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剪影
一一散文
文/张海峰(陕西)
延安,新中国的摇篮,曾经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奔赴追梦的“革命圣地”!怀着久已期盼的心情,我们同学一行十八人,于2024.9.1.激动地驱车奔赴那充满神奇与历史厚重感的土地一一延安
一.枣园
初秋,阳光仍然似火,一踏入枣园,仿佛当年那惊涛骇浪的拼博与奋斗的场面均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枣园,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殚精竭虑工作的地方。那古朴、简陋的窑洞居所,承载了博大的理想与智慧,更透着气吞山河的壮志;从简易的家具中似乎还在流淌着先辈们的不屈与奉献精神……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是一幅幅不朽的历史画卷,不但生动而且使我们每一位到访者热血沸腾而感慨万千……看院子那当年的石桌、石凳,虽已沧桑斑驳不堪,却给人以无尽遐想,宛如当年先辈们在上面指点江山的情景浮现,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战争年代的烽火气息。
每一处遗迹都是执着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的见证,又似在告诫我们一一 这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与继续,也是对后来者的深厚期望:我们当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铭记光辉历史,为中华复兴而努力奋斗!
风潇潇秋意浓,枣园,如今已成为旅游热点。枣树依然挺拔,翠绿里透着不屈的顽强,噢!那是一座丰碑永镌的华夏之魂!
二、扬家岭
我们个个怀着崇敬的心情,小心翼翼踏入了这片承载着无数革命历史与记忆的圣地——杨家岭。
杨家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庄严宏伟的中央大礼堂。这座由当年的能工巧匠建造的建筑,仍旧散发着神圣的光彩。大礼堂的外观质朴却又极具气势,长 35 米,宽 30 米,高 13 米,屋顶呈穹庐状。走进大礼堂内部,宽敞的空间可容纳近千人,仿佛能看到当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的盛大场景。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礼堂两侧整齐地排列着 24 面党旗,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从一大走向七大的 24 年艰辛历程。礼堂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更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一心、为了共同理想奋斗的精神。
拾阶而上来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这里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平面布局形如飞机,故俗称“飞机楼”。
从一间间办公室里,可以感受到当年先辈们那忙碌工作的身影,他们在这里为了革命事业日夜操劳,处理着各种文件和事务,为党的决策和指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这里,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的艰难以及革命先辈们的付出。
来到毛泽东故居,本以为作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的居住环境会相对优越,但眼前的景象却让我们大为惊愕!他居住的是简陋的接口石窑洞,窑洞内的陈设极其简单,用过的洗脸盆上的花纹早已磨损不见,他穿过的裤子上布满了补丁。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在昏黄的灯光下,伏在案头,奋笔疾书,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殚精竭虑。在这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却诞生了一篇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如《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精神,让我们对毛主席以及无数革命先辈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接着我来到了周恩来故居。在这里,通过图片记载和讲解,我们了解到周恩来同志曾在骑马时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胳膊骨折,后来被送到苏联治疗,但因未完全康复,终身胳膊都不太灵活。然而,即使身体受到伤痛的困扰,周恩来同志依然为了革命事业不懈奋斗,他的奉献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令人钦佩。
漫步在杨家岭的小路上,看着周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心中无限感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离开杨家岭时,我不禁回头望去,那片红色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三、壶口瀑布
心怀已久的憧憬,驱车奔赴,还未靠近目的地时,远远地,便能听到那如雷般的轰鸣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雄浑乐章。
当下车步入河边,首先听到那如雷贯耳的咆哮声,犹如千万匹骏马在奔腾,虽还未见其状,但吼声足够震撼人心!向前走壶口瀑布终于展现在眼前。那奔腾汹涌的黄河水,以排山倒海之势从高处倾泻而下,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溅起巨大的水花和水雾。黄色的河水如同巨龙在咆哮,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只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潮湿水汽弥漫不尽,那是黄河赋予的生命气息。瀑布的力量是如此之大,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河水在壶口处收束为一股,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状观景象,湍急地冲下,阳光洒在瀑布上,泛起一道道绚丽耀眼的光芒,给画面又增添了几分烁烁生辉的美感一一不禁使人更加理解了古人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们一行各自都在寻找着最佳角度,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想要留住这难忘的瞬间。
壶口瀑布,不仅是一道自然景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坚韧、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品质。看着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历经沧桑却依然勇往直前。
此次壶口瀑布之行,我相信,这壮观的壶口瀑布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位同学的记忆深处。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