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灯
文/高迎春
我小的时候,农村普遍没有安装电灯,夜间照明,主要是靠煤油灯,柴油灯。过年过节的时候,家里会点蜡烛,有钱的人家,注定会挂灯笼。回想起来,活跃在乡间的灯具,竟然多到五花八门呢。
煤油灯,用过的墨水瓶就能制作。将塑料瓶盖钻孔,穿上一根棉绒灯芯,就可以点燃来照明了。墨水瓶不大,盛放煤油的容量有限,时不时地就要往里面灌注煤油,有点麻烦。但是,小有小的好处,端着方便,盖口能够拧紧,即便打翻了,煤油也一时撒不出来。我读小学的时候,有几年晚上让学生读夜校,我们自带的灯具,就是这种小巧的墨水瓶煤油灯。点煤油灯,灯芯用的时间长了,就会被油烟糊住,灯头就不亮了。解决的办法是,用纳鞋底的针挑一挑糊住的油烟,灯芯就亮了。最好的方法,是用剪刀把旧的灯芯剪下一小节来,煤油灯就比用针挑的亮堂。这个办法好是好,灯芯就会越来越短,等短到蘸不到煤油的时候,就要再换上一根新的灯芯。
在家里,高级一点的煤油灯,是有挡风玻璃灯罩的。正确的叫法,应该叫“罩子灯”,可村里人却叫它“泡子灯”。它的形状,如细腰葫芦,便于人们端放。灯口有旋转的扣,可以拧紧在灯口上。灯口上端,放灯芯的地方,就像一个蛤蟆嘴半张着,灯头外围,有四个卡扭,可以固定玻璃灯罩。灯内注满煤油,点燃灯芯后,拧外侧的小齿轮,将灯芯降到蛤蟆嘴内,扣上玻璃罩就可以使用了。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或者是我们做作业的时候,母亲才舍得点亮它。因为它的灯芯宽,亮度高,自然比较费煤油。母亲晚上织布的时候,也舍得点它,可母亲总是将灯芯降到最低,以便节省煤油。灯罩时间久了,就会被煤油熏黑,擦拭的时候,需要蘸点洗衣粉,还要格外小心,万一弄破了,容易被玻璃拉破手。
村里人在将室外用的煤油灯,叫做“围灯”,其实应该叫“马灯”。它的底座是铁制作的,灯口与室内的煤油灯口近似,玻璃灯罩近似圆形,与上端扣紧之后,严丝合缝,再大的风也吹不灭它。生产队瓜棚内需要配备围灯,以便看瓜人夜里起来巡查瓜地,防止有人来偷瓜偷菜。生产队的饲养棚内,也需要配备围灯,以便饲养员夜间起来,给牲畜们添加草料。它们的灯芯也是可以上下调节的,等给牲畜添加完饲草,就可以把灯火调到最小。等睡醒一觉,再给牲畜添加草料时,再把灯芯调亮就可以了。有时候,生产队抗旱,需要在夜间浇地,这个时候也需要用围灯,可以巡视水渠,以免跑水。村里人多数家庭没有围灯,只有比较富裕的户,才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庭院里挂上围灯,昼夜通明。我小的时候,点灯用火柴,比较方便了。去姥姥家做客的时候,发现姥爷点烟,依然用那种老式的火镰。之所以叫火镰,是因为打火用的钢条,是弯曲的镰刀形状。钢条与打火石碰撞,就会冒出火星,将旁边的火绒引燃。火绒是艾草背面的艾绒,在端午节前后,将艾叶采摘下来,等晾干后用手揉成棉絮形状,以备打火时取用。打火的钢条上,有的刻有“麒麟喷火”字样,并用皮革制成挂包,将钢条和打火石、艾绒放在一起,打火的人挂在腰间,可以随时取用。打火石,一般来之河滩,因为河里的石头经过河水常年冲刷,比较坚硬,用钢条撞击时,容易产生火花。我们一家人去蓬莱长岛旅游的时候,在百丈崖下听导游讲,那儿的石头,都是上好的打火石。随着人们不再使用火镰,这里的打火石才停止了开采。现在的火镰,肯定成了文物了。姥爷的火镰,不知道表哥有没有收藏起来。
那时候,我们村成立了剧团。由高凤举担任团长,由高凤展担任副团长。排演的话剧是《夺印》;排演的评剧是《三把镰》《红色联络站》;排演的河北梆子是《红灯记》。其中饰演李玉和的是高凤展,饰演李奶奶的是纪玉荣,饰演李铁梅的是高秀英(我的姐姐),饰演鸠山的是高文煌,饰演王连举的是高瑞生。在公社汇演后,大获好评,以至于各村来请剧团去演出。后来又排演了河北梆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演出也都获得成功。春冬两闲,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八年,演出百余场。剧团演出的时候,舞台上要挂两盏汽灯。汽灯和围灯相似,汽灯向底座油壶内打气,点燃以后,伴随嘶嘶声响,发出耀眼的白光,能把舞台照的通明。如果汽灯不明亮了,就要摘下来打气,然后就明亮如初了。
姥爷是扎彩匠,除了扎制童男童女,纸牛纸马,也会用红纸白纸扎灯笼。母亲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会扎灯笼。正月十五闹花灯,母亲会给我们扎小灯笼,点燃以后提着玩。小灯笼里,放的是小蜡烛,如果小蜡烛粘连不稳,就会引燃纸糊的灯笼。所以母亲不让我们提着灯笼,靠近麦秸跺。等蜡烛灭了以后,小灯笼也会放入灶台烧毁,免得我们偷玩,引来火患。家里的火柴,我们有时候会偷出来玩,将一根火柴抽出来,立在火柴盒带磷火的一侧,用大拇指摁住,然后用右手弹击,火柴会“呲”的一声引燃,飞向远处。母亲知道了,就会训斥我们一顿。因为母亲知道水火无情,引起火灾,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随着乡村电灯的普及,那些陈旧的灯具,离开人们越来越遥远。回想小时候,靠煤油灯照明,似乎恍若隔世了。

作者简介:高迎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政协文史专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第一批“文化之星”,宁津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津县收藏协会副主席,宁津县郭澄清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宁津县蟋蟀协会副会长 宁津县青年文学联合会特约顾问,《宁津古树风情》执行主编,《宁津文艺》编委,《宁津文苑》编委,中财论坛文化创新版主。文学作品连续三届被评为“鬲津文艺奖”,至今已出版七部。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169
本期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