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大红棉袄
王祥录
时过境迁,我总想起奶奶,她坐在老家胡同口,穿着大红棉袄,一头白发,手里拿着一根拐杖。她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
那时我还很小,家里生活条件差,吃饭问题,是哪个时代最深刻的记忆,我父亲共姊妹六人,从我记事起,奶奶就跟着我们生活,在农村,冬天没有取暖设备,奶奶冬天就住在用土丕搭成的火炕上,这样的待遇我们是不能享受的。我记得因奶奶有老支气管炎,所以冬天一般不下床,生活全有父亲照理。还有奶奶吃的饭是另外做的,每每掀开锅,锅的中间总是放着一个雪白的馒头和几个鸡蛋,剩下的全是玉米面的 窝窝 头,我知道那是奶奶的饭。那时我好眼馋,顿顿吃上白馒头真是我幼年的梦想。有时奶奶说吃饱了,把剩下的就让我吃了,现在想起来,是不是奶奶真的吃饱了,我好后悔。
每每过年是我们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围着村庄尽情的玩耍,还可以吃到平时不怎么吃的饺子、肉和白馒头,那时孩子们过年真是幸福的事。因奶奶在我们家生活,除夕晚上叔叔们家包好的饺子,下好后第一碗就送到我们家让奶奶吃,整个大家庭享受在节日的气氛中, 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我父亲去世 。每每想起这件事,我由衷的对我的父辈们产生一种敬意。
在我父亲姊妹几个中,我的大姑最大,那时因家里贫穷,爷爷和奶奶把她嫁到了很远的地方,在那个年代,人们靠步行,何况大姑又是小脚, 听父亲说 ,大姑回家一次得走一个上午,到家时已是吃中午饭的时候了,刚开始,大姑都累哭了,我想那不仅是累还有抱怨吧!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大姑总是不长时间就回家一次看奶奶,来的时候,手里总是拎着一兜用纸包好的散子,我们几个小孩也时常跑过去,奶奶就分少许給我们,那时,我感觉散子太好吃了,这样的东西,那时在农村也算得上奢侈品吧!所以,小时候我最盼大姑来看奶奶了。奶奶活着的时候,大姑回家看奶奶的习惯从未间断过,直到1978年奶奶去世。奶奶去世后,每到上坟的日子,大姑总是到奶奶的坟上烧上一刀纸,年年如此从未间断过,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实在来不了,就让人捎来让父亲替她烧了,一直到大姑去世。每每想到大姑坐在炕边陪着穿着大红棉袄的奶奶的情景,我禁不住眼睛就湿润了。
奶奶的去世,是我们全家最伤心的事,那时我还很小,大姑的一句话,我到现在也忘不掉,大姑说:你奶奶走了,以后你爸就疼你了!你身体弱。我当时好感动!真是岁月如梭,大姑也已经去世近二十年了。但我还清晰地记着奶奶去世的那天下午,奶奶躺在老北屋的床上,屋里放着一口棺材,这口棺材是奶奶活着的时候父亲早给奶奶预备好的,我记得里面还放过地瓜片,那天下午,我们小孩子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在玩耍,其实奶奶快不行了,我们全家长辈们都在奶奶的床前,大人们叫我们孩子不能说话,叔婶们在奶奶床前念叨着什么,让我们孩子们让开路,好让奶奶的魂魄顺利升天。这时父亲拉着我的手,把我拽到奶奶
跟前,对我说:快抓住你奶奶的手,让你奶奶把你的病带走。父亲嘴里对着奶奶念叨着:别叫孩子受罪了,把孩子的病带走吧!我这是最后一次握着奶奶的手,奶奶又穿上了她的大红棉袄,我望着奶奶安详的脸,好像她真的把我的的痛苦带走了,其实并没有,父亲可能认为
真能带走吧!就这样奶奶带微笑安详的离开了人世。
奶奶,大姑,父亲都先后离我而去了,岁月流逝,多少年过去了但父辈们的传统思想一直影响着我,这种思想正确与否,但它却永远刻在我的脑子里。每次回老家,我眼前总是浮现出奶奶穿着大红棉袄的身影。为什么奶奶总是穿着大红棉袄,我到现在也不太明白,我想大概是家里人希望奶奶长寿吧。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175期
本期编辑: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