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淮安走出去的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
何永年
王尧教授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藏学家,是十世班禅阿尔德尼•确吉坚赞的翻译秘书,是毛泽东主席与班禅大师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王尧教授曾数次来淮,都非常低调,从不张扬,都住在与笔者十分熟悉的庞声福老同志家中,促膝长谈,外界几无人知晓。
王尧先生,字天庭,1928年出生于江苏涟水西大街兴文巷。1951年开始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央民族学院藏语系。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于道泉先生、马学良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南京大学历史系、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法音》期刊编委,中国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联络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曾先后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京都佛教大学、美国西来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等近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著有《水晶宝曼》、《西藏文史考信集》、《藏学零墨》、《宗喀巴评传》、《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文化》、《敦煌吐蕃占卜文书译解》、《吐蕃简牍综录》、《敦煌吐蕃文献选》、《吐蕃金石录》等十余部专著,还组织出版了《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法藏敦煌吐蕃文献解题目录》、《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贤者新宴》等藏学著作和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他是最早活跃在国际藏学舞台的中国学者,连续参加了从第三届至第十届国际藏学会。王老在国际藏学界享有崇高的学术声誉。
早在1991年7月,王教授在《藏学零墨》自序中以忧国忧民之心境写道:“笔者幼秉庭训,中经忧患,对吾苦难之家运国运,深感悲凉。少年时期,正值国难,敌寇肆虐,国土沦丧,而强邻环伺,窥我边疆,国家垂危,岌岌不可终日;及长就学南中,胡小石、方光焘、韩儒林诸师每每勉以发奋投国。1951年顷,投身藏学领域,匆匆已四十年过去,韶华易老,说来惭愧,虽‘十进藏区、六访拉萨’,然才智愚钝,未副诸师之厚望,如今编成此集只有仰报师恩之意。”还写道:“藏学与其他许多有关兄弟民族的学问如蒙古学、突厥学、满州研究、西夏研究和回回研究等学科一样,近几十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在文献的解读,史料的发现,总体的论述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足可与传统的中国学(汉学、敦煌学)并驾齐驱,而相互辉映,为吾中华之学术争光。目前,似乎可以这样说:要想真正了解中国,非了解我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历史与现状不可!”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殊胜之日迎来殊胜之事,2008年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会议室为王尧先生举行了八十华诞庆贺大会。前来为王尧先生贺寿的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央党校、华夏出版社等北京各界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和学生。特别难得的是,从加拿大多伦多远道而来的谈锡永上师也特意赶来为王先生贺寿。谈锡永上师,法号无畏金刚,以笔名王亭之驰誉于世。谈上师是广东南海人,先世八旗士族。童年随长辈习东密,旋即对佛典产生浓厚兴趣,至二十八岁时皈依西藏密宗,于三十八岁时,得宁玛派金刚上师位,为敦珠法王的心子。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修习大圆满四部加行法;1993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
王尧先生教书育人五十余年,桃李满天下。今天活跃在藏学界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都曾受学于王尧先生,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教授陈庆英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卫荣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陈楠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熊文彬教授等等。在会上,大家纷纷回忆起多年来王先生对自己学术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心等,都非常激动,不少人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此次庆祝大会在祝贺王先生八十华诞,感谢王先生为藏学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使年轻一代学子更深刻地了解到前辈学者的淳朴学风,和他们对藏学研究的执着和热情。王尧先生和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等曾为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捐献了许多珍贵图书,借此机会国学院党委书记徐飞教授为王尧先生和荣新江教授颁发了捐赠证书,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藏学研究,薪火相传,相信王先生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国的藏学研究将会创造出新人。王尧教授在庆祝会上说:“56个民族之一的藏族人口虽只有560万,藏族对佛教的贡献可以与汉地13亿人口的佛教影响相匹配。”王尧教授曾经长期地在藏区工作,从年轻二十多岁就接触了藏传佛教,在藏区亲近了很多位仁波切(是对藏族身份特殊、地位尊贵者的一种称呼),是王尧先生对于毕生从事之业的敬重、对于西藏古今人民毫无保留的大爱之情。这一情怀来自深度的了解和理解,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道德基础,因而格外坚实和博大。
王尧教授过去曾是十世班禅大师的藏文翻译秘书,对格鲁派(其创建人是佛教理论家宗喀巴:1357――1419)传承的祖师大德们的功德有近距离的体会与观察。在十世班禅大师多次晋见毛泽东主席时,王老均在坐,为主席作藏语翻译。
藏传佛教活佛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受到教内外人士的喜爱。西藏和平解放,班褝大师起到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他不平凡的一生,令人钦佩与敬仰。他的爱国爱教、汉藏团结的观点,赢得了僧俗群众的热烈欢迎。
2009年8月,王尧教授应中国文化研究所和《中国文化》杂志社邀请,在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厅,做了题为“藏传佛教与转世灵童”的学术讲演。刘梦溪先生主持。范曾、田青、梁治平、刘军宁、摩罗、任大援、胡振宇、马惠娣等著名学者与会。王先生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四大特点:第一,藏传佛教在藏人中,是全民信仰。而中国内地,是儒释道并存,佛教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第二,藏传佛教有密法密教,而无密宗。宗派之分是汉地佛教特有的现象。密法密教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东西。玄奘法师不翻译佛经中的密法,是担心修行者在没有导师指导下,自己看文字修行,容易出问题。密教密法在藏人中是普遍修行的。第三个特点是,1951年以前,信仰藏传佛教的地方,寺庙是这里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小孩要读书,就得进寺庙,所以,藏族的男孩都出家。第四个特点是藏传佛教特有的活佛转世制度。这是藏传佛教中噶举(藏传佛教传承方法之一)一派的发明,能适应不结婚的教派培养宗教领袖接班人的需要,这种方式可以让接班人迅速获得宗教权威。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将这一发明制度化、系统化,逐步被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派所接受,成为藏传佛教的通行制度。王尧教授认为,活佛转世制度是一种“优选定向培养接班人制度”。在寻找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大师灵童转世过程中,也遵循这个制度。当时,国务院副总理罗干、李铁映等国家领导人都前往西藏参加掣签、坐床典礼。学诚师父(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法门寺方丈)是汉传佛教唯一一位受邀观礼的法师。
介绍活佛转世制度的渊源、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展望,是王先生这次讲演的主体,他还详细讲解了灵童转世的具体程序和其中发生的诸多有趣故事。范曾、刘梦溪、田青等学者发言,参与了讨论。
现在王尧教授虽已80高龄,仍在不断讲学,宣扬广大深邃的藏学、藏文化。
2002年10月,在中央民族大学王尧教授作了《汉藏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的讲座。2008年9月26日,横山学术与文化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北京横山会所举行,王教授以《汉藏文化的双向交流》为题作了精彩演讲。2009年10月13日 的学术讲座是《走近藏传佛教——谈藏传佛教的若干特点》。
2010年2月7日上午,王尧教授在北京龙泉寺做了一场藏传佛教史讲座。王教授虽是汉人,但他一生从事与藏学、藏传佛教方面研究,经历难能可贵。王教授从唐朝公主将佛法带进藏区的历史故事做开场,并对佛转世制度以及藏传佛教部派、译经等信仰、人文史地等方面,做了详尽介绍。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多年,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藏传佛教起源与唐代两位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密不可分。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派使者向唐王朝提出和亲政策,十八岁的文成公主远涉千山万水,花了三年时间走到了土蕃,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公主带着大唐文明入藏,其中,今天看来最有影响力之一,就是佛教传入西藏。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语系之一,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有着法脉传承、历史、文化等相互影响。
2009年1月16日下午,新聘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馆员聘书颁发仪式在北京中南海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仪式,向新聘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馆员颁发聘书。中央文史馆馆员都是学识渊博的社会名流、专家学者。与王尧先生同期荣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的有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饶宗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资中筠(女)研究员,著名作家王蒙和李炳华等六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名家。
2009年7月11日,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逝世。王尧教授在任老灵堂前掩面而泣,老泪横溢。回忆起任老,王老说:“任老一生,淡泊名利,专心治学,待人宽厚,世之少有之真大师。他曾经因为学术方面的成就而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凤毛麟角,人才难得’。”
在接受记采访时王老沉痛地说,任老、季(羡林)老,是国学大师,是国之瑰宝,他们“相约而去”,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王尧先生对于毕生从事之业的敬重、对于西藏古今人民毫无保留的大爱之情。这一情怀来自深度的了解和理解,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道德基础,因而格外坚实和博大。
通过先生和一大批藏汉各族藏学家们的工作,我们看到大国学原来早有传统,且源远流长,方块汉字所体现的以外,至少在唐蕃时代,即有藏文方式的加入,相继加入的不乏其他文种。近年间,不仅在多所民族院校设立了藏学院系,先生的学生们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也各自创办了藏学机构,其中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就就设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即是率先垂范的标志性事件。
王尧先生曾说,藏族的人民大众,让我丰富了藏区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后来在海外,又更广泛地和藏传佛教界的海外人士接触。一生到现在为止,觉得这是中国人、我们中华民族在宗教上应做的事情,尽我的力量。我和学诚大和尚说过,中华民族已经发展到了今天,我们这一辈人都有一种使命感,尽量地能够适应民族复兴的进程当中,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刊载于2010年第2期《淮安历史文化研究》,2012年3月18日刊载于《淮海晚报》)
据中国日报中文网报道: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著名藏学研究专家王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2月17日晚18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