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民族家文化熏陶下成长
高廷伦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中含有一支奇葩,就是“家文化”和“家文明”。古代有许多诗人都有描写家的诗句,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等等。
家是人的根,是人的靠山,是人生的归宿。黄帝制定家规、家训,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家文化”“家文明”体系。随后,孔子学说兴起,从而丰富了家文化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家族文化体系。在家文化中,家庭和家族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家庭几乎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教、家规、家戒,以至家法等,即所谓一个大门一个天。中华民族家文化和家文明又和族文化、族文明息息相通,族文化、族文明进而形成地域文化和地域文明,地域文化和地域文明便是国家文化和国家文明的前题和基础,从而构建起了内涵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明。
我的家文化和家文明,即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九月,或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月,吾高氏始祖,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奉勒迁茌,于十里铺北五里马莲坡附近立村高家庄。在这期间,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便是老家,高家庄为新家。我高姓家族文化随了家的不断搬迁、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丰满、不断提升、不断拓宽,而也随之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我高姓家文化的内涵和质量也随之跃升,家文化无时无刻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这一母文化,家文化的丰富、创新、拓宽和发展。
我高姓【文英堂】《高氏族谱》修成于清朝光绪戊申年间,即1908年,【文英堂】家族堂号第一次出现,虽有堂号,但并无祠堂或祀庙。我2014年至2016年用20个月主持修成的1008年无人修续的【文英堂】《茌邑高氏族谱》,仍然衍用了原【文英堂】堂号,这是我高姓家族文化的衍续和拓展。
记得小时候,我家老宅院大门上有-匾额【五世同堂】,匾额于1952年我帮父亲翻盖老北屋和老大门时摘下,放于老宅子三门子里老西屋内,直到1958年匾额尚存,后不知失损于何年。【五世同堂】匾额系我九世先祖高进所置挂。九世先祖高进生于清朝康熙55年(1716),去世于嘉庆15年(1810),享年95岁。九世先祖高进生子二,高璟和高瑾。高璟生子二,高思礼和高思全,高瑾生子三,高思有,高思道和高思廉。我系高思道之后,系十七世孙。高思礼生子-高常重,高常重生子一,十三世高在庠。高在庠生于嘉庆五年(1800),系九世祖高进之玄孙,恰是五世同堂,这年九世祖高进已89岁,【五世同堂】匾额可能就在这一年中五世同堂喜庆气氛下挂置。由此算来,1800年挂匾额至1958年,【五世同堂】匾额在老宅大门上足足置挂了152年,至1958年前后失损,【五世同堂】匾额足足存世158年。由此也可明证我记忆中的和居住多年的老宅院(1984年才搬出)系九世先祖高进承接和居住过的,后遗传给次子高瑾,高瑾又传于次子高思道,高思道又传于次子高常恕,高常恕又传于次子高在广。高在广生子三,高振寰、高振宇、高振宝。高在广将老宅基又传于长子高振寰(高振宇、高振宝都在这老宅院出生并长大,约于结婚后才搬出这一老宅院,另辟新宅院),高振寰又传于我的祖父高法义,祖父高法义又传于我的父亲高传善,到我这一辈上至少已传了九代之多。此老宅今已无房荒废,无人居住,但老宅基尚完好保存,屈指算来,老宅基至少已经历了300至400多年的历史沧桑。说不定吾【文英堂】《高氏族谱》中一至三世讳字失传的始祖(1487至1505年的明朝弘治年间)于十里铺又向北迁至马莲坡附近立村高家庄时,此家之宅基就已划定存在。如是,此老宅基则始于1487至1505年间,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在这500年中这老宅基家文明和家文化也历尽沧桑巨变和发展。
我生于1937年,我记事时这老宅子的大门在三间老北屋的东头,整个宅院的东北角,门向北开,大门外七八米处是一条东西走向-米多深的大路沟,沟北边是打麦场。进大门后有一道按了门扇的二门子,进二门子后便是一个小庭院,庭院西侧有一棵大榆树和一棵红枣树,三间北屋的东侧靠屋檐有一棵大椿树,庭院东侧二门子南面是无顶棚的露天土墙厕所和两间磨房,朦胧记得奶奶因下腰抱我时而摔倒,就在这二门子边上,奶奶去世发丧就在这三间北屋里。小庭院再往前便是砖砌无门扇的三门子,三门子里边又是一个庭院,西侧是五间西厢房,靠北两间屋内有个柳编仓囤,还可放些生产工具和杂物,靠南三间屋有里间屋和外间屋之分,我就出生在这外间屋内。三门子内庭院东侧有四间东厢房,靠北两间是牛屋,屋外有棵大石榴树和-个柳编仓囤,靠南两间是厨屋,屋外有水缸和咸菜缸。三门子庭院南头是三间有前后门的南屋,我记事就和父母住在这南屋里,过年供家堂也在这南屋里。厨屋南边和南屋东边有空道直通南屋前边的闲园子。闲园子的西侧是两间仓屋子,每年收下的粮食多都存放在这里。闲园子的东南角是一间无顶棚的土墙露天厕所,闲园子正中靠南墙有一棵合抱的国槐树,树下可拴牛,上世纪40年代日本鬼子侵扰抢掠我村时,就是在这里日本鬼子要牵我家的命根子小黄牛,我不让牵,我咬破了日本鬼子的手,日本鬼子踹了我几脚,强行牵走了我心疼的小黄牛。我家这处老宅院载满了丰厚的家文化,家文明,这就是我的出生地,是我咿呀成长的地方,这就是我的老家,我的根就在这里。她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沧桑,她满载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也满载了许许多多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亮点,是中华“家文化”和“家文明”的一个靓丽的,闪烁着瑰丽光芒的缩影。
1951年我14岁辍学在家时,父亲和人合伙开油坊,家中有十七八亩地全由我一人经管,在二年中我学会了农业上的全部农活,耕三耙六、收割打轧、泥房搭屋、推碾磨面、劈柴担水,样样是行家里手。在这期间我帮父亲在北小院翻盖了百年老北屋,并同时拆掉了旧厕所和二门子,盖起了三间新北屋,加盖了两间新东屋,两间磨房改为柴草棚子,在柴草棚子南边开了个朝东向的新大门,三门子以里一切照旧未改。父母和二弟住在三间新北屋内,1954年旧历年底我结婚时就在这两间新东屋里。我的“家文化”和“家文明”又有了新亮点。

1954年至1957年,我在聊城三中上初中,去聊城三中考学时是伙同五六个高小同学步行去的,老家距聊城八十多里路,走了整整一天,回来时我们坐了大客篷车,这是我有生第一次尝到坐汽车的滋味,我成为大高村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学生,在聊城三中读初中的三年中,因为家穷无钱,虽学校距家八十华里,来来去去再也没有坐过汽车,都是靠步行。1957年我借了一辆破自行车去济南二中考上了高中,成为大高村有史以来第一个高中生,在读高中期间,我在学校炼过焦,当过炼铁小高炉的炉长,灭四害,搞深翻,拉犁拉耙都干过。1960年我高中毕业考上了山东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成为大高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本科生。我的“家文化”和“家文明”又有了新的升华。
我1964年大学毕业,到茌平二中任教,有了工资,经济条件有了好转,1965年春我在老家三门子以南盖了两间简陋的西屋,腾出新东屋让给二弟结婚用,1970年我在这处老宅子南头盖了三间砖基脚到窗台,砖镶窗户和门口的,在全村拔尖的新北屋,并有两间全土的东屋和一间全土的厨屋,开了东向的没有顶棚的简陋大门,于是我在老家宅子中又有了一个小家。二弟-家人住进三门子里边的小西屋内,腾出北院的两间东屋给三弟结婚用。不久,二弟又在中间院子里盖了三间北屋,也开了东向大门。我们的老家,我们的根,都在大高这处老宅子上。从此一处老宅子便分成了三处小宅子,北头一处由父母和三弟住,后归三弟所有,中间一处归二弟所有,南头一处归我所有。一大家又分成三个小家,各家又开始创建各家的“家文化”“家文明”。这些“家文化”“家文明”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家文明”。
1978年夏,我由茌平二中调到茌平一中,1979年底我们全家由老家搬到茌平一中居住,在一中又有了一个临时的家。1980年我们又全家搬到茌平西关一租赁院内,又有了一个临时的家。1984年我们又全家搬回到大高村老家,并在大高村后街西头开辟一亩新宅基地,盖起了五间全砖通厦大北屋,并有三间南屋,中有正阳大门,又有了一个花园式的较高档的新家。有了较高档的家后,我首先将77岁的老母亲从三弟家中接过来赡养。在这个新家,我们居住了整整十年之久,在这十年中,我这个六口之家衍续为十二口之家。就在这个新庭院中,我在临街的南屋开了代销点,并代收粮枣。在承包地里种洋葱、大蒜、辣椒、毛白杨等,大幅度地提高了经济收益。并在花园式庭院中大搞庭院经济,只一批松柏树三年内就收入五千元,相当于我那时月工资的五十倍。同时,我伙同二弟,三弟兴办起大高村有史以来第一家近十亩地规模的苗圃,收益颇丰。也就这期间,我亲历县第二农业技术中学的第一次创业,并主编了影响深远的一百万字的《立体庭院经济开发致富技术大会》一书,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出书。在这十年中,我用新理念,新科技,使我的“家文化”“家文明”又得到了新的充实、丰满和升华。
1994年麦后,我将花园式的较高档的家让卖给二弟,带了母亲全家搬到县生产资料公司女儿处暂住,又有了一个暂时的家。同期,我接授了新的任命,开办茌平县第一所职业高中,我任第一任校长,创造性地开展创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直至1997年10月退休。

1997年我于老汽车站北老县棉厂买下一处临街上下各两间的二层小楼居住,又有了一个新的家,这是我全家首次往楼房,也是大高村老家族人中第一个拥有楼房的人家,在这个新家我们居住了七年之久,长孙高飞在这时期到南阳理工学院上大学,这是我家孙辈中第一个大学生。就在这个小楼上,于退休后的十几天内戒掉了我三十五年的不好习惯吸烟,从此至老没有再吸过一只烟。从退休之时始,我每天进行一个半小时的晨练,慢跑,快走,每早约走10公里。同时晚练一两小时,约行6公里。2002年始,晚练改为跳交谊舞、广场舞、太极拳、太极剑。这祥,每天约锻炼两个半至三个小时,约行16公里之多。这样,又把戒旧习和锻炼,养生健身溶入我的“家文化”“家文明”之中,更加丰厚和充实了我的“家文化”“家文明”。
我于2004年7月16日,古历5月29日由老汽车站北临街小楼搬进水、电、暖具全的中心花园一号楼三单元二层东户321室,128.6平米,时值15万元的新居,又有了一个新家,开始了我家的“家文化”“家文明”的新时期,为我家的“家文化”“家文明”的发展和提升开创了一个新领域,从而使我的“家文化”“家文明”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了新的拓宽和升华。我的生活从此步入了一个新天地,开始了-段新生活,由休闲型急速转入理智型,创作型,健身锻炼、读书和写文章成为我生活的主流。我每天晨炼一个半小时,行程九至十公里,每晚跳舞一个半小时,行程在六公里以上,这样一天下来总行程不低于十五公里,如此坚持到八十周岁,总计行程达十一万多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2.6圈。我每天坚持读书50至80页,至八十周岁时的14年间共读书400多部册。远在退休前的1990年我曾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过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的,100万字的巨著《立体庭院经济开发致富技术大全》一书,又于退休后的1998年在河北沙河中学打工时写下了10几篇艺术类的情感散文,并于2005年3月初着手,至9月底,坐着小凳子在旧式写字台上,用6个月的功夫写完了我30万字的回忆录《匆匆的脚窝瞬间的花》一书的手写稿,2006年底经好友刘本科先生编排出版。2006年我买了联想牌的电脑,更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我在电脑上上QQ聊天,用山东汉、岁月如歌、山映斜阳、迟到的天使、匆匆居士等网名跑论坛,写诗发文章,曾任三个论坛的版主,交接文友几百人,发文写诗皆有一两千篇首之多,后又相继出版了诗歌集《瞬间琼花分外香》,散文故事集《岁月如歌百花艳》,八十年大总结《老树花香果更甜》,接连又出版了《茌平姓氏渊源考略》《御路传奇》《大高村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探源集翠》《颐年斋史话》《颐年斋主话养生》《颐年斋收藏》《人生路漫漫,步步踩个窝》,主编《冯屯乡音》等。就在这个家,我用20个月的时间主持修续了108年无人修续的【文英堂】《茌邑高氏族谱》,为十几个文友审稿出书并作序,期间参与了县史志办出版的300万字的巨著《茌平县村庄志》的特邀审稿和编辑工作,参与县史志办出版的1935《茌平县志》的繁改简、点校、电子录入和编揖工作。参与茌平区民政局出版的《茌平区地名志》的审稿工作,并任编辑。就在这个家,我在茌平政协三四种出版丛书中载文和诗歌三十余篇首。就在这个家,我被茌平县和聊城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山东省楹联协会会员。就在这个家,我六次参与花园小区供暖管道的改造和修换工作,为小区业主省钱谋福利上百万元,未喝过群众-口水,没吸过群众-支烟,没吃过群众-顿饭,没枉花群众一分钱,自已投资无计,费时耗艰,全都是无赏付出和服务。也就在这个家,由初搬来时合家只有13口人丁,今己增至26口人丁,衍生成为四世同堂之家。
在这期间,我和老伴及儿孙们天天侍奉年逾九旬的老母,我每天晚上为老母把便盆拿到床头身边,每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端倒便盆,创造一切条件使我老母安享晚年。也在这期间,我带领老伴外出旅游三十余趟次,走遍了大江南北,三山五岳,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我还届时待弄花草,打造人性化和书香气浓的舒馨房間,使住室即有古香,亦有新韵,使我的小家“家文化”“家文明”内涵更加深厚。为全家和顺、人丁兴旺、个个敬业守规、爱国遵法、老幼延年体健,更高层次地升华我的小家“家文化”“家文明”的内涵和底蕴。

家是温暖的岸,人是漂泊的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时时处处显示出家文化的丰满、神奇、辉煌、灿烂、深邃和浩渺的渊源。“家文化”“家文明”家家有,又家家各异。许多家的“家文化”“家文明”构成了“族文化”“族文明”,构成“村文化”“村文明”,构成“地域文化”“地域文明”,这便是中华民族传统“家文化”“家文明”的根基!小康社会的“家文化”“家文明”都是在这个根基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有这片“家文化”“家文明”和的沃土,复兴大业中的“家文化”“家文明”会更加异彩粉呈!

作者简介:高廷伦,退休教育干部。平生爱好广泛,尤喜文史、文学、健身养生等。一生著述有经济、文史、文学、谱牒、养生等十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