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知贵,文化自信》
《李端棻与他的朋友圈》
山水贵州众已知,人文贵州世未识。
较之全国大多数省区共同体现的中原一脉“王化系文化”,“民生系文化”的山地贵州人文历史百态并蓄、多元多彩,贵州学术研究因此更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文人相重,惺惺相惜。
我们以“贵在知贵,文化自信”为信条,提炼传播多元贵州、百家贵谈,构建一体多元、兼容并蓄传播平台。
“历史组合”已经成为高考的二选其一;
历史文化知识是国民基本文化素质。
山水贵州众已知,人文贵州世未识。
贵州人苦于历史文化不彰久矣!赵以炯是云贵第一文状元、李端棻积极推动戊戌变法并首倡成立京师大学堂。
在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57万,录取110.7万人。今年研究生可谓“大扩招”,多所985高校研究生新生破万。
高考报考人数超过1100万人,录取超过660万人。
经济增长变缓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延迟面对就业问题。1998年,也是高校大扩招,高考录取了108万人,研究生考试录取了7.25万人。
24年过去了,从量上就能看出质的改变。 …
126年前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兴起于教育领域、人才领域,也沉淀在这个领域中。
李端棻,中国近代教育第一人,北京大学的首倡者,发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绝世才能的人。让我感觉,他就是“近代欧阳修”,发现了曾巩、苏轼等等人才。1896年6月12日,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提出了“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的改革建议,方略是 “一经五纬”:
“一经”即在北京设立官书局和大学堂,并从中央到地方创设新式学堂,引进新思想…
"五纬",指开设藏书楼、创设仪器院、设立译书局、建立报馆、选派游历者等。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C
A.中央对地方的管治力增强
B.清政府财政危机有所缓解
C.维新与救亡思想广泛兴起
D.改革已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近200年前的中国,国门逐渐打开,世界格局的巨变也在深刻影响着中国。
贵阳市云岩区 莲花坡的君子巷君子亭(图)
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初十,李端棻出生于贵阳王家巷(今勇烈路)一户家庭。
李端棻在15岁即通过科考,取得乡试资格。
之后的科举之路和仕途,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自此“开挂”,官至礼部尚书。但他以大半生的经历证明,崭露头角的意义并非在于“一览众山小”,而是开启了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实践之路。
李端棻一生最为后世称道的是他的识才用人、力主变法和发展新式教育,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教育第一人”。
识拔人才,门生众多
光绪十五年(1889),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正考官。广东乡试竞争异常激烈,万余名考生,录取名额仅85人。
一批具有新学萌芽思想的青年人才得到李端棻的赏识和提携,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影响乃至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其中名气最大、成就最高者,就是当年的乡试第八名,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梁启超。
其时年仅16岁的梁启超英气逼人、才华横溢,李端棻后来将家中最小的堂妹李蕙仙嫁与他,成就一段佳话。
作为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教育家,李端棻自同治六年(1867)起,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28年间曾先后出任山西、广东、四川、山东四省乡试主考官,壬辰科会试大总裁,顺天府武乡试正主考等,门生众多,识拔人才无数。
赵青《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中,这样讲述善识人才的李端棻:梁启超得到李端棻“饮食教诲”近10年,李端棻先后向张之洞、光绪帝等推荐了梁启超;两广总督岑春煊与李端棻有超过20年的师生情,李端棻为他寻找机会面见光绪帝,因此迎来人生转折;两广总督张鸣岐是李端棻任山东正主考时录取的举人,他与同为学生的岑春煊关系密切;
晚清著名实业家汤寿潜是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进士,其所著《危言》一书被孙家鼐推荐给光绪帝阅读,在戊戌变法期间李端棻举荐了他;
1913年后曾任总理的梁士诒与梁启超是广东乡试同年,后又考中进士选输林,他在李端棻贬谪至甘肃时设法筹集资金帮助他返回家乡;
1912年后曾任总理的熊希龄是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贡士,后中进士选翰林,戊戌变法期间李端棻举荐了他;
近代杰出出版家张元济是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他在李端棻落难后多有关心,甚至到了1912年后,对李端棻的家人多有帮助。
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会试前,李端棻召集贵州考生进行考前辅导,这一年,贵州破天荒考取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还有后来官至直隶总督的陈夔龙也在当年考取进士。
“堪比庐陵(欧阳修)”,是梁启超对李端棻的评价。
庐陵指的是欧阳修,其任礼部试主考时录取的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人才,每一个的名字都振聋发聩。在这一点上,李端棻与之异曲同工。
上《请推广学校折》,主张发展新式教育
评价李端棻的历史地位,绕不开戊戌变法。
历史学者、《贵州历史笔记》作者范同寿认为,不管近年来学术界对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只持续了103天的戊戌变法有怎样不同的看法,从根本上来说,它都是“一场旨在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必不可少的一场思想启蒙。李端棻在这场运动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导作用,正是其重要的历史功绩。”
被李端棻慧眼识珠的梁启超,曾赴京师参加会试不中,后来结识以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康有为,接受了康有为的改革主张和变法理论,并与康有联手发起“公车上书”,成为戊戌变法的两大统帅。举人拜秀才(大学生拜中专生)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光绪帝召见梁启超,“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大加奖励”,赏六品衔,并让梁启超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编写教案教材及制度)。
此时的李端棻反因受到梁启超的变法理论影响,以朝中大员身份力挺康、梁的变法主张。
他先是以刑部左侍郎身份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请推广学校折》,提出一整套改革教育的维新主张,呈述旧式教育弊端,呈请在京城建京师大学堂,在各省建各级新式学堂。
变法维新运动期间,更是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共同议定新法,成为满朝文武中二品以上大员中唯一敢言维新者。
李端棻在维新运动中敢作敢为,属于这场运动中的关键人物与中坚力量。
《请推广学校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李端棻认为创办新式学堂,发展新式教育是当务之急。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由李端棻正式提议,康有为、梁启超积极推动,清政府出资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性质的综合性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
李端棻被后人公认为京师大学堂的创始人,也是北京大学的缔造者与奠基人,更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教育第一人”。
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提出一整套改革教育的维新主张。
《普通学说》和新式学堂,推动贵州新学传播
赵青说:“李端棻留给世人的似乎是一个老人的印象,从留存的影像看,是一个须眉皆白的温厚长者......未曾想就是这样一个须眉皆白的长者,少年时才华横溢、勇于担当,青年时意气风发、清流议政,壮年时壮怀激烈、纵横国是,老年时一马当先、引领时代。即便到了今天,仍有人跟不上他的脚步。”
李端棻与谭嗣同也应该是墨家的代表
(我自横刀向天笑,肝胆相照两昆仑)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戊戌政变后被革职,发配新疆。但他“归来仍是少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端棻遇赦返乡后回到家乡贵州,应贵州巡抚邓华熙之请出任新式学堂经世学堂主讲,在教学中宣传新学,推进贵州思想进步。
《普通学说》是李端棻有感于当时的贵州闭塞、思想落后、缺少学习新学的途径,特别撰写的向贵州民众宣传普及新学普通学课程的书籍。它是贵州近代教育的奠基之作,对新学在贵州的传播及其本土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已是古稀之年的李端棻,仍以壮年之豪情,为宣扬新学,推行新式教育积极奔走。
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李端棻与于德楷、乐嘉藻(采丞)、李裕增等三人共同发起创办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贵阳学院前身),是贵州第一所师范学堂,以贵阳次南门外名胜雪涯洞、丁文诚公祠、昭忠祠、来仙阁为校址。
光绪二十八年(1902),贵阳正本书院(又称北书院)改建为贵阳府中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李端棻与贵阳士绅于德楷、任可澄、唐尔镛、华之鸿等将原设北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移到南城的雪涯洞,改为贵阳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正式开学。
因为所招学生并不限于贵阳一府之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经巡抚庞鸿书批准,并咨明学部立案,更名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今贵阳一中前身)。
光绪三十二年(1906),贵州学务处设立,后改设为贵州学务公所,聘李端棻、唐尔镛、华之鸿、任可澄、赵以炯等人为议绅。
李端棻与唐尔镛、华之鸿、任可澄等官绅发起成立贵州教育总会筹备会,致力推动近代贵州教育的发展。
1902至1910年间,全省共开办各类学堂近700所。
临终前他写给梁启超的信,是他一生以青春热血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写照:“我虽年逾七十,志气尚如少年,天不死我,犹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矣”。
想起李端棻、梁启超、茫父三位老师,大家都知道李端棻与北京大学、贵阳一中、贵阳学院有很深的关系,其实李端棻还与达德书院有关系,当时的达徳书院还请他如上课,对青年王若飞有深刻的影响。
李端棻是戊戌变法的领袖,北京大学首倡者、贵阳一中、贵阳学院创始人,被誉为“北大之父”。
李端棻是清朝的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我国近现代教育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教育之父”不为过。
李端棻以前的私塾都要学习八股文,今天所有人读书,都得到李端棻的实惠,李端棻第一个向光绪皇帝提出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和制度设计,让老百姓都能读书,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李端棻和诺贝尔一年出生,都是1833年,而梁启超是1873年,小李端棻40岁,李端棻是梁启超的老师、贵人,也是月老,更是他内兄,就是梁启超第一任夫人李惠仙的亲堂哥。
李蕙仙1869年出生,堂哥李端棻比她大36岁,父亲般的哥哥,虽然是堂哥,却比亲哥还亲,因为李端棻16岁就在她家学习成长,李端棻叫李蕙仙父亲李朝仪叔叔。
李端棻作为梁启超的两大教师(康有为)之一,对梁启超影响非常大,可惜很多学者写了“梁启超与孙中山”、“梁启超与袁世凯”等文章,就是没有单独写“李端棻和梁启超”,李端棻不只是帮梁启超学习,还帮忙找工作,变法失败了梁启超逃亡,李端棻还给梁启超一大笔钱,梁启超到了日本还搞新媒体创业。
梁启超是1873年生的,贵州人茫父是1876年生,小梁启超三岁,茫父比李端棻就小43岁。
都是在北京生活,叫叔叔是可以的。李端棻和茫父都是贵州人,在北京是有交往的,当然作为贵州女婿的梁启超和茫父年龄差不多,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的同事,自然也是比较亲切。
有趣的是梁启超死于1929年,茫父1930年,两人一前一后,梁启超56岁因为医疗事故过逝,茫父54岁因病去世,二人都是天妒英才。
李端棻是近代教育第一人,梁启超是宪政启蒙第一人,
赵以炯(1857)小李端棻24岁,也属蛇(小龙) 是四川副主考,广西学政。
茫父是一代通才,四人都是老师。
李端棻1872年当过云南教育厅长,也是北京大学之父”,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等学府教书,还与陈寅恪、王国维等人为“清华四大导师”,而茫父也是清华大学早期优秀教师,担任过“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院”校长。
有趣的是,李端棻和茫父都爱茶饮酒,茫父在北京常常给朋友品贵州的茶,今天的茫父故里久安乡是著名的古茶之乡;
而李端棻经历事业的大起大落,独爱贵州的茶和酒,李端棻与华之鸿的茅台酒的故事和久安茶的渊源颇深…他死后葬永乐,桃李满天下。
大学之基 大道之门
求真追远 抱樸守正
《李端棻讲座要点》
①.1833年李端棻出世到.1916年袁世凯“取消帝制“这段时间里中国大地一共发生了哪些大事。
②成成变法对中国的i深远影响.
③成成变法为什么也叫“百日维新?其中
这个新字对中国的影响,(新中国,新文化运动)
4
北京大学走出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
5,李端棻无儿无女
⑥梁启超是蔡锷的老师,蔡锷是朱德的老师.
7毛主席和朱德本是两个素不相织的人,为什么能在并岗山胜利会师,并且一直合作到建立新中园。是什么样的信仰成为了,他们合作的纽带?
《李端業文化 研究要点》
一.在100多年前.八国联军侵占我们,如今的全球局势是中东战场.俄乌战场打得热火朝天,生灵涂炭。那为什么现在却没有人打我们呢?
是因为他们从此而变得善良了吗?
答案是因为我们强大了.他们不敢打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变强大了呢?
答、是因为我们的科技发达了.
那么,我们的科技为什么能够发达呢?
那么在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在“戊戌变法”之前,我们的科技为什么又不能够发达呢?
因为在那个时候中国用的是科举制、用的是八股文。
科举制和八股文是远不能胜任挑起富国强国的文化重任的。
当几千人的外国列强团队轻松地把若大的国家,把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打得力不从心,割地赔款之后,
聪明的有你之士敏锐地洞察到了我们的文化教育政治体制上出了问题。
必须改.只有改进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才有出路。
于是,他毅然绝然他向朝廷递上了一份《请推广学校折》奏折。
这份奏折中讲到了要创办新式学校。学校的课程中要设立数学,物理.化学,格致,医学,军事,地理 天文等。
这份奏折是把古文言文,八股文和科举制度彻底划断划开.并建没,立马创建新式学堂教育新的青年才俊。
现在的北京大学就是在这份奏折的影响之下诞生的。
而上这个折子的人就是我们的贵阳人士李端棻。
我们现在想像一下,如果我们没有这份《请推广学校折》.如果没有维新变法”
如果没有在经新要法曲的一百零三天时间里,中国的大地上诞生了京师大学堂,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些大学,这些大学现在是“百年学府。
这些学府在这一百多年中.为中国培养养了数从万计的高端型科技人材,国家的栋梁之材。
才有我们今天的航天科技.嫦娥奔月…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今天还在封建王朝,皇权的统治之下,还充摇头晃脑地读文言文.写八股文章,能有今天的盛世中国妈?
是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这篇奏折.起到了划时代意义的作用,是泪文代和文代之间的里程碑!
二,李端棻所处的时代
李端棻1833年出生.到1907年去世,我们这里讲延续十年到1916年护国运动结束,袁世凯称帝结束。中国所发生了哪些大的事件。
2).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有甲午中日战争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有“公车上书”行动,有戊戌变法,有京师大学堂。
随即,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随即各县市开办中学、小学…
大家要记住,开办这生学校的时间还是在清朝统治时间段,在百日维新的运个时间段内,你能说跟李端棻上奏品“请推广学校折”无关?
是什么样的力量,是什么样的智慧,能把一个传统文化根置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体制给改过来,并且迅速地落地,让办学根迅速在中国大地落地开花,李端棻功不可没.光照千古。
而偏偏值得歌颂的是,自从他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体制的.又取得了今天无与伦比的教育成果。与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在中国经营了两多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儒家文化在中国大她上经赏两千多年.最终毫无抵抗把被外国列强打得是割地又赔款!而如今呢?高铁,火箭,飞船、嫦娥奔月,手机,互联网,哪一样不是新式教育改革的成果?大家能否认吗?
三).戊戌变法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大家都知道,戊戌变法是失败的,但他的失败丝毫不影响他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如果说戊戌变法一旦失败国家就恢复了原状,那就是戊戌变法的真正的失败。
而事实是,结果是,戊戌变法中点燃把“维新”的火种,彻底的烧灭了腐朽的旧文化,创建了新文化.我们今天在座的所有人都受益于“新文化“。这个受益点还是从李老先生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开始的·如果我们还是存活在旧的教育体制中、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不说,恐怕早就亡国了。
所以戊戌变法是成功的.戊戌变法的爱国思想,爱国热情一直影响到了我们的今天。有人说戊戌变法是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他们搞的。
对!是他们搞的.但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是李端棻,李端棻当时是朝延二品官员,没有李端棻二品官员的这个身份,康,梁他们是接触不到光绪皇上的.更谈不上搞什么“维新变法的事。戊戌变法是以光绪皇帝牵头才开始的,没而光绪皇带的介入、没有光绪皇帝的牵头,别说搞一百天、就是一天都搞不成。
光绪皇帝为什么要介入?为什么要牵这个头?
因为他读懂了《请推广学校折》上面的内容,有高度的认同感。他也认同旧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即是文化的贫穷,文化的落后。落后了就挨打。
当李端棻洞察到光绪皇上已开始怀疑起所谓的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时,李端棻迅速地给他剖析儒家文化的瘤毒。他说,在朝堂之上,皇上说自己是天子.是真龙天子,于是大臣立马就高呼”皇上万岁万万岁,请问谁见过真龙?谁又能活到万岁?
这不是在相互欺骗吗?是皇上骗大臣他是真龙天子.大臣们就哄骗皇上你能活到一万岁?
你一个朝堂之上都敢大张旗鼓的相互欺骗。那到了民间呢?不更是有样学样!的无奸 不商,无毒不丈夫,这些观点,观念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和生活的每个角;
贪官污吏、卖淫嫖娼,尔虞我作随处可见,还有最最令人费解和痛恨的就是那女人的脚,非要人为地把它捆包成小脚,包成三寸金莲,这种事女人所爱的苦一言难尽。
这是为什么呀?这样的文化能算得上是文明吗?
还能继续用吗?
我们现在不光是贫穷落后,还很荒唐,这样的情况之下人象外国人不打你打谁呀?
光绪皇帝听懂了.玉玺在慈禧太后手上.李端棻上奏《请推广学校折》无法盖上大印。2年后,于是,光绪皇帝用“定国是诏“通过了“请推广学校折”的请奏。オ有后来的“戊戌变法”,才有后来的“京师大学堂,以及后来的各类大,中 小学在全国的迅速崛起.
我们在一起讨论过;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的时间,怎么就能够如此之快地诞生那么多的学校?这钱从哪儿来?我个人的意见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日本要中国赔偿一亿两白银的时候.当年正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为了阻止朝延跟日本签定条约、发起了一个公车上书”行动。这个行动的发走起人就是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孟麦华他们,
这次行动为后来的戊戌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返次行动中有603名举子联名上奏,表观得非常的积极.他们也听懂了梁启超 康有为他们讲的天子骗大臣、大臣哄天子 之类的说辞,他们也所懂了中国要想强大,不再受外敌欺凌,就必须得创建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于是就有了后来。“百日维新.就有了北京大学的“新文化运动”有了“新青年”,这个新 字的根 就在这里。
当那603名举子听懂了梁启超他们的话后,回到老家,回到地方,他们就按照梁启超他们的思路,现身说法。让很多的绅士财主们也所懂了。于是在维新变法提出办新学校的时候,大家才迅速地拿钱办学,与朝廷的旨意无缝对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无数的“百年名校”。
大家知道,戊戌变法失败了,李端棻被发配新疆,梁启超 康有为逃亡日本,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我自横刀向天笑,肝胆相照两昆仑
但还是那句话,戊戌变法的爱国热情和维新精神,让我们至今还受益匪浅。
李端棻被发配新疆后,被特赦回到贵阳,他回到贵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办新式学堂。现在的贵阳学院,贵阳一中,就是他老人家筹借社会财力所创办,在他老人家的内心世界里.头可断,血可流,新式学堂还是要办。今天贵阳的这些学校就是最好的见证。
梁启超逃亡日本后,创办了《新民丛报》,新民丛报邮发国内,唤醒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培养了无数的爱国青年的救国热情,其中有文运昌和他的表弟毛主席。
四).李端棻.李朝仪,梁启超、蔡锷 朱德之间的关系。
李朝仪是李端棻的亲四叔,多时任京兆尹,就是当今北京市市长职务。是梁启超的岳父。李端棻常对人说,他的文化知识是舅何亮清教的.为官之道是叔李朝仪指导的。
所以李朝仪有像梁启超这样的名杨千古的女婿也绝非偶然。相当于是李朝仪既培养了李端棻,同时也培养出了梁启超。
还有一个,也是我们贵阳人
陈葵龙。
李朝仪的的墓地在永乐乡.5年前,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来到贵阳,我们一起去看望李朝议墓地时,当即作了两句诗:“北了老市长,长眠在永乐”表达了北大人对这位老市长的崇敬。
梁启起是李端案任广东主考官时发现的人才,时年梁启超才16岁。才华卓越超群,他们的当即定为“师生“关系。为了挽留和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还将其堂妹李蕙仙,也就是李朝仪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并引荐给光绪皇帝,梁启超也不负所望。首先参加了公车上书“活动,又引领了“成成变法。在日本以一己之力创刊“新民丛报,“中华民族”四个字是他所创.他的这四个字一出,把中国战乱纷飞的多民族的心一下子聚到了一起。让大家顿时有一个家的感觉。中华民族是中国凝心聚力魂的存在。
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又是梁启超为贫穷落后的中国指引的前进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后,梁启超正在欧洲考察,发现当时的北洋政府倔服于列强,梁启超立即电告好友林长民(1876年—1925年11月24日),字宗孟,幼名则泽,福建闽侯(今福州)人,自称苣苳、苣苳子、又号桂林一枝室主,晚年号双栝庐主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
林长民为中国宪政派,属于“研究系”,先后参加统一党、共和党、进步党,历任徐世昌国务院参议、汪大燮内阁司法总长、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
林长民先知了真相.而引发了五四“运动。他的爱国爱民的情怀无处不在。
当梁启超发现了袁世凯有称帝的野心后,立马和他的弟子蔡锷发动了一场护国战争。以阻止袁世凯称帝。
他们为何要冒着生死、赌上全家人的生命而去坚决地阻止帝制的死灰复燃呢?
他们为什么那么的痛恨帝制呢?
还是前面所讲的“天子之说”。
就是皇上骗大臣,大臣骗皇上的那些说辞,是贻害中华民族的万恶之源。所以冒死也要阻止。
果名其然,没有帝制的中国,才走向了今天空前的繁荣富强。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
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
是晚清名臣,淮军名将,曾任江海关监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务。
丁宝桢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在台湾推动了电报、煤矿等民用企业开发。
他曾诛杀骄纵不法的大太监安德海。
1886年死于四川总督任上,葬于济南。
去世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他为官做事重大义,知变通,重实效,约束部属甚为严厉,为政清廉。常捐赠薪俸给困苦者,然自身却因生活所需而负债累累,至死不能还清。丧归时,赖僚属集资方成行。以勇于任事、吏治严整闻名于世。
著有《丁文诚公奏稿》。
《中华民族 实事求是》
御史李端棻奏劾翰林院侍讲王先谦 '莠言乱政',请立予罢斥。"①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
"癸亥,李端棻奏,古来圣君贤主,以至我朝列祖列宗,无不以 广开言路 为急,以闭塞言路为戒。
近来屡谕臣工尽言阙失,仰见皇太后、皇上实有乐闻直言之意。即军机大臣及各部院大臣等,仰体训谕, 集思广益, 亦皆有愿受善言之诚。
乃侍讲王先谦所奏,忽谓言路不可太杂,宜防流弊,谬以朋比党援为辞。此折一上,众谕哗然。
方今朝廷清明,大小臣工奉公守法,安有朋党?
窃思进言在下而听言在上,可行者采之,不可行者置之,自有圣裁,何虑其杂?
伏读此次谕旨云,实事求是,曷胜钦服。
臣下进言,但谕其是与不是,实与不实耳,且有凭空逆意,加以党援攻计之名者哉!
恭译世宗显皇帝御制《朋党论》,所褒者面折廷争也,所斥者默无献替也,所深恶者蒙蔽人君之耳目也 然则进言者自非朋党,阻直言者乃真朋党也 该侍讲籍
《5天前,又一个 贵阳一中李端棻见龙学校开学》
不仅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食堂,还有一个6000平方米的操场,操场内设置了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以及一个300米长的环形跑道田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