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蒹葭》诗并文

文/石城吴钩 南京
再吟《蒹葭》
不知他梦中的伊人
是在塞北,还是在江南
云水没有捎来伊人的倩影
鸿雁也捎不回伊人的音信
他去塞北寻觅
他到江南等伊
上下求索,求索上下
寻觅等待,等待寻觅
望眼欲穿哟,望穿秋水哟
却始终望不来伊人的音与影
遥远的夜空
星子总是那么孤单
那个所谓伊人,那个伊人
依然在《诗经》里
依然在苍苍蒹葭里
她依然在水一方
他溯洄从之,他溯游从之
那个伊人哟,那个伊人
仍然在水一方
仍然在远方的诗里
仍然在远方的梦里
仍然在溯洄溯游的寻觅里
今夜,月光如水
栀子花香又弥满了庭院
唉唉,伊人哟
在水一方,有诗有梦
但你可知道
飘着花香的庭园,才是
可味清欢真实的烟火人间
唉,伊人,你为什么总在
总在茫茫云水的另一方
让人追寻,让人追寻又追寻
让人溯洄溯游
让人溯游又溯洄哟
却终追寻不见让人黯然神伤呢
清夜,在烛光里
煮一片如水的白月光
浅斟,漫啜
静夜,在星光里
烹一壶如酒的忘情水
细品,慢味
醉了希冀,也醉了忧伤
在水一方的风景
渺茫如烟
在水一方的伊人
如烟渺茫
呀,茫茫白水,白水茫茫
呀,苍苍蒹葭,蒹葭苍苍
厌了追寻的漂泊
倦了心灵的流浪
今夜,星子伴着月亮
他捧着一壶苦涩的醇香
让心安宁安静
淡看爱恨与悲欢
把念,安放心尖
淡忘渐行渐远的时光
将愿,安放心头
静待春暖花开的春光
在鸟语花香的明媚中
拈一朵绯红的嫣然
背上希望的行囊
走,出发
出发,走
在生意盎然的春天里
继续追寻哟,走
走,追寻
追寻,走
再接再厉,不舍前行
义无反顾哟,一如既往——
再味《蒹葭》新得

好诗须创造意境,好诗须有好的意境。近日,再读《诗经·国风·秦风》之《蒹葭》一诗,再吟再味,偶有新得。
此诗的基本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诗中“伊人”,可定为情人、恋人,不错的。再读,再味,似觉诗中“伊人”并未有具体所指,那个“所谓伊人”,除了可视为爱人恋人外,亦可看作是表达人生中所有可望却难即情景的一个艺术范型——那个“伊人”,可以是难觅的英才贤士,亦可是志同道合的友人;可以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功业,亦可是为之奋斗的目标前途;可以是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亦可是神往中的天境圣域仙界……而“在水一方”的“水”呢,则是是他追寻“伊人”中所受的坎坷、阻碍——它可以是河水大海,亦可是巨渊深堑;它可以是丛山峻岭,亦可看作是束缚人的宗法、门规、礼教、纲常等枷锁。但尽管阻难重重,为了心中美好的“伊人”,他依然不畏险阻,溯洄溯游从之,不屈不挠、不弃不舍地追寻。表现了抒情主人公、追寻者“他”,对美好的执著追求。他追求的结果虽是渺茫的,心情是惆怅的,但他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愚以为,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是此诗所创造的“在水一方”这一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意境——尘海茫茫,人世间因受“水”的阻隔而难以达到的追求,是不是都可以由此而生发同振共鸣呢?以故,我们是否确乎可以把《蒹葭》一诗理解为是一种象征:“在水一方”的“水”,不仅仅是河水;“他”苦苦追寻的“伊人”,不单单是爱人恋人。进而可以将《蒹葭》的诗意,诗中“在水一方”的“水”,那个“所谓伊人”的“伊人”,皆可广义地包蕴在诗境的象征意义之中呢?
《蒹葭》一诗,是十五国风中的一篇,是“风”诗类的代表之作。读味《蒹葭》,《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思想美,亦便可见一斑了吧。
以上,乃愚一孔之见,书之,供有识之士斧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