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筱章,原名侯承寿。193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调峰山县(现长清县)独立营任总支书记。大峰山抗日革命根据地位于泰山西部,它的北面和西面是黄河,东面是津浦铁路,南面与肥城、平阿、泰安三县相邻。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东它直接威胁着济南市和津浦铁路一线的盘据之敌,向北向西连接着鲁西北和豫东抗日根据地,向南则与鲁南、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相呼应,这里既是济南通往兖州的交通要道,也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通往鲁南、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必经之路,它就如一把尖刀直插在敌人的心脏,时时威胁着敌人。
从1941年夏开始,敌人聚集了几万之众的兵力,向我整个泰西抗日根据地(主要是平阿、肥泰、大峰山三个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地疯狂大扫荡,整个斗争形势急剧恶化。几经战斗,由于敌强我弱,军事力量悬殊,革命力量损失很大。在反扫荡的战斗中,我大批党员和干部在作战中英勇牺牲,很多抗日积极分子、抗日游击战士和群众惨遭日寇的屠杀。一些立场不坚定和意志薄弱者脱离革命,甚至有人叛变投敌。地主汉奸也趁机反攻破坏抗日活动。到1941年末,整个泰西抗日根据地的三个主要根据地(平阿、肥泰、大峰山)都相继变成了反复拉锯的游击区,我中共泰西地委被迫撤到黄河以西坚持斗争。峰山县我抗日武装也缩小了,面对多于我几倍,有时甚至十几倍强敌,大峰山区整个抗日斗争形势更加严峻。至此,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进入了最艰苦、最困难的岁月。就在这个时候,侯筱章同志奉上级指示来到了大峰山抗日根据地,任中共峰山县县大队政治委员。面对敌碉堡据点林立、强敌数倍于我的严酷形势,大峰山抗日根据地还能不能坚持下去?怎样坚持下去?这确实成了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县委书记尹笠夫和侯筱章政委、宋泮池大队长、张立信副政委等大队领导紧密团结,密切配合,坚持把毛主席抗日游击战、持久战的军事思想与大峰山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决执行上级提出的“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方针,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进一步深入发动群众,坚持武装斗争,坚决镇压汉奸特务。带领峰山县大队和各区小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浴血奋战。我县大队不仅没有撤出根据地,而且越战越强,逐渐在大峰山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在这些艰苦的战斗中,皇姑井战斗就是很关键的一仗。
这一仗不仅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胜利,而且也以铁的事实有力地告诉了全县人民,我县委和县大队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和全县人民在一起,一步也没有离开根据地。这一仗鼓舞了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斗志,为在根据地坚持斗争奠定了一个有力的基础。在艰苦的战斗中,侯筱章政委、宋畔池大队长总是身先士卒冲杀在前,他的模范行动时时激励着广大的干部和战士。在平时,他们平易近人,总是深入班、排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动员。在作战中,他们总是坚持站在前沿阵地,亲自指挥作战,越是在艰苦危险的时刻,他们越是站在最前沿,冲在最前面。
1942年秋,我县大队在大桥一带与敌人遭遇,敌人当时约有两千余人,并有骑兵,敌人对我县大队实施了快速包围,面对敌人重兵包围的险境,侯政委挺身坚持站在最前沿,沉着地指挥作战,掩护我部队转移,在枪林弹雨的激战中,侯政委肩部和大腿两处中弹负伤,仍坚持带伤指挥作战,直至带领县大队突出了重围。在那种极其险恶的战争环境中,他的这种身先士卒,英勇顽强,临危不惧的精神对鼓舞队伍士气,坚定同志们战斗的决心,确实起着一种巨大的作用,显示了一个政治委员在艰苦战争环境中的模范表率。他那种勇猛果敢的战斗作风激励战士奋勇杀敌,在艰苦岁月中苦战。
侯筱章1942年底,任峰山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受命于危难之际。在敌人的反复清剿扫荡,碉堡据点林立(当时在整个峰山县敌人的大小据点多达60多个)的恶劣环境中,斗争是异常艰苦的。日寇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异常困苦,加上连年大旱、蝗虫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整个根据地的人民更是吃糠咽菜苦上加苦。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县大队的活动和给养都是十分困难的。队伍频繁地转移,常常是长距离的夜行军,有时还要风餐露宿在荒山野岭。弹药补充严重不足,当时每一发子弹、每一枚手榴弹都是来之不易的,都要靠从敌人的手中去夺取。服装也很困难,每逢换季,同志们的衣服很长时间都换不下来,不得不冬着单,夏穿棉。正经的粮食当时也很少,常常是和群众一起吃野菜。在艰苦的环境中,侯政委制定了以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相结合的对敌斗争方针,根据中央指示,带领县大队开始了小部队活动。把县大队以连为单位分散到各区去活动,在敌人的最要害之点和薄弱之点积极出击,这就犹如数把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部队忽南忽北,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地游击战术,迷惑、钳制敌人,及时抓住战机狠狠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由于采取了上述各种有效而正确的对敌方针,在艰苦的环境中,县大队不仅在根据地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巩固发展了根据地,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在这个阶段,县大队在县委书记侯筱章政委的指挥下打各种伏击、埋伏30多次,拔掉敌人大小据点七八个,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热情,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使济南、长清的日伪军大为震惊。侯筱章1929年在卧牛山小学上学,1934年13岁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读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读书期间,接触了革命思想,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七七"事变后,弃学从军,奔赴泰西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队伍。参加抗日游击队,奔赴抗日第一线。在部队,先后担任过班长、排长、游击队长等职。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二营六连政治指导员。1940年调任长清县独立营总支书记、营教导员。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岁月。年仅19岁的侯筱章调任峰山县(今长清县)县大队政委。大峰山抗日根据地位于泰山西部,是抗日根据地东西交通的枢纽。日本侵略军为达到消灭大峰山抗日武装的目的,实施残酷的"囚笼"政策。大峰山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的局面。侯筱章与县委书记、县大队长一起,带领县大队开展游击战,坚持抗日斗争。
1942年底,侯筱章任中共峰山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带领县大队和各区小队主动出击,接连攻占崮山头、高家崖、广里、孝里铺、袁道口、归德等敌伪据点,打了许多以弱胜强的漂亮仗,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经过1942年至1944年的艰苦奋斗,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峰山县大队也由一百多人发展到六七百人,是泰西根据地抗日力量发展最快的。1944年8月,任中共茌平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5年8月,任冀鲁豫边区第一军分区六团政委。同年12月29日在茌平城北反击国民党军队李连祥部的战斗中牺牲。年仅24岁。抗战,为中华民族历史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悲壮的篇章。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无数的英雄为国捐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脊梁。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我们看到了日军的残酷和无情,历史不仅是眼前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警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勿忘历史,不断反思并汲取历史的教训,铭记历史的严肃性和沉痛教训,时刻警惕,以免重蹈覆辙。同时,历史也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红色历史的文化和价值观,弘扬革命传统,使其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对日本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的关系带来了深刻的伤痛,是永远应该记在每个中国人民心中的,历史的车轮已经过去,日本这个民族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永远也不能原谅他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我们先辈用自己的生命、血汗与泪水,在对日战争中铸造了胜利的基石,为民族的未来赢得了尊重。
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历经磨难而不屈。这段历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抗日战争,是一部苦难史,更是一部民族复兴的历史。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逐步摆脱列强侵略的困境,重新崛起。抗战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日英雄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尊严和自由的防线。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让我们后人为之感慨万千。在新的时代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传承红色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