美体塑身塑形,展示自己美好的形象。还有聚餐,旅游,唱歌,跳舞 放松心情;还可上网、刷抖音、看短视频千里万里发生的事情,不到五分钟就能看到听到。现代人真是享受到千里眼,顺风耳的福祉。
中秋节依旧是人们热爱的节日,依旧是团圆喜庆的节日,依旧是热闹美好的节日,依旧是人们翘首期盼的节日。
只是过的方式方法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体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初衷和精神需求,回味棉田里过的那些中秋节更加美好和新鲜,咨意浪漫。
棉田里的中秋节渐渐远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汨汨流淌的人生长河中,仍能找到那时中秋节。那一轮硕大的圆月。挂在树梢上,凝视着大地上的人们。
沈虹,昵称叶子,新疆兵团人,现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百草园书店》、《诗词天地》、《新华网》文艺创客等多家知名平台主播,众多朗诵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大网络平台,曾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