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应昭
娲皇宫是我们江苏旅行团这次行程中的一个景点。乍一听娲皇宫的娲,我立即想到了小时候上学时知道的女娲。女娲可不简单,她是“抟泥做人,炼石补天”的女神啊!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噢!这里的娲皇宫的娲是小时候知道的那个娲吗?听行前导游孟小花介绍,还真是!
尽管女娲的传说和文字记载,是上古时期的神话,但是中华民族将其顶礼膜拜,代代相传,我心中不禁顿生崇敬之情,也多了一份探秘之意。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是中皇山的一部分。娲皇宫背靠悬崖,位于海拔822米的悬崖峭壁上。这个地方以其险峻的山势和丰富的文化历史而闻名,是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之一。娲皇宫的建筑特色包括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位置,它依靠九根铁索固定在悬崖上,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匠心。
娲皇宫被誉为“华夏祖庙”,始建于北齐时期,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经过历代修葺和续建,形成了今日的规模。景区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由入口区、补天园、补天湖、娲皇宫和补天谷五部分组成。娲皇宫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娲皇宫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举办女娲祭典,吸引了全国多地的人以及海外华侨前来祭拜。 早餐后,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汽车,我们来到娲皇宫景区。下车后,我们转乘景交车来到了娲皇宫的山脚下,这里青山如黛,树木葱茏,一泓碧水,照山映天,令人神怡,一些不知名的秋花已悄然绽放,青涩的山柿藏在宽厚的叶片中……初秋的景色在阳光下还不够清晰。一路拉风的景交车让我们感到阵阵凉爽,但下车后32度的气温却让我们老年旅友们的额头不一会儿就沁出了汗珠。
抬头望去,娲皇宫建筑群就贴在前方看似不远但是高高的峭壁上,让我一阵好激动,心里曰:女娲,我们来看你了。原计划好坐索道上去,下山或坐滑道或步行下来,但从游客中心买票回来的导游无奈地告诉我们,今天的索道不开!闻后我和许多老年旅友都有点怅然。可能是星期一,游客不多停开的吧!不想爬山的我与其他一些旅友,心中泛起了嘀咕。来,就是看娲皇宫女娲的,不上去,难道留下终身遗憾!导游孟小花宽心我们说,上下山台阶不怎么陡,走过几级台阶后都会有一个平台让人轻松地再履平地。在她的鼓动和诱导下,大家不再踌躇,男男女女都下了决心爬上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腿脚没有年轻时活便,体能下降明显。年逾古稀的我怀着既平静又紧张的心情随着旅友们先后登上了第一级台阶,心中默念着:决不可半途废而打退堂鼓噢!
上下山的石板路是贴着山体左拐右弯,呈之字形。正如小花说的那样,每二三或几节台阶就有一个平台,我感到不是太累。但走了几个之字后,就开始气喘吁吁了,上山的腿脚愈发重了,额头的汗水随着脚步不住地滴落在山路的台阶上,噗嗒噗嗒的……有人问及一刚从娲皇宫下山的年轻人还有多远?他笑嘻嘻地说还有一半,我们顿感一阵希望的愉悦。
山路的几个拐弯处设有供游客休息的凉亭。我进了一个亭子休息调整了一下,又深呼吸一口气又登上了之字路。尽管不一会儿就又挥汗如雨了,不住地用湿毛巾擦拭脸上和脖子上的汗水,但心里只想到:女娲,我来了。在几个弯道处,还会见到当地小摊贩,他们没有吆喝,只是眼巴巴地望着上下山的游客,静静地卖点饮料小吃之类。在上山的中段,见到一匹枣红马立于山路旁的平地上,供不想再自己登山的游客骑马上山。同行的一位男游客半路上花了100元骑上了温顺的枣红马,眨着大眼睛的枣红马顺着主人的意,稳稳地驮着客人,四蹄不乱地踏着级级台阶向上,留下了哒哒的马蹄声。
跨上最后一级台阶,走过左边钟楼下的券门,我喘着粗气终于来到了娲皇宫的主建筑华夏始祖庙前。我看着匾额上的四个镏金大字,浑身释然,忍不住在心中笑曰:女娲,我们来了。这时庙里飘出我听不懂的或诵或唱的女声,我好奇地拾级而上来到供奉着女娲金塑像的独间屋门前,近距离地看到里面坐有一对男女默默地虔诚面对女娲像,右边站立的一名中年女子正朝着女娲金色塑像在祈祷着什么,看架势,我揣测他们是否在求子?不好问询,只有不得而知。
小心翼翼地地走下庙前台阶后,背对华夏始祖庙,朝金色塑像正前方的山下望去。那里有一泓绿水与如黛的山色交相辉映,一尊汉白玉女娲的全身塑像与娲皇宫相对,她背倚娲皇宫,端庄、美丽、善良、大气、沉静、稳重,似在关注护佑着大地众生。
通过右边鼓楼下的门后,转而下山。尽管下山比上山轻快多了,但我还是认真地走完每一步。身置神化的境界,我想,古代神话女娲或许真实存在,她造人造物补天,创造了伟大恢宏丰富多彩的世界,受到华夏人代代众捧;或许女娲并不真实存在,但她深植于华夏人的心中,无疑是华夏人的精神图腾。女娲的精神是什么?我想应是仁爱、创造和担当!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