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国际王维诗歌奖颁奖典礼
暨唐诗之路论坛上的发言
(2024年9月5日)
蓝田县王维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效东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蓝田辋川是王维的隐居之处,也是王维和他母亲的终葬之地。王维辋川是盛唐文化的一座丰碑。
辋川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浅山峪道,唐代时,辋峪口还没有开通,封闭的辋峪山谷里,四周青山围着一面10里澄湖,湖光山色,风光幽绝,是离长安最近的一处世外桃源。盛唐大诗人王维从44岁来辋川隐居,直到61岁去世终葬于此,辋川成了国内唯一具有大量王维文化遗存的地方。可以说,辋川成就了王维,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大都是在辋川完成的;同时,王维也成就了辋川,王维身后,历代都有络绎不绝的官员、文人,王维爱好者崇拜者研究者朝圣辋川,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因此,辋川被称为“中国诗谷”,文学圣地。 王维一旦离开污浊的长安官场,就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辋川美丽的青山绿水之间。有着浓厚“桃源”情结的王维,把远离都市喧嚣的辋川幽境,当作是修身养性、安顿灵魂的净土,对辋川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陶醉其中,自得其乐,以深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几十首描写辋川山水景色和农家田园生活的诗篇,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经过近10年集中地挖掘、梳理和研究,我们对这份宝贵遗产的内涵,已有了轮廓清晰的认识,并将其细分为三大块,包括:一,文学艺术典籍;二,历史文化遗迹;三,精神文化遗产。 文学艺术典籍包括有王维辋川诗、辋川文和辋川画。王维一生共创作诗歌374篇,散文70篇,总计444篇,其中辋川诗70篇左右。号称中国田园山水诗标杆人物的王维,其巅峰之作大多是辋川期间完成的,代表作有《辋川集》《山居秋暝》等。辋川诗属于王维后期作品,虽然少了前期诗歌中洋溢着的昂扬、豪迈、俊朗之风,多了空寂、恬淡、超然的韵味,但这些山水诗,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极强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与另两位盛唐大诗人相比,李白的山水诗豪迈飘逸,以气势取胜,具有叛逆精神;杜甫的山水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博大精深;而王维的山水诗,则意境空灵,充满禅趣,耐人寻味,虽然没有李、杜诗歌中那种震撼人心的思想灵光,但在艺术风格上极大地丰富了盛唐诗苑和中国诗坛,所以有学者说,不读王维的山水诗,就不能洞察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
王维在辋川还写过一篇信札体山水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文笔淡雅空灵,具有诗的韵律,画的美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是王维存世的唯一山水散文,历代评价很高,国家领导人在春节团拜会上引用过其中的名句“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作为诗画双绝艺术家的的王维,在辋川也留下了一幅传世名画《辋川图》,这是王维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画史上“南宗画祖”和“中国文人画创始者”的崇高地位。虽其真迹在元代失传了,但通过郭忠恕的一幅嫡传临摹本,历经元明清一直传到现在。由于王维《辋川图》丰富的精神内涵,高度契合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桃园情结和高雅生活理想,所以自五代起,历代对《辋川图》的仿制、题咏、收藏,成为文人竞相为之的风尚;层出不穷的摹本、手卷,册页,蔚为大观。对一件艺术品热捧不辍和反复摹仿,千百年来热度不减,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只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与媲美。
王维身后,在辋川留下了不少历史文化遗迹,包括有王维辋川别业两处故居遗址,王维和母亲的辋川墓葬遗址,以及王维、裴迪《辋川集》吟咏过的“辋川二十景”名胜地遗迹等。这些都将成为辋川王维纪念馆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
丰厚而珍贵的王维辋川文化遗产,除上述的有形遗产以外,还有一笔看不见的精神文化遗产,即王维辋川恬静、闲适生活方式。所谓王维辋川恬静、闲适生活方式,是指王维在辋川所追求的一种寄情山水的宁静、淡泊、幽闲、雅致的生活状态。这种以“静”和“闲”为外在特征的的高士情致和生存智慧,被视为文人高雅生活的范式,受到后世文人们的普遍向往和追摹,从而形成令人瞩目的“辋川现象”,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王维辋川恬静、闲适生活模式,越来越受到现代盛世中生活着的人们的青睐和推崇。王维辋川山水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国人亲近自然山水、崇尚闲适生活的一个样板;王维的生活情趣和他揭示的人生意义,对于困扰于物欲和浮躁喧嚣现代都市生活的人们,有着积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2023年,我们已经启动把王维辋川恬静、闲适生活方式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程序。
回望我们研究会10年来王维辋川文化研究历程,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团队的团结奋斗,已经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仅中央电视台取材我们的研究成果摄制的记录片就有6部之多。发言的最后,向大家报告一个喜讯:因三线军工企业长期占据核心遗址的原因而迟迟不能修建的王维辋川纪念馆,幸逢军工库房决定搬迁的难得机遇,有望在近年最终落成。届时,我们研究会将以辋川东道主的名义,邀请各位莅临王维辋川文化旅游景区,一了大家在王维墓前凭吊先贤的夙愿!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