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概略》
作者:武稳祥
编辑:诗词中国
都市头条,发现精彩,传播正能量
传统节日概略
作者:武稳祥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土有960万平方公里,有高山有平原、有江河有海洋,还有取之不尽的各种矿产宝藏。全国共有14亿人口,56个民族 一直和睦相处,组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都是勇敢勤劳的“龙”的传人。更有那5000年的历史文明、以及灿烂辉煌的文化史。这一切 使我国当之无愧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无不令我们炎黄子孙们骄傲自豪、引以为荣。
说到文化文明:暂且不说独领风骚的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今天咱们就单说说:每年都一定要过的 必不可少的传统节日。
远在我国古老的农耕时期,聪明勤劳的先民们、为了根据农时 指导农业生产,而制定了每月两个、一年共24个节气。并按时间顺序 制定了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大年三十除夕等节日。其中 清明、端午、中秋、春节 为每一年的四大传统节日。
我长安少陵原上的三益村(鲍陂村),自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国策以来,我村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新居民房 高楼林立,商铺星罗棋布,道路硬化宽敞,村容村貌 大为改观。尤其是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大幅度地提高了,吃穿再也不用发愁了,确实是今非昔比、欢声载道。
有道是:‘盛世修史’。新形势下就有新政策 以及新事物,按照上级指示精神,老干部齐换。我村自武文超为首的一班年轻有为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去年年初 决定重修‘村史’。共有20多人参与此项工作,并委任原长安县档案馆馆长于理余、和书法家呼延小舟共同负责,带领大家搞好这项有利于当代、以及有益于后世的善举。
昨天下午,又召开了座谈会,他俩把各项任务落实到人,希望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争取早日完成。其他的如:农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英贤人物等部分 各有专人负责,暂略。其中:安排于吉祥主要负责撰写“乡风民俗”一章,呼思贤和武稳祥协助。其内容较多 我想我就写写其中的“年节古会”部分吧。下面 就按照时间顺序逐一简述吧。
一、春节·也叫过年,春节是农历的一年之首,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 除夕和初一是高潮。届时,不管远近 全家人都要赶回家团聚一堂。(故每年 春运 特别忙碌)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年中、最盛大最重要 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欢度春节的习俗源远流长,自西汉以来,许多庆贺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永远不衰。
人们为了祖国和家庭生计,在不同工作岗位 忙忙碌碌了一年,其时天气也比较冷、农活也较为松闲,借机也就松口气。家家户户打扫环境卫生、内外整洁一新,挂红灯、贴对联,烧纸接神 祭拜祖先。男女老少 人人都换上新衣裳新鞋帽,买菜割肉打酒买鞭炮,准备招待亲朋好友,及自己全家人团聚、举杯欢庆新春。又相互携礼拜年,走亲访友,促膝畅谈 歌颂新生活、赞美新时代。
二、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春回的夜晚。过年后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虽是春节的尾声、但却也格外隆重热闹,也是庆贺春节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届时 皓月当空,城乡里外 到处张灯结彩,五彩斑斓,真是如同到了‘灯海’的世界。漫步遨游,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燃灯放烟花放焰火,普天同庆,喧嚣热闹 盛况空前,其乐融融!(本来有个精彩的传说故事,因太长了,暂就忍痛割爱吧。)
三、二月二·自古道:‘二月二 龙抬头’,过了春节 天气渐渐变暖,冬去春来 万物复苏,草木泛青,大地慢慢变绿。冬眠的蛇、乌龟、蝎子等也都苏醒了。标志着生机勃勃的春天来到人间。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五谷丰登 万民欢庆。
其实,所谓“龙抬头” 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乌龟、蝎子、蜈蚣都露头”。另一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牝鸡司晨,玉帝便下令 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 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小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小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爆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 蹄子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其意思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四、清明节·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据传,这个传统后来被民间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 与寒食节的融入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 晋文公为了纪念屈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将其忌日命为寒食节,其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清明时节,人们将风筝放飞,剪断丝线,期望未来祛病消灾,好运不断。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清明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植树、放风筝、扫墓等等。历代有许多为清明作的诗,第一名当数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经典名诗 千古流传。
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节的来历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 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不忍国亡 重义轻生,在五月五日愤跳汨罗江自尽殉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等的说法。端午节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世代流传。
六、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千古流传的牛郎和织女美丽的爱情故事,是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七夕节也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悲剧的传说故事之一。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名叫牛郎,他无父母,被兄嫂分家出来,只给他分了一头老黄牛。他就在山里盖了一间茅草房,开垦了几亩荒地,和老牛相依为命 苦度日月。
忽有一日 老牛开言道:“我本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误犯天条 被打下凡间受苦。明日 有一群仙女下凡到碧莲池洗澡,你去专偷一件红衣裳,她一定就是你的妻。” 次日,牛郎依言 果然偷得红衣。归还衣裳 原来她是善织锦绣的七仙女, 人称‘织女’。
郎才女貌,二人一见钟情,彼此爱慕,双方回家 结为夫妻。一年之后,生下一对龙凤胎,男耕女织,好不快乐。不料 乐极生悲,玉帝和王母听到织女私自下凡,雷霆大怒。立即派两员天兵天将 要活擒织女上天惩戒。一时间女哭儿喊,牛郎立即用扁担挑着一双儿女 紧紧追赶。
眼看追得越来越近,此时一片仙乐声中,佩戴凤冠霞帔的王母娘娘在前呼后拥下现身了。她见状冷笑一声,一扬手从头上抽出一个金簪 猛地一划,立即一道天河波浪滔天,把他们隔在两岸 不得相见,哭声凄凉悲惨。感动了千万只喜鹊一齐飞来 搭了一座鹊桥,他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良久,王母也动了恻隐之心,即下懿旨 允许他们每一年的七月七日可以相会一次。从此 每年的七月七日很少见到喜鹊,原来 它们是飞到天上搭桥去了。此事虽是神话传说故事,但情节曲折感人,广大人民十分同情和赞颂他们的忠贞爱情,都把这动人的故事 编成黄梅戏“天仙配”到处传唱。故千百年来‘七夕节’盛行不衰。
七、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1、嫦娥奔月·远古时侯 有一个名叫后羿的神射手英雄,偶然得到一颗能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交于贤惠美貌的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让奸徒蓬蒙知晓了,有一天,趁后羿不在家,蓬蒙仗剑强逼嫦娥交出仙丹。突遇强贼 情急无奈,嫦娥一口吞下仙丹,她立即飘然升到空中,飞往月亮上的广寒宫居住下来。下午 后羿回来后闻报,怒火冲天 欲杀蓬蒙,可他已远逃匿迹。后羿只好摆上桌案,供上食品水果 遥祭嫦娥。当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民间也都同情他夫妻俩分离的悲剧,中秋节也就效仿祭月流传至今。
2、吴刚伐桂·传说汉朝人吴刚始随仙人参禅学道、到了天界。由于一时不慎犯错,被贬谪到月宫。广寒宫前有一棵500丈高硕大的桂树,仙人对吴刚说:“你若砍倒此树、便可返回天界。”吴刚闻言 挥斧猛砍,但那桂树 斧一离开 即便合拢。吴刚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这劳而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罚。
3、玉兔捣药·嫦娥在月亮上虽没有了人间的忧烦,但又太寂寞太无聊了。多亏还有一只一对红眼睛的雪白玉兔,玉兔的工作就是长年累月的用药杵搗制 “长生不老药”。它善良温顺 善解人意,因而它最得嫦娥的赏识喜爱,常常把它抱在怀里、顺毛轻轻抚摸。因而 人们就常把玉免作为月亮的代称。
4、月饼起义·元末统治黑暗 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全国震动。安徽凤阳朱元璋谋划各路起义,苦于难传统一号令。军师刘伯温让把号令纸条藏在月饼里,分发各军:“八月十五杀鞑子”。各军统一起义,一举灭元建明。朱元璋对月饼传令之举极为赞赏,因而诏令全国 中秋节一定要吃月饼,流传至今。
八、重阳节·我中国人自古就喜欢阳数,‘九’又是最大的阳数。除此之外,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九’的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近些年又大力提倡‘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人们对老人普遍日益尊重,故2012、12、28,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老人节”。
重阳节的活动有插茱萸、赏秋、赏菊、登高、踏秋等。饮食有重阳糕、菊花酒。意义是敬祖、敬老、感恩。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晒秋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历代以“重阳”为题的诗也很多,尤以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最有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弟兄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真可谓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九、寒衣节·我国自古有三大鬼节,即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冬季来临天寒地动,需要添加衣裳。古时候 届时,天子就率领大臣们要祭奠为国捐躯的英烈们的亡灵,为他们烧些纸糊的衣裳,以示怀念之情。上行下效,百姓们也就争相效仿,到了此日 也就为自己故去的亲人们送烧寒衣。沿袭成习、流传至今。
另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传说秦朝时新婚燕尔的孟姜女,丈夫范杞梁被抢抓去修长城。春去秋凉 天气渐冷,孟姜女揹上为夫君做的棉衣,跋山涉水 徒步千里,栉风沐雨,好不容易到了修筑长城的工地。
多次询问打听,但猛听到范杞梁已经故去了,犹如一声霹雳。孟姜女闻讯 顿时昏倒,哭得天昏地暗,一直哭了三天三夜,哭倒了800里长城,露出了范杞良的尸骸,在工友们的帮助下,为他盖上了寒衣 掩埋了。人们无不同情落泪,也就效仿她 天冷了就要为亲人送寒衣,这个风俗 流传至今。因此 把此日称为“寒衣节”。
十、冬至节·冬至的由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的风俗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赠鞋帽、藏冬冰。由冬至开始数‘九’,也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2017年初夏 我曾去了趟北京,亲眼看到面南的‘天坛公园’大门内、是一条长长地宽阔的慢上坡青石大道 直通天坛主殿‘祈年殿’。进了大门的第一个建筑 就是一个露天的、三层巨大圆形的石“圜丘坛”,它就是每年冬至、皇帝亲率群臣隆重的祭天之地。
十一、祭灶节 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中国民间信仰俗称为“送神”,请回灶爷灶马 供在灶房。两边的对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祭灶节的习俗有大扫除、沐浴理发、吃饺子、吃灶糖、贴对联等。从今天开始 就算进入了春节。
祭灶节也称过小年,传说朱元璋以前是个极贫苦的农民,临近年关 身无分文,到肉铺赊点猪头肉,老板见是一穷汉,连连高声喝道:不赊帐快走!气的老朱咬碎牙关 怒气冲天!暗暗发誓:人穷真可怜 被作践。我若有朝当皇上,老子要过两个年。后来起义 灭元建明,果然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忽有一日猛然想到这件往事,立即下诏全国:从此腊月三十过大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皇上的诏令 谁敢不听?全国遵办 流传至今。
十二、除夕· 腊月三十满年满岁,天增岁月人增寿。鞭炮震天 喜气洋溢。除夕之夜,不管贫富 欢聚一堂,一家团圆吃年夜饭。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小孩给老人跪拜磕头祝福。不论老少 过年就都增长了一岁。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其实,以上的各个节日,我以前陆续以各个主题、都有详细叙述。但是 由于这一篇涉及的事情较多,(为了不使篇幅过长)只能是再三缩减精简。再一个 由于介绍的事情较多,有的情况 都是由电脑上查询、择优选录整理的,请大家多加谅解!
《传统节日颂》
1
中 华 文 化 世 界 冠,
传 统 节 日 世 代 传。
五 彩 斑 斓 呈 文 明,
各 有 特 色 有 来 源。
2
源 远 流 长 节 庆 欢,
流 芳 千 古 颂 经 典,
世 事 沧 桑 日 月 新,
东 方 强 盛 更 灿 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