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外出游玩是他们心里的梦想;大人们如果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天真无邪的童心一定灿烂如花。
欢快愉悦的旅游增长了孩子的见识,使他们思绪如潮抒发了真情实感;一不留神荣获了省级作文大赛的奖状,大人和孩子兴高采烈其乐融融。
《刺绣中的活化石
~记三都马尾绣》
作者:小乐(11岁)
在中国传统艺术这华丽的舞台上,有一种被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的特殊刺绣技艺,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这就是贵州水族马尾绣。
暑假期间,我随妈妈参加了由浙江省拼布协会组织的研学活动,有幸去贵州体验学习了这项技艺。我们上了车,从三都水族自治县出发。一路上,带着清新与芬芳的微风拂过我的脸颊。放眼车窗外,只见山坡上是错落有致的瓦房子,绿树和麦田点缀其中。没多久,我们来到了一个淳朴的小山村。下了车,耳边传来了嘹亮明朗的山歌,原来是水族马尾绣非遗传承人韦应丽老师唱着山歌来欢迎我们了。伴着动听的歌声,我们来到了韦老师的工作室。
走进工作室,我十分惊讶。只见柜子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绣花鞋和背带,桌子上摆着不少精巧的小饰品和挂件,墙上挂着许多画,这些竟然全部都是由马尾绣制成的。这些绣品的样式各不相同:有的是高贵华丽的金黄色、有的是欢快喜庆的橙红色、有的是宁静透亮的宝蓝色、也有的是可爱淡雅的淡粉色或深邃凝重的墨绿色;绣线或粗或细,或绣得像一只蝴蝶,或缝得似一条小蛇,或盘得如一条卧龙……真是好看极了!我不禁称赞起了韦老师的心灵手巧。韦老师告诉我们:“水族马尾绣是贵州三都的传统技艺,绣品具有浮雕感,造型夸张抽象,却又不失典雅。这里水族妇女们都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缝出美丽的绣花鞋和精致的背带,用双手去绣出美满幸福的生活。”
接着,韦老师拿出了“秘密武器”:一条粗粗的马尾。她一边指着马尾一边和蔼地对我们说:“大家快来看,这就是编织马尾绣绣线时所使用的原材料马尾巴。这种绣线一般用三根马尾毛放在中心,外面用细棉线搓制成的。我们称之为‘搓马尾’。由于用了马尾,所以它很牢固。大家明白了吗?”我顿时明白了,高兴得直点头。脸上绽放着笑容,韦老师也冲我温和的一笑。
韦老师继续带着我们在工作室里参观。她边走边为我们介绍,“看到了吗?那个背带上绣着的是我们贵州最具代表性的图案~蝴蝶妈妈,这种纹样非常的形象生动呢!”说着还拿下那个背带,让我们仔细观察。她又说道:“这些是花椒纹,牛角花和水车纹;那里绣着的是回纹、斜纹、方格纹和鱼骨纹……。”就这样,我们看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纹样,了解了它们的意义。我不禁在心里赞叹道:水族人民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啊!
参观结束后,就开启了最让人激动的环节~亲手体验马尾绣。韦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片布片,上面画有可爱的图形。我拿到的是一只蝴蝶,妈妈拿到的是一条小鱼。然后韦老师亲切地对我们说:“这是你们要绣的纹样。一会儿我会为你们发绣花针,每人两根,一根粗,一根细。先用粗的针把马尾线沿着纹样绣上去,边绣边用细线固定粗线。”说罢,她便为我们演示起来。只见她一阵娴熟地操作后,布片上就出现了栩栩如生的图案。看了韦老师的演示,我心中好像揣着一只激动的小兔子,迫不及待想要试一试。
很快,我开工啦!我仔仔细细地沿着纹样绣着,眼睛紧紧地盯着针线,生怕扎到了手,都快要成斗鸡眼啦。可是缝了几针后,我就发现手心出了汗,额头上也汗淋淋的,马尾绣真的好难!
终于,在辛苦的汗水中,我的马尾绣蝴蝶完成喽!夕阳洒进了工作室,照在我的作品上,仿佛蝴蝶煽动着翅膀飞舞起来。虽然针脚歪歪扭扭的,但我的心里却美滋滋的。窗外道路旁的小房子,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美丽的稻田,都被染成了金黄色。我不禁感叹起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奋。
马尾绣是由水族人民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它古朴、典雅、华美、精巧,不仅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手工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充满了水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数千年中华文化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