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寺一战,敌人狼狈逃窜。我们峰山部队转移到峰山县二区归德一带活动,归德是峰山县沿黄河的平原地区。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二日,这一天,月庄的情报组长丁忠同志匆匆赶来汇报二区各据点敌人活动情况,其中谈到,日伪军到处让村里出粮食,月庄村欠粮最多,如果抗粮不交,小屯据点的伪军队长陈庆安将亲自到月庄逼粮。
怎么办?大家都沉思起来,这时大队长宋泮池听后,没有说话,而是把目光投向两位连长,一连长郭哲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立即向宋大队长说道:“让我们这个连消灭这伙伪军。”宋大队长点点头,说道:“好,就有你们连负责消灭这伙伪军,具体作战方案由你决定。”郭哲生连长他对情报组长丁忠说道:“你去通知月庄村长,让他到小屯据点陈庆安那里去报告征粮情况,就说现在正是青黄不接之季,百姓自身难保,何以交粮?你们要是要粮,老百姓不交,也没有办法,以后再说吧!”丁忠会意地点了点头,起身而去。
就在当天下午,村长找到伪军队长陈庆安,村长向陈庆安汇报征收粮食情况,不等村长说完,伪军队长陈庆安就勃然大怒,说道:“二区一百多个村庄,没有一个敢违抗老子命令的,就你们月庄特别?抗粮不缴,明天,我亲自去月庄征粮,皇军有令,抗粮不交,违抗者,当场枪毙”。村长为了摸清伪军队长的实底,再三请求宽限,伪军队长陈庆安说什么也不答应。”村长回来后,赶快向情报组长说了到小屯据点的情况。丁忠立即赶到峰山独立大队汇报了这个情况,大队长宋泮池说道:“好呀,让这些为鬼子死心塌地卖命的黄狗子来吧!”
大家听说伪军要来抢粮,都觉得是个消灭敌军的好机会。大队长和两个连长商量了一下,决定晚上埋伏到月庄周围,一连去月庄伏击,四连到庄家楼做预备队,以防万一。部署完毕,大家立即行动,一连长郭哲生回到连部召开了三个排长会议,又进行讨论,如何打好这一仗,让同志们充分发表意见。要求各排长带领队伍立即准备,下半夜出发。黎明,当一连来到月庄后发现村庄南面有一个庙,庙里能埋伏一个排的兵力,等伪军进村后就从后面包剿;月庄西南埋伏了一个排,战斗打响后,从右侧迂回包剿敌人;其余兵力和枪炮分队隐藏在村里正面迎敌,等敌人进到村里来,单刀直入,集中火力消灭敌人。
二十三日,当部队赶到埋伏地点时,已是黎明前的黑暗,分散隐蔽,每人都抓紧挖好了简单掩体。天渐渐亮了,晨雾慢慢散去,四周仍静静悄悄的。冬天,庄稼人没有农活,起得晚;路上不见行人的影子。大早晨寒风吹着,滴水成冰,又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天。战士们趴在寒冷的路旁土壕里,浑身似在冰窖里。 “伙计,别着急。这大冷的天,伪军这次是到月庄来送死,他们不会快了,没那么麻利。”“嘘——别吱声!”大约早九点钟,负责侦察的瞭望哨报告:敌人来了!一听到敌情,大家不约而同地向东南上望去,只见一串串黑点渐渐靠近了。战士们像猎人见到了野兽,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把子弹推上膛,手榴弹揭开盖,但等一声令下了!这伙伪军自从当上“二鬼子”后,还没有遭受过什么样的打击,骄横之极。
晚上埋伏到村里的八路军战士,在这寒冷的腊月里冻得直跺脚,不敢离开战斗岗位,盼着战斗赶快打响。伪军从万庄顺着路往月庄方向来了,前面有十几个抗步枪的伪军,中间是五六个背短枪和抗机枪的伪军,陈庆安就走在队伍当中,身后还有十几个步枪手,约三十几人。
大家都憋足了劲,敌人大摇大摆走进村子,一会就和在村里埋伏的部队接上了火。部队一阵猛烈的攻击,子弹如下雨,伪军被打的鬼哭狼嚎,陈庆安被突然袭击打得晕头转向,他挥舞着枪,嘴里喊着“弟兄们,不要乱,土八路没有几个人,给我打。”他“打”字还没有喊出嘴, 只见他“扑通”一头栽到地下,毙命了。接着,战士们一个一个如猛虎下山,鱼跃而起,向敌人发起了冲锋,吓的伪军抱头鼠窜。这时埋伏在村外庙里的部队,迅速出动截击敌人;打得敌人哭爹喊娘,恨自己少生两根腿,跑得太慢。西南角埋伏的的部队,飞快的包围了右侧的漏网的逃敌,仅仅半个小时的激战、敌人全部被消灭,陈庆安被当场击毙。除死伤外无一漏网,俘虏伪军二十人,缴获轻机枪一挺,钢炮一门,手枪一支,步枪、短枪二十多枝。我八路军无一伤亡,“好痛快的一仗。”战士们摸着缴获的武器,看着垂头丧气站在一排的伪军在接受着郭连长的训话,伪军都纷纷表示不再当“二鬼子”了。战士们欢呼着,月庄村里群众也提着热水,拿着干粮、鸡蛋等纷纷走出了家门,慰问八路军战士。打扫完战场,部队就转移到滚球山下的徐家大沟根据地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峰山县积极抗日的伟大的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这种精神,来自长清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敌人的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长清无数的优秀儿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1941年到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非常困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成支撑它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集中了侵华的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野蛮的侵略政策。
当时日军把整个华北划分为“治安区”(日占区)“准治安区”(中日双方军队争夺的游击区)和“未治安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日占区,日寇采取“清乡”政策,建立和加强汉奸组织,成立维持会,组织“自卫团”“守备队”“治安军”,强化保甲制度,实行“十户连坐法”,搜捕共产党员、地方部队、民兵和抗日群众,镇压一切反日运动,到处抢粮;并垄断和吞并工商业,对战略物资进行统制,大肆压榨劳工等。 此外,日寇还对沿铁路占领地区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针对敌人“清乡”政策,我党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组织武装工作队,摧毁伪政权,打击汉奸组织。在游击区,日寇主要实行“蚕食”政策,大量修筑公路网、碉堡群、封锁沟和岗楼,缩小抗日根据地范围,防止人民武装深入游击区和日占区。针对“蚕食”政策,我党采取“把敌人挤出去”的方针,趁着日军立足未稳,给其以迎头痛击。对抗日根据地,日寇则发动空前残酷的毁灭性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英雄的峰山县人民是吓不倒的。
1941年到1942年,在“扫荡”峰山根据地时,在同一地区的反复“扫荡”达数月之久。针对日寇的“扫荡”,抗日军民创造了很多极其有效的歼敌方法,比如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等,还创建了武装工作队等新的斗争力量,充分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麻雀战、地雷战主要在马山、双泉等山区实施,熟悉当地情况的区人民自卫武装时聚时散在山里打击敌人。在沿黄地区平原上,广泛开展破袭战,敌后军民在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迟滞日军机械化部队行进,并建立村村相连、能打、能机动转移的交通壕、做到了有效打击敌人、保存自己。不管是在山区还是在沿黄平原地区,都普遍运用地雷战,敌后军民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把各种各样的地雷埋在日伪军有可能涉足的各个地方,对日军的“扫荡”行动造成了较大的打击。沿黄地区还利用苇子地、庄稼地伏击日寇和伪军,主要是在夏秋季节充分利用有利地势和敌人作战,进行敌后游击战;军民利用的复杂地形,挖沟设障,使日伪军作战汽车难以行驶,而军民作战则可以出入自由地寻找机会痛击日伪军。在县委和各区委领导下,各区成立武工队,武工队是政府和人民相结合的精干的战斗组织,他们在当地区委的领导下,机动灵活的打击敌人。泰西军分区武工队是一种为深入敌人心脏地区活动而创造的新的斗争力量。
在敌占区,武工队通过广泛地发动群众,将军事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和隐蔽斗争相结合,破坏瓦解敌人的统治秩序和组织,把日伪军的心脏地区变成了打击敌人的前沿阵地。他们铲出汉奸,打击伪政权,多种多样的作战形式,使日本侵略者陷入到反“扫荡”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同时期,我峰山游击队针对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外界对边区和根据地的援助,峰山军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种内外皆困的情况下,到1942年,抗日武装以及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在数量上都有所减少,敌后抗战遭遇到了极其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中共中央给抗日根据地制定了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三三制”、减租减息等十大政策,峰山县委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1941年到1944年间,峰山游击队和民兵共计作战2千多余次,击毙、打伤日伪军上千人次。敌后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反“扫荡”斗争,牵制、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摧毁敌人据点和炮楼达50多处,不仅成为泰西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的最重要模范县,也为全国抗日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