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化名片白居易——六考连中的学霸
——洛阳白江永撰文
唐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东郭宅“世敦儒业”之家。
白居易六、七个月,就识“之”、“无”二字。六岁学为诗,九岁识声韵。
贞元三年(787年)夏,白居易时年十六,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初试长安,得大文豪顾况赏识,名传京城。
贞元十四年(798年)春,二十七岁的白居易在安徽宣州溧水县通过了“县试”。
贞元十五年(799年)秋,二十八岁的白居易以《宣州试射中正鹄赋》和《窗中列远岫诗》,在安徽宣州通过了“州试”。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
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中进士的有98000多人;《登科记考》:“唐之世计289年,贡举进士为266次,50万人科举,及第进士为6442人。”唐时谚云:“明经十之取一二人,进士百之取一二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较易,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而五十岁登困难的进士第,已经很年轻了。《唐遮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即便是位极人臣,如果不是进士出身,是不完美的。可见及第进士之难,且很重要。 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十四日,二十九岁的白居易以“公拔萃甲科”第四名进士及第,他的《玉水记方流诗》、《性相近习相远赋》、《求玄珠赋》、《汉高皇帝新斩白蛇》、《策五道》等赋,竞相传于京师。白居易来到大雁塔下,题写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进士及第,确实是“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但只是取得了考官的资格。进士及第后一年,或几年,个别甚至十几年,要么经过吏部的铨试或科目选,参加制科,要么经地方官员推荐,才能授予官职。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三十二岁的白居易以《毁方瓦合判》得“书判拔萃科”甲等,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管理“邦国经籍图书”的九品官,无实职。
“制科”考试就是国考,最主要的是试“策”,就是回答皇帝直接殿试或命人选试的“问”,考核应试者的政见与才能。考中者才能破格任命品阶较高的实职。皇帝所问的当然都是时政问题,借以发现考生处理问题的才干。“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制举胜出,美官特授,行文制策高峻突出者,更无秩序拘束。”
三十四岁的白居易对“制试”极为看重,他闭户累月,寒窗苦读,潜心结撰,字斟句酌,独自拟作百余篇,以自砺自试,将策文七十五篇,目编为《策林》:“酌人言、察人情,而后行为致。”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刑法、吏治、风俗等各个方面,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堪称当时国考的经典教材。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永贞激变”后。宪宗李纯即位之始,既下诏次年春举行策试,旨在广揽人才,求治国贤良,励精图治,改革弊政,“中兴李唐”。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宪宗针对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问:“自兵宿中原,生人困竭,农战非古,衣食罕储,念兹疲甿,远乖富庶,督耕植之业,而人无恋本之心;峻榷酤之科,而下有重敛之困。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既往之失,何者宜惩?将来之虞,何者当戒?”
由于白居易准备充分,胸有成竹,即而论:“民生饥贫是由于赋税过重,赋税过重是由于连年征战,而连年征战是由于边祸不断,边祸不断的原因是朝政的荒颓。要改善现状,必须惩治贪官污吏,清肃政局,同时减免苛税,使庶民安居乐业,这样社稷才能平定,朝廷才能由衰而转盛…。”红榜放出,三十五岁的白居易以对策语直入第四等,及“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登第,二十八日,授京畿盩厔县尉、集贤校理。
白居易博学多才,十九年间,“应举者百之取一二人为进士,进士百才有一制举胜。”六考连中。为他日后的宦海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