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新解放工作,争取和平民主,作好自卫反击战争的准备。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民主的独立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派则坚持其独裁统治,企图抢夺抗战果实。他们一面玩弄假“和谈”阴谋,一面调兵遣将,准备进攻解放区。
泰西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指示,为保卫胜利果实而斗争。根据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指示,地委、军分区对部队进行了整编,除补充一、二、三团外,新组建四、五、六团。为支援东北解放区,成立了“东北干部团”,抽调一批干部赴东北新区开展工作。同时,泰西部队参加了由山东野战军发起的津浦路中段战役,积极出击,拆毁铁轨,破袭桥梁涵洞,配合主力作战,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北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是年冬,地委遵照党中央关于在新解放区开展反奸清算运动,在老解放区进行减租复查、发展生产、厉行节约的指示,进一步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反奸诉苦等运动。为搞好这一运动,地委抽调大批人员,开展以减租减息复查、反奸清算、土地回赎、雇工增资等为中心的群众运动。通过开展这一斗争,先后组织了工会、农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打垮了旧政权,建立了新政权,树立了党在群众中的优势地位。
1946年1月,国共两党签订了《停战协定》,泰西军民积极响应。但国民党军却口是心非,不断制造事端,袭击我军分区武装。因此,地委、军分区要求各部队、干部群众克服和平麻痹思想,不可轻敌,要保持高度革命警惕性。6月上旬,新四军一纵第一次解放泰安城,歼灭宁春霖部4000人。战斗中,泰西部队及群众积极配合作战,战后慰问人民子弟兵。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泰西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五四”指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地委抽调2000余名干部,深入农村,传达中央指示,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并在泰西县搞试点,以取得经验,推广到全地区。通过土改,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绝大多数贫苦农民的土地问题,动摇了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积极性。在短暂的和平时期,泰西军民遵照中央指示,开展“练兵减租、生产”三项重要工作,且卓有成效。为反内战、反击国民党军大规模进犯打下了基础。
奋起进行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大举进攻。(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后,泰西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顽杂武装与之呼应,进行暗杀、破坏、袭击等活动。泰西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伟大的自卫战争。按照冀鲁豫区党委1946年8月下达的“关于动员参军的指示”,为保卫解放区,全地区掀起了大规模的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运动。县区负责同志带头参军,相互之间展开竞赛,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踊跃参军入伍的动人场面。全地区动参7500余人,超额完成任务,受到晋冀鲁豫中央局通令表彰委决定将泰运地区重新分开,泰西地区仍为第一行政区。
1946年11月,为适应自卫战争形势需要,冀鲁豫区党袁振任地委书记,张耀南任专员,崔子明任军分区司令员。地委调整后,连续颁发指示,要求查风整纪,在思想、政治、组织上建党;彻底实行耕者有其田;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泰西军民按照地委要求,一面积极进行自卫战争,一面继续轰轰烈烈地开展土改运动。
1947年1月,国民党军南北对进,企图夹击山东解放军。2月初,泰西敌情发生明显变化,国民党军主力、还乡团开始对大峰山区进行“驻剿”,泰肥山区亦有敌军频繁活动。地委发出《关于反扫荡、反清剿的紧急通知》,要求县不离县,区不离区,各县区武装坚持地区斗争。并且出动千余民兵,携带担架,冒雪开赴豫皖边战役前线,拖住冀鲁豫战场国民党主力王敬久集团,以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莱芜战役,从而保证了战役胜利。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全面进攻被粉碎后,改为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国民党第五军从汶上、宁阳压向泰西解放区,泰西大部县城、村镇被敌侵占。地委、专署、军分区分析了敌强我弱的险恶形势,为避敌锋芒,保持革命力量,制定了“大部转移、少数坚持”的方针。崔子明等带领转移人员到黄河西。袁振等同志留下坚持,开展高度分散隐蔽的游击战争。相继组成了汶南支队、长清对敌斗争军事指挥部、平阿游击支队等,形成一个个小型的领导核心。泰西军民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顽强坚持,不断打击国民党军、还乡团,取得了不少战果。
1947年4月下旬,华东野战军第三、十纵队发起泰安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七十二师,收复泰城。战役中,泰西军分区一团及泰西、肥城、长清等县大队密切配合,扫除外围据点,搜捕残敌。战后,泰西地区转移人员陆续返回,开展土改复查等运动,巩固解放区,为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七扭转泰西局面,全力支援前线,迎接新中国诞生。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此时,泰西地区对敌斗争的形势仍很严重。国民党整编十二师、七十三师、八十四师等部两万余人活动于这一地区,各县均有大量地主、还乡团武装。泰西军民一面配合华野三、八、十纵穿插泰西地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一面主动出击打击敌人。
8月,李文甫任地委书记。地委提出要结合复查土改和反攻支前两大任务,抓好恢复整理党组织工作。为扩大军分区基干部队,又组建了二、七团。各县武装进行充实,泰西、肥城各动参1000余人,补充到野战部队。
秋,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再次“扫荡”泰西地区,当地还乡团与之配合。10月上旬,蒋军七十三师十五旅将泰西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合围于布山一带。经激烈战斗,我突出重围,但伤亡较大。战后,还乡团反动气焰更加嚣张,向解放区变本加厉地疯狂反攻倒算,残杀革命干部、群众、积极分子。应广大群众强烈要求,地委、军分区于11月18日向聚集肥城石横据点的还乡团发起攻坚战斗,歼敌600余人。12月上旬,冀鲁豫军区组织东进战役,歼敌正规军3600余人,扭转了泰西拉锯战的斗争局面,形势大为改观。
1948年1月,冀鲁豫区党委进行整党,泰西地委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在整党前期一度出现处分人过多的“左”的偏向,后得到了纠正。通过两批整党,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增强了战斗力,纯洁了党的队伍。3月,秦和珍任地委书记,李东潮任军分区司令员。地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老区、半老区进行土地改革与整党的指示”,开展三查三整、整理支部等工作。
5月至7月,华野山东兵团发起津浦铁路中段夏季攻势作战,泰西军分区及县武装奉命配合主力行动。我军再克泰安、兖州等城,使冀鲁豫、山东两大解放区连接起来。7月,中共鲁中南区党委成立,泰西划为鲁中南第七地委、专署、军分区,秦和珍任地委书记。地委要求加强党的核心领导,全力支援战争。之后,全区军民竭力支援了济南、淮海、解放上海等战役,立下了功勋。同时,选调大批干部、部队南下,奔赴新解放区浙江、云贵川等地。8月15日,长清解放,两广纵队打下长清县城。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地委认真传达贯彻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开展反特剿匪斗争同水灾、虫灾、病灾等作斗争,进行生产自救。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生产建设。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泰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战斗历程,同全国人民一道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