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马山桃是名副其实的"人文瓜果"。现在又到了每年的收获季节,每年马山镇政府都会召开“庆丰收马山桃评比大会”对桃农送展的桃进行评优,对获奖的桃农给与表彰奖励。从而激发了桃农种桃的积极性。在马山有很多有关桃文化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无论是作为"桃"之实体构成的桃树、桃枝、桃叶、桃子、桃花,还是与桃有关的劳作如种桃、剪枝、嫁接、移栽、摘桃、送桃、卖桃、食桃、赏桃,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桃制品等,都积淀着厚重的文化意识,在马山民间流传深广。
马山桃的花、果、木作为不同的民俗载体,象征青春爱情,传递福寿吉祥,承载避邪养生,寄托理想感情,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蔚为大观,世代相传。笔者为宣传马山曾多次撰写过和马山桃有关的故事,宣传马山的桃子。
春天如孩童,青春明媚,爱情如花,桃花亦总是关联着人。每年春天马山都会举办“赏桃花山会,促进桃文化的交流”桃花的娇妍美丽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吟咏唱和的永恒题材。中国文学史上最先将姑娘出嫁与桃花盛开联系在一起的诗歌,当推《诗经·周》中的《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菁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秦綦。之子于归,宜其室人。"这首诗以欢乐的节奏,明丽的色彩,热烈的气氛,温馨的意境,将桃与人、人与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生命和爱情的美丽。纵观文学百花园中的桃花诗文,文学家无一不是借花抒情,以花言志,或寄情托思,或伤春悲秋。
唐代诗人元稹也曾赋诗桃花:"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而离别相思更能撩拨人的心弦,唐代崔护的伤感令人肝肠寸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唐代诗人刘禹锡则是以桃花写悲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红楼梦》里繁花似锦,但黛玉葬花独钟情于桃:"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些哀婉凄绝的爱情故事,正与桃花的美丽而短暂相似。每年春天马山镇举办的传统文化山会暨桃花旅游文化节,引来周围很多客商,从而也宣传了马山。
然而,桃花更如红颜。岁月如流,流过桃乡。马山不仅传诵以上诸多诗文佳作,而且演绎为众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如《桃花仙女的传说》《马山桃花的故事》《桃花姑娘与青山相恋一波三折的故事》等,在民间广为流传。《桃花仙女传说》讲述马山脚下的青年相恋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长清区马山就有桃树。马山下有一陈姓大户人家,住在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的马山脚下,在宾谷河源头山涧溪边长着大大的桃树,山泉小溪四周的桃树密布,每到春天这里就成了桃花的海洋。
鸟儿在花海中自由自在的飞翔,一群一群的小蜜蜂在吮吸着滋润生命的蜂蜜,涧溪的水哗哗地流淌,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是一片适宜于人居住的地方。是一方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陈家就住在这个地方。这家的主人是齐国的官员,上齐国的国都上任去了。家中只留下母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在家乡读书。陈公子长的一表人才,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就是这样他的爹爹还不满意,还给他制订严格的学习计划,陈公子感到身心疲惫,头晕脑胀;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陈公子打算到室外透透空气,打开大门只觉得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满山遍野的桃花飘来扑鼻的花香。好一个外面的花世界啊。陈公子被这大千世界的美所陶醉,不知不觉地来到宾谷河上游山泉小溪旁,清清的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好一片清山绿水的世界啊。
突然他诗性大发,随口吟道:“映日桃花别样红,千年古溪水向东;宾谷河边白鹭立,蓑笠老翁独钓溪。”好诗,宾谷河边两个女子也在观赏桃花,对面一个丫环模样的女子欢跳着鼓掌赞扬说。这时小姐模样的女子白了她一眼。丫环也不顾小姐的白眼,大声地喊到:“那位吟诗的公子,我们家小姐夸你的诗好呢!”陈公子抬头一看,俩位身穿桃红色纱裙女子就在自己的不远处,近近看去那位小姐貌如天仙,真像三月里的一朵桃花。
看到这位小姐,公子的眼都不够用了。他不禁感叹道,好漂亮的小女子啊。自从见到那位美如仙女的女子后,公子再也无心读书了,满脑子想的都是她,吃饭想,走路想,睡觉更想。一位好漂亮的白面书生,不到五天功夫就变的又黑又瘦。奶奶看到孙子这个情况真是又心疼又着急。追问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开始怎么问他就是不说,总是无精打采,搭拉着脑袋不吱声。后来在奶奶再三追问下,道出了真情。孙子啊,你和人家萍水相逢,既不知道人家姓名,又不知道人家家住哪里,叫我如何是好。这位老人家心疼孙子,只好每天就到马山上去烧香,祈求马山奶奶显灵让孙子心想事成,结下这个姻缘。
一天夜里公子照例在灯下苦读,说实在话他哪有心思苦读,在不停地呼唤桃红纱女、桃红纱女。这夜桃红纱女检査桃花开放情况正好路过这里,听有人呯唤自己的名字,住足一看,原来是陈公子。她进入陈公子室内说:“我就是桃红纱女。”陈公子抬头一看,眼前这位女子不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吗。他猛的把桃红纱女抱住,尽情地倾注无尽的相思和泪水。这时桃红纱女对陈公子说:“自从那天你我在宾谷河溪边相见,我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想你,可是……我是玉皇大帝蟠桃园里的一棵桃树,被玉帝派到马山来管理这片桃园的,你知道这满山的桃树都是天宫每年一度神仙吃的桃核生的,是人间的蟠桃、寿桃;凡间的人吃了会延年益寿,常命百岁的。你见到我的那天是我刚刚上仼来马山,玉帝让我管理这片桃园的时间是一年。因此,我不敢答应你婚配,怕误了公子一生大好前途,公子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读书,会有好官运。
陈公子对桃红纱女说:“我不图官运,只要我们相爱,受再大得罪我也愿意。”桃红纱女讲到:“公子,我和你是长久不了,也会遭到天庭干涉的,我们不能婚配,天宫一年,人间十载,如果你我相爱,夫妻缘分只有十载。”陈公子说:“只要相爱相知,就是一年半载我也心满意足。”从此以后他们每晚相亲、每日相爱。她们便有了爱情的结晶,桃红纱女生了一个儿子既聪明又可爱。四年后的一个中秋之夜,玉帝知道自己派下去的桃花仙女偷食禁果,大为震怒,叫来两个母夜叉下凡要他们立刻把桃花仙女抓回到天庭。
桃花仙女知道夫妻的缘份已尽,哭着吩咐陈公子,今后有事就到马山下宾谷河山涧溪边那棵最大桃树下跟我说我就知道了,儿子要认真教育,懂事后把我的情况说给他听,要让他从小养成勤奋、善良、诚实、好学、懂礼.......,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没妈的孩子,他妈妈在天上看着他呢!桃花仙子还没有交待完,就被两个母夜叉给带走了。
后来陈公子把一切的心思都用在对儿子的教育上,据传说他的儿子后来还当了齐国的大官呢!从此,凡间便有了“赏马山桃花,观马山美人,在马山结缘,享事业亨通,想要长寿就吃马山桃”之说。故事以花喻人,以花穿针引线,堪称一段"花为媒"的佳话。马山镇每年举办桃花节,以桃花作为媒介,发展当地经济。
民间年画上的老寿星,手里的"道具"总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寿桃"。长清素有民风淳朴,性情敦厚,自古就有以桃祝寿的良习。相传孙膑18岁就离开家乡,到齐国境内的马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去就是12年。现在马山仍有鬼谷子洞、鬼谷子广场、学城村等与鬼谷子传说有关的遗址和故事。
有一年八月初五,孙膑猛然想起这天是老母80岁生日,便向鬼谷子师傅假回乡看望母亲。师傅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说:"你在外学艺未能报效母恩,我送给你一个回去给令堂上寿。"孙膑回到家,捧出师傅送的桃给母亲吃。桃还没吃完,母亲的容颜就变了。以前雪白的头发变成了如墨的青丝,昏花的双眼变得明亮了,掉了的牙又长出来了,脸上的皱纹不见了,走路也不用拐杖了。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人们听说孙膑的母亲吃了桃变得健康年轻了,便纷纷仿效,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送马山桃祝寿。从此马山的长寿桃就更加出名了。
这虽然是民间传说,不足为据,但从心理学、审美学视角观察,桃形似心,体态丰盈,为长者敬桃,象征着奉献一颗纯情孝心,寄托着晚辈的美好心愿,故以桃祝寿的习俗当在情理之中。何况桃子甘甜味美,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寿的药用功效,所以,以桃祝寿就更具现实意义。因而长清乡间流行"桃养人,杏伤人,花红果子树下埋死人"的谚语。上古药书《神农本草》中亦有"玉桃,服之长生不死"的记载,进而为以桃祝寿提供了理论依据。民间传说中的王母娘娘蟠桃会神仙、麻姑携桃献寿、南极仙翁手托仙桃祝福人们长寿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长清民间还有"巨桃益寿"的传说: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这种"益寿"的巨桃,在现实中似乎唯有"果形硕大,冠轶群桃,小者如茶碗,大者如饭碗"的寿桃,有的套上袋,印有福禄寿喜财等吉祥字样,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寿桃越大越吉祥,"每个重半斤以上,亦有重至一斤余者",且产自马山周围,所以备受人们的喜爱推崇。寿桃的培育成功,将大桃祝寿的理想变为现实,满足了人们的夙愿。
生活在长清大地上的古人,很早就将马山寿桃作为吉祥福寿之果品。尤其是自古代成为贡品之后,马山人在日常拜佛、祝寿、探亲、访友时,都将寿桃作为首选礼品。作为长寿之果的寿桃,在长清民间已经成为孝道文化的载体。(本文内神话故事纯属虚构,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动力源泉!原创作品,保护著作权,侵权必究,转发请注明)作者: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李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