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年那月执教时
文/马奎秋
我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历了太多的人或事,在教书育人的日子里有忧也有苦,有奔波中的疲惫也有成功后的喜悦。在岁月的记忆里,它好似一朵绚丽的云储存在我情感的磁盘上并总是荡漾着一支温馨的歌。
记得那应该是在上世纪末,当时我在一个乡村的小学校里任教。我教学的科目是小学数学,我喜欢数学但也擅长教数学,对语文教学不怎么感兴趣,可在那年暑假新学期开学后我却意外地被校领导安排去执教语文,而且还是小学高年级五年级的语文课。我极不情愿,且坚决不接受校领导的安排 ,我与校领导争执无果后索性又耍起了自己的倔脾气——罢课不从。
暑假过后,正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阳历的九月份初,天气渐渐的变得凉爽了起来,校园里白杨树的叶片也渐趋地发黄,枯萎的叶片在校园里悠然地飘零,有的落在路上,有的落在草丛中,有的落在花池上的水泥护板上。每到我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语文课,我就让学生自学,然后就在教室外花池子的水泥护板上静坐示威,也算是向校领导罢课吧。就这样,我竟坚持了一个星期都没有去上课。最后还是校领导妥协了,做了让步,不过还是教语文,只不过是去教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而让教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和我对调了一下,这算是让我的压力小了些。就这样,我也同意了,不好意思再继续为难领导了。我想,既然接受了校领导的再次安排 ,就应该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兢兢业业的干好我的本职工作。那时农村小学里有早读课,学生大都是附近村子里的,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得去上早学。学生的早读课目大多以语文课居多,早读课上大都是朗读或背诵一些课文或诗词。我的普通话水平不太好,我为了训练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借早读课之际,我也像学生一样在教室里抑扬顿挫的朗读或背诵。渐渐地,我竟被语文课文或诗词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感染了。记得当时的课本是苏教版的,像《大兴安岭的早上》《北大荒的秋天》《做一片美的叶子》《拉萨的天空》等等,课文里那些字如珠玑的优美的语句,那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词, 那些真挚的情感, 犹如天籁之音又似使人如沐春风,它彻底感染了我的情怀,真正的让我感悟到了语文甚至是文学内涵的博大与精深。就这样,我竟然不知不觉的喜爱上了语文。
那个季节,正是乡村田里满野的玉米快要成熟的时候。每逢下午放学回家时,我骑着自行车总会路过一块块的玉米地。田里的玉米渐渐地成熟了,而且地里的这些庄稼也不用再管理了,因此在回家的小土路上人稀路也静。我披着落日的余晖里那灿烂的霞光,骑车行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我常激情澎湃地把那些优美的课文或朗朗上口的诗词反复地背诵,并让它们陪伴着我一次次的走过那条幽静的小路。寒来暑往,在这条回家的小路上背诵课文或吟咏诗词,后来竟成了我不可更改的习惯。就这样,我竟把三年级上下册的语文课文或诗词全部背诵过了。从此,我不但喜爱上了语文,而且我那原本拙劣的普通话水平竟也在不知不觉间大大的提高了。
后来 ,乡联合校为了推广普通话激励老师们学习普通话,曾在全乡举办了一次全体语文教师朗诵比赛。在比赛时 别的老师都是拿着课本看着课文照本宣科地读,唯有我自己没有看课本,而是用极为标准的普通话背诵了几篇课文。当时,记得联合校长和参赛老师们都用诧异惊喜的目光看着我,好像是都在向我竖着大拇指说“你真棒”。最终,那次比赛,我荣获了全乡第一名并得到了最高的奖励。
时光如白驹过隙,现在我已经退休在家,但我对教学生涯中的那些美好的点点滴滴依然心存着甜美的回忆。如今我对语文的爱仍旧痴迷如泥。闲暇之余,依然舞文弄墨以文养生 ,并经常与文字相拥而泣且又与文学续接了良缘。
作者简介:马奎秋,茌平区作协会员。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179期
本期编辑:冯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