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軍改编云阳誓师86周年感怀
作 者:郝俊凱
(云阳红色记忆展馆)
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巍巍嵯峨之南,涛涛泾水之北的泾阳县云阳镇,是关中北部一个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地,一方有着光荣革命印记的红色沃土。 86年前的8月中旬至9月初,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这里誓师,踏上杭日救国征程,成为中国革命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抗日战争的发展胜利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
(改编誓师将帅雕塑)
处暑时节,专程同咸阳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裴育民会长及袁职田、樊建舟诸君,赴泾阳观览云阳革命旧址和《红色记忆:红軍改编云阳誓师展馆》,出席纪念红軍改编八路军云阳誓师抗战86周年座谈会。观览完展馆,肃穆敬立在朱德总司令等八路军将帅的雕像前,瞻仰先辈,缅怀先烈,凝神久思。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红軍改编云阳誓师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1935年七七事变爆发,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然,祸起萧墙,国民党蒋介石致民族危亡于不顾,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国人对中国之前途命运感到渺茫、甚至失望。
在民族存亡的最危急时刻,1935年10月,刚刚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兴亡为已任,毅然决然站在抗日救国的最前列。12月,中共中央即在瓦窑堡召开落脚陕北后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改变党的路线策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议还提出:“将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与一切抗日的力量共同组成国防政府与抗日联軍”,”把红軍变成全民族的武装队伍,把党变成伟大的群众党,把土地革命与民族革命结合起来。”会后,党中央速令红一方面軍以中国人民红軍抗日先锋队的名义,跨过黄河,进行东征。同时,向国民党和全社会发出“停止一切内战、联合起来抗日”的号召。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爆发,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分水岭”。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为顾全抗日大局,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以此为契机,联合国民党中的左派、争敢中间派、反对亲日派,推进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随即,派出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参与事变的处理解决。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亦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6项协议。为策应西安事变后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中共中央又再次接受张学良、杨虎城的请求,命令刚刚实现胜利会师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各部迅速集结,南下关中渭北泾阳、三原、富平一带。红军前敌总指挥部,随之进驻云阳镇。至此,中国历史的探照灯,在87年前的年末岁首,终于聚焦在了渭北的广阔原野上。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促进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扭转中国时局的关键。此后,内战基本结束,中共以周恩来为主的谈判代表,坚持人民軍队性质和宗旨、坚持独立自主、坚持“重大问题据理力争不让步”的原则,同国民党就合作抗日、红軍改编等重大问题,先后在西安、南京、杭州、庐山等地进行了多轮、长达7个月的谈判,使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策略方针和主张得到广泛认同。这在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红軍改编八路军、形成全民族共赴国难的局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中外革命史上一个十分成功的范例,为中国革命和軍队建设、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37年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平津沧陷,华北告急,民族危机!九万里山河同悲,数万万軍民蒙难。中华民族在卢沟桥的枪炮声中,彻底惊醒。人民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事变翌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軍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同胞和軍队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固长城,全民抵抗侵略者,驱逐日寇出中国。7月13日,延安召开抗日救亡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和抗日的革命者,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前线。”7月14日,毛泽东发布《关于红軍开赴抗日前线的命令》。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发出《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团结抗日、实行民主、改善民生三顶政治主张。7月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去庐山,督促国民党实行抗战。最终,迫使蒋介石于庐山正式发表演说,号召全国军民抗日。
1937年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威逼南京。蒋介石终于8月22日接受中共提出的主张,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发布正副总指挥委任令。次日,蒋介石又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从而,在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至此,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8月25日,由中央軍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发布关于红軍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宣布将红軍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軍总指挥部(后不久改为总司令部),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改编后的八路軍,下辖115、120、129三个师和后方留守处。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弟,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張浩、副主任宋任穷。加上八路军总部及直属队3000余人,全軍共约4.6万人。为确保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安全,中央軍委同日决定,从改编后的八路军3个师中各抽调出一部,共9000余人,留守边区,并成立直属中央軍委的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萧劲光。至此,红軍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工作全部完成。
同日,朱德、彭德怀代表改编后的八路军总指挥部发表就职通电:“日冠进攻,民族危急,敝軍请缨杀敌,义无反顾!兹幸国共两党重趋团结,坚决抗战,众志成城……部队现已改编完毕,东进杀敌……效命疆场,誓驱日寇,收复失地,为中国之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到底”。
8月26日,朱德、彭德怀签发了《八路军总指挥公告》,向全国人民做出了抗日图存、收复失地,严明军纪、保护同胞,严惩汉奸敌探的庄严承诺。
9月1日,朱德、任弼时风尘仆仆地返回云阳镇八路军总部,传达中共中央有关红軍改编的指示精神,部署出师抗日事宜。周恩来与彭德怀先行赴太原,与阎锡山商谈八路军东渡黄河入晋抗战事宜。
9月6日,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分别冒雨在云阳镇大操场、桥底镇三里村旷野上,举行隆重的抗日誓师大会。朱德总司令在云阳,亲率全体指战员铿锵有力地宣读《八路军出师抗日誓词》。万众一声,山鸣谷应,气壮山河,如催征之战鼓,激荡着每位出征将士的心,久久地回响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空。誓师大会结束后,朱德总司令、任弼时和刘伯承,即分别率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踏上了东进抗日的征程。115师作为八路军东进抗日的先遗队,不待全师改编就绪即根据中央軍委的命令,于8月22日从云阳先期誓师出征。120师于9月2日在富平县庄里镇 举行了动员大会,誓师出征。
9月16日前后, 八路军总部即三大主力,先后经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日夜兼程,直趋晋、察、冀三省交界地区,全部投入抗日最最前线。所向披靡,势不可挡。9月23日,八路军总部进抵山西五台县南茹村。当日,即电令115师在平型关、灵邱间布阵,阻击进犯日軍。
9月25日,115师在平型关一举歼灭日軍精锐坂垣师团1000余人,首战告捷,取得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粉碎了日本侵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紧接着,百团大战,日軍枢纽要塞遭重毁;吕梁日寇马踏,察冀倭凶刀横,歼敌无数;太行战敌寇,日名将之花,命断雁门关。八路军战果赫赫,威名远杨,极大地激发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随后,中共中央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边区政府,首府延安。10月12日,国民政府确认:陕甘宁边区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个直属行政区。至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延安(1937年1月由保安迁来),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的总指挥部,成为八路军、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红色革命圣地,成为中国唯一光明的地方,唯一抗日的坚强堡垒。它标志着,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运筹帷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 红軍改编八路军云阳誓师东渡黄河之后,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到1940年,八路军完全实现了在华北广大地区的战略展开。相继开辟建立了晋察冀、晋绥、山东、河南等8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撑起了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半壁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开始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历史转变。
红軍改编云阳誓师,是中国革命在战略态势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烽火不期而至,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民族抗争蓬勃兴起之际,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放弃与国民党的对立,主动让步,谋求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将红軍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出师抗日。这是,中国革命在战略态势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党史、中国革命史、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红軍改编誓师,标志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戮力抗战,挽救了民族危机。也标志着全国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抗日大格局的形成。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依托,在边区、国统区和敌占区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并组织掀起全国范围的抗日救亡运动,大大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推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动员全民族抗战,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历史充分证明,统一战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一大法宝。
红军改编誓师,表明国民党政府暂时放下原有的政见分歧和意识形态的羁绊,停止“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打开了国共两党之间封闭的最后闸门。它向全世界、全中国民众传播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正义声音及壮举;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主张全民抗战的正确策略和方针;推动了国共两党合作领域在軍事方面的深入发展,标志着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全面实现。以此为起点,全国两大軍事集团实现了力量整合,战斗力凝聚增强。改编后的八路军,积极配合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作战,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地道战等,袭扰、牵制和打击日寇。国民党军队,也在正面战场和远征缅甸抗击日寇中,取得了台尔庄战役、长沙保卫战和缅甸战役等重大胜利。国共两軍的相互配合,对于打败日寇,挽救民族危机起了重要的作用。
红军改编誓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第一次以合法的身份展现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它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无畏的英雄气概、民族气节和无比强大的生机活力、无坚不摧的战斗力。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屡遭失利,八路军却在后方战场越战越强。据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对日伪作战达10万次之多,共计歼灭日伪軍125万余人,成为抗日救亡、民族复兴的柱石和中坚力量。全国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还有世界各国,从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身上,看到了反法西斯、挽救民族危亡的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红军改编誓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此为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找到了一条正确、坚实的道路。红軍改编誓师,终结了国民党的“围剿”打压,改变了党和红军长期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获得在抗击日寇侵略的同时发展自已的良好契机。国共合作后,国民党尽管本色未改,仍处处设防、处处限制,不断制造磨擦、事变,先后掀起3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不一任何政党和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共中央、毛译东主席,以其坚定的信仰和意志、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非凡高超的斗争策略和谋术,运筹帷幄,英明决策,坚决排除国民党的各种阴谋诡计和破坏干扰,坚定不移的组织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抗日武装,顽强抗击日寇,收复了大片国土,解放了亿万民众。不但,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创造了辉煌战果。而且,在抗击日本侵略和反击国民党反共高潮的斗争中,使革命的力量空前壮大。据党史史料记载,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由3万左右发展为120万;人民军队由当初各路红軍及陕甘红軍4、5万发展到120万,民兵220万;抗日根据地由陕甘1个发展到遍布全国的21个,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个亿,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軍改编云阳誓师,大大提升了云阳这块红色热土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云阳是关中一个有着古老悠久历史的名镇。三皇五帝时,轩辕曾在此西冶浴河谷冶铜铸鼎。战国时,秦置云阳县。南北朝时,又复置云阳县。唐贞观元年,废泉州、温秀两县,改设云阳县,后改名池阳县,8年后又改名云阳县。清代,泾阳县属西安府辖,云阳被明确为镇,从此以自然镇沿袭至今。
云阳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名镇。早在大革命时期,这里就在陕西较早的建建立了党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开展交农运动。先后湧现出崔贯一、张振海、雷炳南等一批卓越的领导者和不畏牺牲的英雄人物。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陕西省委直接领导的"西北游击队”在云阳组建,后省委又在云阳成立了泾阳游击队和渭北游击二大队。
抗战前后,云阳地区成为陕甘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和前沿哨所、天然屏障。因临近西安,亦是当时抗日最活跃的后方之一,留下了很多的红色印记。红軍改编八路军云阳誓师抗战,是云阳地区不仅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大集结、大休整、大检阅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又成为红軍改编为八路军誓师开赴抗日前线的重要出发地。同时,还是中共陕西省委、中国青年工作委员会、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战时青年干部培训班(即安吴青训班)的所在地。留下了文家、毛家大院等一批红軍改编誓师出征的革命遗址。更留下了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开国十大元帅中,有8位曾到过云阳。还留下了安吴青训班这一个耀眼的红色遗址,它曾为中国青年运动谱写了光辉篇章。
(安吴青训班纪念馆)
泾阳人民也无愧这块红色沃土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盛誉。百年来,一心向党,不畏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年,泾阳县委、县政府和以焦志学为代表的泾云集团,为云阳革命历史、光荣传统的继承发扬,特别是对红军改编云阳誓师抗日战红色历史的挖掘和研究、革命遗址的恢复和保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使这块凝结着中国革命浓重历史和红色记忆的不朽丰碑,永远树立铭刻在人民心里,永久融铸于血脉精魂之中,历久弥新,赓续弘扬,永放光芒!如此作为,功德无量,值得赞扬,值得钦佩!
同时,还应值得称颂的是,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泾阳县以云阳镇为中心的泾北老区人民,大力发杨延安精神和八路军抗战精神,发扬老区光荣革命传统,穷则思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消除贫穷,改变落后面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八七”扶贫、新阶段扶贫和脱贫攻坚中,注重从泾北的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改善生产基本条件,率先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水果,还有奶畜产业,创出了一条“菜果奶富民”的新路子,给全县乃至咸阳全市、陕西全省探索出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泾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曾在泾阳履职8年有半,其中6年半一直包抓云阳镇。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以这里为中心的泾北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感触尤为深切。也同云阳即泾北的干部群众结下深厚的情谊。22年后重回泾阳、再返云阳,看到县、镇的发展变化天翻地覆,日新月异,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培感鼓舞和欣慰。并尤衷祝愿新时代的泾阳、云阳更富强、乡村更振兴、人民更富裕、山川更秀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今天,我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八路军云阳誓师抗战86周年,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铭记革命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和革命宗旨,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抗战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守正创新,苦干实干,团结奋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3年8月30日于泾阳
作者简介:郝俊凱(网名:九嵕峻岭),陕西礼泉人,1951年农历11月生。从事过县、乡共青团、宣传工作。曾任中共咸阳市委办公室秘书科长,泾阳县委副书记,泾阳县委副书记兼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咸阳市农发办、咸阳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爱好文学和理论研究,在报刊及有关网络平台发表文章100余篇,以丰富履职既退休生活。《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