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
乡里乡情罗天明
万里长城东连大海,西接荒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精神象征,蕴含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追求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就是万里长城的一座重要关隘,一座历史丰碑。
居庸关位于燕山山脉与太行山余脉军都山交汇的关沟峡谷,两山夹峙,峭壁沟壑,峡谷中那条从八达岭至南口的关沟古道,长约18公里,极为险要。《淮南子》载:“居庸岩险闻于古今,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车马难行。”
往事越千年。居庸关之名相传源于秦王朝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而得名“居庸关”,历史上曾名“军都关”或“蓟门关”。
居庸关处于古代历史各个时期的边防线上,是北方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抵御西北匈奴南下入侵中原,燕国就已在此建立居庸塞,但此时的居庸塞只有发现敌情时,才派军队前往抗击。西汉时,汉武帝设居庸关,有效抵御了塞北游牧民族的南侵。南北朝时,居庸关与长城连为一体,此后数朝不断完善,为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免遭北方匈奴铁骑侵扰设下一道战略屏障。有言云:“燕京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
居庸关是古代北京的西北门户,距北京仅48公里,而北京历史上曾是辽国陪都南京(也称燕京),更是金、元、明、清四朝都城。
居庸关的安危,事关北京和中原地区的安危,以及王朝的兴替,成为京畿要防,保境安民的军事要隘,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与南口、上关和八达岭(在居庸关北边12公里)并称为四大重要关塞;与长城东头的山海关和西头的嘉峪关齐名,且在三关中设置最早,战略地位最高,是冷兵器时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关口,故名“天下第一雄关”。
“天设居庸险,乾坤此北门。山川通上郡,形势冠中原。”
明王朝十分重视北方防务,公元1368年,大将军徐达在居庸关大兴土木,扩建关城,后又屡经缮治。关城内先后建有城楼、敌楼、箭楼、烽隧、炮台等,在陡峭山脊之上依山就势而建城垣,城墙由石块和砖块交错堆砌而成,高8米,顶宽5至1米,周长4千多米。形成环形长城,东达翠屏山脊,西至金柜山巅,南北楼相距850米,东山楼和西山楼相距1000多米。城墙内侧女墙低,外侧垛口墙高,以便有效地抗击来犯之敌,且烽隧、角楼、敌楼等城关相连,礅堡相望,形成完善的综合防御体系,成为万里长城军事防御的经典之作。
居庸关南关城楼建在10米高的城台之上,为三重檐歇山式,高达21.8米,是居庸关最高大雄伟的单体建筑,“天下第一雄关”大匾就高挂于第二重檐下,格外醒目。城楼是指挥作战的中心,站在楼上对敌情和战况可以一目了然。
国计坊牌楼是三门四柱七楼牌坊,“国计坊”意为国家大计坊,指居庸关是北拒强敌、南卫国家之重地。
居庸关中心,有一座元代汉白玉石筑成的过街云台,台上建有三座石塔,远望如在云端,故名云台,又称云台石阁。云台下方中央那个约6米宽、7米高、17米长、形如半个八角形的券门通道,是关沟古道居庸关中的核心道路,其间不知多少兵马战车呼啸而过,几多商贾和芸芸众生南来北往。云台券门通道两侧石壁及顶部有众多的浮雕,造型生动,姿态传神,气势非凡,呼之欲出,有四大天王石刻画像和梵文、藏文、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刻成的佛经,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石雕艺术的精品。
岁月长河中,元末明初三塔被毁,后在台上建泰安寺,清康熙年间遭焚,如今仅残存云台基座,但台上四周的石栏杆、望柱、栏板、滴水龙头等雕塑保存完好,整个云台就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艺术品。关城内还建有福佑关城的关王庙,城隍庙,商贾买卖街,以及衙署、庙宇、迎驾行宫、泮宫、水门、库房、亭台楼阁等诸多配套建筑,俨然一个小县城。
居庸关关城南、北楼前建有马蹄形瓮城(有瓮中捉鳖之意,因此得名瓮城),城墙高约15米,宽达10米,高大厚重,城墙内设有射击孔,方便守军对敌人进行射击。作战时可将敌人诱入瓮城,再放下瓮城闸门困敌于内,使敌人进不得入城,退而路断,俨然瓮中之鳖,守军四面居高临下射杀,等于关门打狗,来犯之敌有来无回。
扩建后的居庸关可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且常有五、六千驻军凭险扼守,成为万里长城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雄关”。1449年8月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罗通奉命镇守居庸关,当年10月,3万多元军猛攻居庸关,罗通率将士凭险据守,敌人攻城7日难克而溃败北逃。
居庸关作为京畿要防,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的军事要隘,历史岁月中经历无数战事,也曾数次被破。公元1125年,金军攻破居庸关,幽州(即今北京)守军弃城望风而逃,两年后金军南下问鼎中原,攻进北宋都城汴京,掳去徽、钦二帝(靖康之难),终结了北宋王朝;1211年,成吉思汗大军攻破居庸关,迫使金朝将都城从大都(即北京)南迁开封;1644年4月21日,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抵达居庸关,总兵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不战而降,起义军长驱南下,兵临北京城下直捣皇宫之际,崇祯皇帝朱由俭从皇宫玄武门(后门)逃出,自缢于景山一棵歪脖子树上,结束了大明王朝276年的统治。
固若金汤的居庸关一次又一次地被破失守,造成北京、乃至中原沦陷,并非由于不够险要,不够坚固,而是因为“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笑问长城千古事,几朝盛世几朝安?”从春秋战国到清末2000多年间,居庸关见证了几多旌旗猎猎的金戈铁马,关见证了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无数次刀光剑影的惨烈碰撞,见证了雄关失守、江山不保、王朝兴替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华文明在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下走向“长城内外皆故乡”民族大家庭的和平与安宁。
十九世纪以来,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居庸关长城之军事关隘意义日益淡出历史舞台,关城逐渐荒废,不少墙体已坍塌为残垣断壁,但众多的历史遗迹,成为世人了解古代长城军事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窗口。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如今居庸关的核心部分已修复如初,山脊上磅礴而蜿蜒起伏的城墙和烽火台、敌楼等雄风依旧,气韵依然,尽显居庸关的独有的雄奇壮美。
居庸关长城气势宏伟,雄奇险峻,逶迤于崇山峻岭,深沟险壑,以陡、高、险著称,有的地段坡陡五六十度,比八达岭的“好汉坡”还要陡峭,上行需要手抓墙边拉杆攀登,下行也需手扶拉杆以防失足;甚至个别地段还需手脚并用方可爬上,故而有望而生畏,止步不前者;有心有余而力不足,半途折返者。虽然“雄关漫道真如铁”,环游关城实属不易,但慕名而往的海内外游人依然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居庸关的关沟,清溪淙淙,山鸟鸣涧,林木郁茂,群峰叠翠,仿如碧波翠浪,800年前的金代就以“居庸叠翠”而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皇帝当年对居庸关风景极为赞赏,留下“居庸叠翠”的御笔。如今春天的居庸关桃花、樱花和杏花等次第绽放,花团锦簇,银波粉浪,蜂飞蝶舞,风景绮丽,宛如一片花的海洋。盘踞逶迤在山巅的古老长城宛如巨龙在花海中游弋,百转千回,更显辉煌壮美,江山如画。
居庸关长达18公里的关沟峡谷,迄今依然是北京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1909年建成,如今是京包线初始段),及京包高铁和京藏高速公路皆通过关沟峡谷,成为大西北通往北京和中原的重要通道,高速飞奔的列车和风驰电掣的汽车给新世纪的居庸关增添了时代生机与活力。北京市郊铁路S2线(前身为京包线)的列车穿行在山花烂漫的关沟,犹如行进在仙境一般,被誉为“开往春天的列车”。
八达岭长城作为居庸关的北口前哨,虽然磅礴壮阔,名气更甚,但要论壮美中更有峻峭雄奇,关山重重的气势,以及少有的关城风貌,居庸关长城却更加令人赞叹称奇,更不用说那雄奇中又添一份柔美和浪漫的花海景观和现代文明的时代生机。
虎踞龙盘的居庸关刚柔相济,动静相宜,古今辉映,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象征,万里长城的杰作和经典。居庸关长城跳动着雄关的历史脉搏,彰显着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与力量。居庸关雄奇险踞,峻峭古朴,莽莽苍苍,关楼关城的一楼一台,一砖一石,尽显古老沧桑和雄奇壮美,真不愧为“天下第一雄关”。
“不到长城非好汉”,畅游雄浑古朴、峻峭雄奇、文化底蕴深厚的“天下第一雄关”探古访幽,不但可以叩问亘古千年的深邃历史,漫步绵延伸展的长城青石古道,观赏众多城堡、烽隧、炮台、敌楼等军事设施,还可一睹不可多见的关城风韵。
江山多娇,中华骄傲。居庸关壮美景色,令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