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原创作品中一目了然的阿拉伯数字)
家风文化建设是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保证
投稿的作者:林耀平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国强民富了。但“窗户打开蚊子苍蝇钻进来”了: 我们在意识形态方面丢分很多,“一切向钱看”的意识深入人心,最起码影响了两三代人,给培养下一代中华民族的“接班人”带来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因此,我认为: 新时代培养“接班人”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抓起。
一、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家庭教育”说到底也就是一个家庭里面的“文化建设”,就是你用什么样的文化、习惯、行为与举止去影响自己的孩子?这三四十年来,由于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太重,从整个社会环境看,我们丢的分太多了。这种丢分,我用三个“了”字来归纳: 一是思想上西化了。讲到美西方,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一些网络媒体上,众多国人崇洋媚外、向往西方生活方式的人有太多太多。我退休七年来,每年给各类人员讲课三四十场。课堂上我就常问:“美西方果真那么好吗?试问: 一个人一日三餐吃饱了、穿暖了、有地方住了,什么东西最重要?显然是人的生命安全。但在美国,已连续四年每年发生枪击案四万多起,死亡四万多人,伤者无数,而且许多枪击案都发生在校园,甚至是幼儿园。试想: 一个孩子在学校读书、平民百姓在大街上逛都没有生命安全保障,你说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好吗?”大家听后也都纷纷点头,但像我这样讲课的人又有多少人?二是行为上异化了。从平常穿衣戴帽看就与传统大相径庭: 男孩子到处纹身,还带耳环,染头发;女孩子穿得越来越薄、越来越露,还故意把肚脐眼露出来,还美其名曰“留着第三只眼睛看世界”;无论男女,穿的牛仔裤,不缝边者有之,露膝盖骨者有之,甚至露屁股蛋者亦有之。过去哪有这样的事?三是传统上不要了。美西方宣传的是父母与子女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所谓“朋友”,我可以管你,也可以不管你。中华传统文化中,老子就是老子,儿子就是儿子,人老了,儿子照养父母、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孝”字是怎么写的?“老”字的上半部,下面是个“子”字。意思是说: 人老了,子女是要扛起来的,要好生照看的,是要耐心侍候,让父母善终的。但是,遗憾的是: 这些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众多国人脑子里失传了,甚至丢得连影子都没了。由于利益的驱动,如今社会上,虽儿女一大群,但不管不问老爹老娘者有之;为了私利对父母大打出手者有之;爹娘被冻死在街头、村边的亦有之。这是当今我们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时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家庭教育遇到的瓶颈。前面归纳的三个“了”字,真的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问题,由此也给我们的家庭教育遇到了两个“瓶颈”: 一是作为还在校读书的孩子们的父母,大都是30至50岁这个年龄段,他们在校时就根本没能好好地学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月22日,我应邀在桂林市保险行业协会给50多名各公司的党支部书记、党办主任等讲课时,我问大家: “孔门四科,有知道的吗?” “看完《论语》的请举手!” “看完《孟子》的请举手!” “看完《大学》的请举手!” “看完《中庸》的请举手!” 这50多名企业党的基层领导和党务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经典,无一人问津。这是培养“接班人”家庭教育的最大瓶颈,因为他们的孩子都在小学、中学阶段,个别的有上大学的。二是当今在课堂上给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讲课的老师,又有多少人学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自己本身就不懂、更不会用传统文化去教育学生了,又怎么能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呢?这是给我们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时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第二大瓶颈。
三、家庭德行教育的实践。在培养新时代“接班人”问题上,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地指出: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因此,他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希望,直击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全国各族人民若都具有了这“五爱”,还担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实现吗?那么,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地位就应该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去看待了,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啊!因此,这些年来,我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进行了一些回顾和研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家教至关重要。
1、言教。言教的方式方法很多,包括口头的、文字的和信息上的等等。十几二十岁的孩子,按心理学上讲正属于“叛逆期”,是专门跟父母作对的阶段,你越说他,他越跟你作对,声调甚至比你高得多、急得多、烈得多。怎么办呢?我的办法: 一是用传统文化镇住他。有一次,我儿子跟我争论一个事,没说两句,他的声调比我还高,我翻过脸来,恶狠狠地盯着他大声说道: “怎么了?反了?我是老子还是你是老子?在部队的时候,你爷爷奶奶跟我们生活了十一年,二老当了一辈子的老农民,现在分文不赚,你爸是政委,管多少人?你看你爸在你爷爷奶奶面前什么时候说过大声的话?我告诉你: 在你爹妈前面,你的声调永远也不要超过爹妈。”我儿子还挺懂事的,马上老实了。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具体体现。对于言教,我还有一招: 一二十岁的孩子不是专门跟父母作对吗?不听话吗?怎么办?我还有一招: 每十天半月用纸条就某个方面的感悟和体会、经验,写几句话在条子上,然后贴在家里出门的门背上,儿子出门肯定看得到的。这当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即: 每个字条的后面我都注上“—— 林耀平自勉——”。意思是说: “我自己教育自己的,你不给呀?”因为十几岁的孩子都烦父母“唠叨”的。如此,一方面不会让其烦;另一方面他肯定能看到条子上的内容。如此,天长日久,通过方方面面的“字条”引导教育,也就达到了“家庭教育”的目的。我儿子已37岁了,如今他的性格、特质,尤其在为人处事、善待他人、孝敬父母等等方面做得都很到位。我想,作为人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能干、乖巧、懂事的。各位读者: 不仿也试试我的“笨招”?
2、身教。就是以自己的自身表现去影响自己的孩子。比如: 我妈86岁以前的几年里一直跟哥嫂生活在一起,虽住在六楼,但老母每天上楼下楼都没问题,忽然有一天就起不来床了,连自己翻身都翻不动了。送到医院住了六天六夜,主管医生说: “你们老人家只能回家慢慢养、慢慢恢复了,能恢复到10%就不错了。”听医生话的意思是: “只能回家等死了。”于是,我跟哥哥说: “把妈接到我那去,只有我才有这个耐心照顾她老人家了。”哥哥一听这话,不仅开心,而且放心。我的意思是: 此举既可尽我对老母之孝,又可为儿子做好样子,让他也看看我是怎样对待妈妈的。自从把妈妈接到我这以后,从饮食上讲,一日三餐好生调剂,一周基本上不重样;从侍候方面讲,天天倒水给老母烫脚、按摩,以松筋骨;从治疗方面讲,谨遵医瞩,并辅以“神灯”理疗。通过30天的努力,老母不仅自己能翻身了,还能自己起床并能坐在床边了;40天后,老母可以扶着凳子自己上厕所去了,这个解决大问题,40天来,我都得把老母抱起放到便池上解的大小便;60天后,老母可以柱着拐杖去阳台晒太阳了。这种状态,何止恢复10%,最起码恢复了50%以上。我的兄妹、亲朋好友看到如此情况,都说是“奇迹”。所以,有一天中午,我帮老母弄好饭菜后用托盘端到她的床前,我刚进房门,老母面带微笑地一直盯着我,然后伸出大拇指对我说: “你可以登报了。我怎么生出这么好的仔呀?”母亲没读过一天的书,能说出这样高“档次”的话,一方面是让我惊讶;另一方面应该是她的内心表白。于是,我回了老母一句: “是您老人家坚强以及上天有眼啊!”我相信: 我的所作所为,儿子是看在眼里的,更会记在心上的。俗话说: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若你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做好,自己首先就要做好哦。
3、行教。就是用日常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慢慢地做到守时、守信、守责、守规、守法、守孝。这里要讲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我仅讲以下“三守”: 一是守时。这个问题看似小,但说大也是无限的大: 比如打仗,如果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到达预定的地点,很可能就会打败战。所以,我就教育儿子: 平时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守时。一个人若事事、处处不守时,他的品德是有问题的,甚至是不能与其交往的。二是守信。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 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如何去做人?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说话要算数,表了态要兑现,不能言而无信,言不由衷。三是守法。我常常告诫儿子: 工作要干出成绩,要有业绩,但工作中必须遵纪守法,守法是做人的底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该得的钱,分文不取。我说: “你爸从部队转业后分管公检法司十二年,接触过太多的案件,凡被关起来后没有不后悔的……”我在给各类人员讲课时也常常讲到三点启示: “高压线”是不能碰的,一碰就会死人,最起码要留下残疾;法律法规是要遵守的,不遵守就会碰得头破血流;自由是幸福的,当你失去自由以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由的珍贵。我儿子也深知这三点启示。
总之,培养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绝对离不开“家庭文化建设”的,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我甚至认为它既是一个人美好人生的基础,也是美好人生的保证,更是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所在。
林耀平,男,一九五七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政法专业毕业,高级政工师。出身草根,从军二十六年,其中任团政委六年,空军上校军衔。转业后任副县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分管公检法司十二年,在团、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二十六年。长时间从事“党、政、军、警、民”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职时现场成功处置、化解多起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被百姓誉为“人民好公仆”,现还收藏有锦旗。现任桂林市职工大学客座教授、桂林市红色学院导师、桂林市国防教育研究会讲师团团长、桂林都市七星文艺社社长、桂林都市军旅文艺社社长、多家文学社荣誉社长、中国华南最高峰审稿者之一等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是桂林市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和七星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喜欢写作、体育、文艺和教育。发表文章一千多篇,其中80%以上发表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媒体。著书、主编十三本,共计三百八十多万字。其中,退休六年出自己的书七本,超过一百三十万字。十多年来在桂林市十七个县、区有关人员讲授儒道、读书、素质、法治、孝道等党课、传统文化课和日常思想教育课几百场次,获众多高度赞扬。一个村干部说:“我听了四十年政治课,没听过这么精彩的”。自二零二二年二月以后,每月都登上“二五财团”和“大华集团”讲坛,讲授“党声党课”和“传统文化”课,且场场精彩。在“二五财团”百期“党声党课”的授课质量评比中,技压群芳,勇夺第一,骄人业绩,非常耀眼。此外,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而独立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在越挫越勇中走向辉煌》论文(4435字)获桂林市全市离退休老干部征文一等奖。目前撰写发布自传体长篇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