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三)
高廷伦
腊月二十九早饭后,男劳力领了孩子们到松林里砍松树枝条,带回家后把大松树枝条分拆成小松枝,再用麻批细绳把几个小松枝条绑成松枝条把,松枝条把上留有小圈套。然后再把家中每个房门门旁土墙上砸上木橛,在每个木橛上都挂上松枝条把,院子内的树上,粮囤上,水缸上,牛槽上等也都挂上松枝条把,以备过年插香用。再一个就是绑天灯,天灯即高灯,在院内的旁房屋檐下刨坑栽一根一两丈高的大木杆子,杆子顶部扎一个三角架,三角架用松枝装扮起来,三角架的前端拴一个铁环,铁环内串一根绳子,绳子-端挂一个红灯笼,灯笼内插上腊烛,以备点灯。点天灯时,打开灯笼,用火柴点上腊烛,那头把绳子-拉,灯笼就升到天灯杆子顶端,照亮整个宅院,这叫高灯下亮,吉星高照。
腊月三十,是一年的末尾,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要早起打满一缸水(旧时,人们都吃井水,用桶把水挑到水缸里备用),抱足三日柴。柴多是豆秸、芝麻秸,有“芝麻秸,当大官;豆秸棒,年年旺”之说。这天,早饭前要先放一挂鞭炮才能呓饭。那时鞭炮很简单,很短,只有十九头,其中还有-头不在编,不出响的,噼里啪啦一会就放完。早饭后,一家男女则有明确分工,女人准备年终午饭,下午包水饺的馅菜,并事先揣好水饺面,让面先醒着点,下午包水饺时醒面软和,好捏好使。男人则着手把年用的碗盘碟子、盆盆罐罐、茶壶茶碗、酒壶酒盅等全部搬出来,进行彻底的洗刷,并存放于碗橱柜中,或置于相应的托盘上,以期备用。然后将条山几,八仙桌擦拭干净,并于桌前围上桌围。请出中堂挂于条山几,八仙桌正中墙上,两边分挂卷轴联若干幅。于中堂下方条山几上列摆先人谱折子,并按序摆放筷子。先人谱折子前再按次序请先人主盒,先人主盒上也按序摆放筷子。条山几下八仙桌上供上五个食菜碗,中间一个供海碗,食菜碗两边各供一个红顶馍馍盘。五个食菜碗前供四个菜盘。四个菜盘前再供四个果碟,四个果碟内分放四种糖果。四个果碟前供三个酒盅,旁有一把酒壶,三个酒盅前便供三个茶碗,旁有一把茶壶。三个茶碗前便是一个香炉,香炉两边的桌子角上分别供有插着红腊烛的烛台,烛台内边放有柱香和火柴,以备上香、点腊、烧纸之用。供桌前放-火盆,供烧纸之用。火盆前置蒲敦或草垫,以备磕头时用。年供桌子,俗称家堂桌子,家堂桌子两边各放一把太师椅或直背椅子,太师椅和直背椅子两边放置条凳之类的坐位。家堂桌子摆好后,已近中午,家庭主人或打发孩子去请爷爷奶奶,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回家吃年席,回家吃年饭。我小时常跟了父亲去请爷爷奶奶,懂事后我便独个儿去请爷爷奶奶,我先在家堂桌子上的香炉内供烧三柱香,到蒲敦或草垫上磕四个头,再点燃三柱香,拿上火柴和三五个炮丈,到村外路口或到祖坟前去请,先放炮丈,再口中念念有词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啦!”然后捧了三柱香,引领爷爷奶奶回家。来到大门口又念道:“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回到家堂桌子前,将三柱香插到香炉内,再到蒲敦或草垫上磕四个头,爷爷奶奶就算请到家啦。请爷爷奶奶进家后,大门口放置拦门棍,以防邪魔鬼祟入宅。并在院内撒芝麻秸或谷草,叫做“撒岁”,意思是为财神和祖先备料喂马,人走在上边谓之“踩岁”。从这时起到送走爷爷奶奶,家堂桌子两边太师椅或直背椅子就是爷爷奶奶的坐位,别人不准坐,到三十晚上,家人可坐在条凳之类的坐位上,陪爷爷奶奶说话聊天。腊月三十中午饭前要放鞭炮,然后吃饭,旧时腊月三十中午饭多是喝白菜粉条菜,粉条菜上放上一两片藕盒和肉片(旧时吃藕盒都是把藕盒用菜刀一切四瓣,一小片一小片地吃,有客人来了也如此),这叫菜盖帽,藕盒和肉片不让多吃,多吃也没有,以吃馒头为主,在一年中一家人能吃顿这样的饭菜很不容易。旧时一家人家过三十,从不喝酒,不像今天这样成席摆宴。午饭后,一家男女又有分工。男人熬浆糊,贴对联,贴福字。贴“福”字时倒着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是“福到了”。后来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中有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再说贴对联,对联又叫年联、春联、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字的时候,就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而合心意的红春联贴在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节普天同庆,所以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是“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院子里的大树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贴上“勤俭节约”等。说起春联,它起源于周代(公元前1046年至前256年)悬挂在大门两旁的桃符(驱邪的桃木板),百鬼所畏。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春联都用红纸书写,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红色又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到了明清时期,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盛行于民间,直到今天,过年贴对联,贴福字仍盛行于民间。
腊月三十午饭后,女人便着手忙于包水饺。晚饭吃的水饺多是猪、牛、羊肉白菜馅的(旧时春节间没有韭菜),水饺馅由主妇细切精调,反复嗅闻,舌啧品尝而成,十分精致。然后揉面擀皮,巧手拿捏,元宝状的饺子,整齐有序地排放于黄白而洁净的秫秸杆制成的盖垫上,看上去,如同一枚枚金元宝陈列于银盘上,又如一件件精致艺术品展现于博物馆的展盘上,让人眼馋心驰,赏心悦目。初-早晨吃的水饺多是素馅的,因大初-早晨吃的水饺是新一年的第一顿饭,吃素馅水饺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素静,不出灾祸事,素馅水饺还赏给出嫁的闺女吃,让出嫁的闺女也获得一年的全家素静。包捏初-早晨吃的水饺时,盖垫上撒上些面,以防时间长些水饺和盖垫粘结不好拾。在包素馅水饺时,主妇有意把一枚制钱包在水饺里边,初-早晨谁吃到它谁就在新的一年里有福有财,如果第一口就吃到了这个包有制钱的水饺,就预示着这人在新的一年里福大财广。也有包上糖块的,初一早上谁吃到它,就兆示这个人在新的-年里会过得甜甜蜜蜜。还有的包花生、枣子、栗子,主要用意是祈求早生贵子,人丁兴旺。初-早晨吃的水饺包完后,为防水饺干裂,水饺上面就盖上一层纸或布片,为防鼠害就把饺子放在高处,又在地上撒些五谷杂粮让老鼠吃,不祸害饺子。说起水饺,它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和明朝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饺子又取“更岁交子”之意,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年三十到晚饭时分,开始用大铁锅煮饺子。同时,孩子们都到院子里拉鞭炮,这一晚的鞭炮是高档一点的,二十五响。还放几个大雷娃,即比一般鞭炮高一点,粗一点,装的火药多一点,响声大-点的不编挂单个卖的特殊鞭炮,因响声过大震耳,我在点大雷娃时,点燃后常常跑到十几步外,双手捂了耳朵看。有时奶奶给孩子们打谜语时就说:“一个娃娃四指高,咳嗽一声没有了”,孩子们会立时回答:“大雷娃!”就是这种鞭炮。在吃饺子前,先要到家堂桌前点腊烛,让家堂桌子上明堂腊烛,还要上香、烧纸、磕头,并先盛上两碗饺子哄上家堂桌子。还要盛上-碗带汤的饺子,摆上筷子,用手端着去供天、供地,到所有挂有松枝条把的地方上供。因为人们都认为挂有松枝条把的地方都有一尊神在那里供职,都应当受尊重,吃年供。在这同时,要点燃天灯拉上去,照亮整个院子,还把每个屋子里的所有灯都点上,并提上明亮的红灯笼满院里转一圈,照亮满院里的旯旯旮旮。孩子们放完鞭炮上完灯,回到屋里,大铁锅里的饺子也煮熟啦,一碗一碗透着肉香,惹人馋涎,热气腾腾的饺子就摆上了餐桌,开始饺子太热,孩子们就都边用嘴吹着冷气,边嘶嘶哈哈地小口吃饺子,一会饺子凉下来,孩子们便都狼吞虎咽地吃超来,记得我七八岁时就能吃两大碗。吃完饺子,还要喝上-些面条,大人说,饺子是一年的操劳成果,一年的积攒,是金元宝,银克子,面条是钱串子,银链子,金元宝和银克子要用钱串子穿起来,用银链子链起来。
吃完饭后,一家人就都坐在家堂桌子旁边的条凳上,围着家堂桌子说话啦家常,陪着爷爷奶奶聊天,一直延到三更时分,这叫守岁。除夕是腊月最后一天,三十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在守岁的空间,还要到院子里去兆挺(兆厅,照厅,照挺),即把事先捆好的一捆谷草秸秆立在院子中间,从顶部点燃,谷草秸秆点燃后会把院子照得更亮,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人们看火光,听声响就可预示来年的运气如何,兆示来年的吉凶祸福。点燃的谷草秆在燃烧中常有偏歪、偏倒的,谷草秆倒向哪个方向,那边明年就是好年景,如果谷草秆燃烧后没有偏歪偏倒,而是坐塌、坐化于原地,人们就会欢喜雀跃不已,欣喜若狂,因这预示着明年当地就是好年景,就风调雨顺、无灾无祸、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烟兴旺。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170
本期编辑:冯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