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从小说《先河》看改土归流
民族团结的独特描述
·
聂世忠
·
肖殿群是笔者的大学同学,但毕业不久就听说他“背叛”初衷,携笔从戎去了……不料事过几十年,他又突然夜约资江之畔,将他的湖南本土长篇历史小说《先河》(团结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送给了我——原来他两回从教、两次入伍、两番转业、两度从政,而文学之梦仍在,痴心不改!
《城步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在今湖南城步县内设置了隶属于茶陵卫的守御千户所。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李再万领导苗民起义,迅速控制五峒四十八寨和广西义宁、兴安等地。湖南巡抚阎仲宇、总兵徐琦领兵65000余人,从湖南武冈、绥宁和广西全州、兴安、义宁等处八路进攻,围剿李再万。次年李再万起义失败,明朝首次在城步苗区实行改土归流,强迫大批苗胞化为汉民。
小说《先河》呈现了梅山的离奇故事:明弘治年间,湖广布政使司武冈州(今湖南武冈)岷王朱膺鉟霸占民田、暗藏甲兵、图谋皇权,引发五峒苗疆苗民大反叛。在湘桂黔边区的广袤地域,苗人、藩王、皇帝互相利用,明争暗斗,纷繁角逐。朝廷暗助苗人抑岷王,强遣大军平苗叛,最后从武冈州、绥宁县划割五图、四都,连同五峒苗疆一起,新设了湖广城步县(今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
小说故事离奇,角度新颖,结构独特,是一部让人读了还想读、放不下的小说。如风拂柳的离奇故事促使读者一口气读完小说。湖南邵阳这么多感人的民间传说,可歌可泣!这部心血之作,呈现了独特的苗族文化,描述了明代以来湘西南苗族地区的巨变。其中,时代裂变之下,本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融合,土司之间的仇杀,苗家人的爱情家庭生活等等演绎了一出有着冲突与大爱、历史无情与个体命运多舛的大戏。作者写作上大胆,打破常规,拓宽了苗族题材小说的边界。视野开阔,叙事多元,全景式地为读者展现了湘桂黔边界地区神秘的风物文化。
读小说《先河》,心内如池皱。作者在追求故事情节之外,用心谋篇布局、精巧构思。我被肖殿群丰富的阅历、严谨的史观、多面的学识、雄厚的笔力与写作技巧所折服!
《先河》的伏笔与呼应炉火纯青。故事铺陈跌宕,引人入胜,原因和结果往往出人意料,而仔细一想又顺理成章。比如,是什么原因使岷王之子朱彦汰意图弑父杀兄?朝廷大军四面围剿,人人避祸,而主人公刘文修为什么心甘情愿将那篇苗族战斗檄文“栽赃”到自己头上?那些宋代“忠义杨家将”的后代,怎么突然出现在湘西南大苗山里,还杀得武冈岷王屁滚尿流?东厂和锦衣卫既然是来查叛的,为何又暗地里狙击岷王,掩护叛苗逃之夭夭?那个“撰写反文、勾结叛苗、谋杀亲王、抗拒官军、罪该万死”的刘文修,为什么不但没有被朝廷重判,反而还被问计于朝、委以重任?
《先河》人物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且不说侠肝义胆的主人公刘文修、文武双全的妙女婷儿、一呼百诺的苗王李再万……就连那些一闪而过的小人物也鲜明生动、活灵活现。比如,一天晚上刘文修陪婷儿在武冈城里看病,正在关门的医店伙计冷漠得油盐不进。“这时刘文修手中突然多了一块碎银。他将银子在那个伙计鼻前只一晃,那伙计立即异动了如犬的灵鼻,就像磁铁吸针,鼻随银走,去嗅那银子的气味儿。随后,他的目光又跟着银子的划光滑进了自己的口袋,顿时眉开眼笑,飞快地取下了几块门板:‘算你运气好!郎中还在里面呢。’”寥寥几笔,一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先河》的军事描写专业而大气。比如苗军的“王有万兵,我有千山;其来我去,其去我来”的山区游击战术,“胜则举杯同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共赴生死要义,“统归天王指挥,禁止杀民劫民”的同守纪律规则,“战场交流讲苗话,军中文报用苗文”的保密要求……又比如撤离武冈城时,苗军凭借“轮流设伏、交替掩护”的战术全身而退,杨家将将“回马箭”演练得就像军队的分列式一样;京城禁卫军的神机火炮“弗朗机”和神机营的新式武器“霹雳炮”打得苗军猝不及防,全线溃退;“飞山蛮”操弄神机火炮竟然现学现用,开道冲山;还有枫门岭诱敌深入、龙开口瓮中捉鳖、巫水河半渡而击、桑江岸雾迷广西狼兵等等。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排兵布阵和恢宏激荡的战场描写,如果没有雄厚的军事学识和军旅阅历作基础,是根本写不出来的!这与肖殿群曾经在军队摸爬滚打20多年的经历密切相关。

(禁卫军,准备开炮!)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先河》构思之巧妙,情节之突兀,人物之鲜活,写景之优美,都使我击掌赞叹。就像缕缕春风过我心,满池春水都成皱。
读小说《先河》如登峰望远。原来《先河》并不只是写湖南城步,并不只是写湘中宝庆,并不只是写湘西南,而是立足梅山、放眼全局,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苗区方寸之地的风云际会,生动地开掘了 500 年来改土归流之源,传奇地演绎了中华民族重要阶段的发展进步史。
李再万在湘西南梅山地区领导的两次少数民族大起义(第二次是明正德至万历年间湖南新化一带的瑶民起义),是上古蚩尤延余势力的最后一次大反抗;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要数第一次--湘桂黔边区苗民大起义。这次起义所引发的在湘西南苗区废除千百年土司制度、朝廷直接向苗区派任流官进行管理的政制改革(改土归流),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进步,有力推进了国家的集中统一,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动力新起点。
肖殿群的《先河》以传奇故事为磁石,从新颖角度出发,采用独特结构,描述了湘西南梅山地区的苗民起义,塑造了李再万的英雄形象,展现了梅山地区神秘的历史风貌与丰富的文化魅力,热情讴歌了“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团结统一”的民族政策。这就是湖南本土历史小说《先河》的主题所在、意义所系,是《先河》表露出来的高站位、广视野、大格局!
《先河》的缺憾,一是在于历史真实与小说虚构的矛盾难以调和。肖殿群读过大学中文,当过兵,后来又修过本地志书,对湘中宝庆历史特别是军事历史有过深入研究。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500年前的历史事件自然只能找到片言只语,不能完整和圆满。作者只能以文学的形式、浪漫的笔法,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将史实弥补串联起来,使故事生动有趣起来。因此读者必须明了:《先河》不是史籍,她讲述的故事既是真实的历史,又不能等同于史实。二是在于虚构的痕迹不能彻底消除。如“引子”里皇帝听信“星象凶兆”,事先派人追查“南天反气”,及时而强势地介入武冈动乱,成为一条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暗线”,奠定了全书的总架构。虽然构思精妙,但故事性、虚构性太强,反而冲淡了史料的真实性。
·
作者简介:聂世忠(1961- ),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邵阳学院教授。
·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肖殿群《先河》-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