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与金华》(二十四)
黄庭坚与金华
(一)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黄庭坚自幼聪颖好学,记忆力惊人,七岁时就写下《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1067年22岁时考中进士,官至参政知事。1085年40岁参加核定《资治通鉴》,1093年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主持编写《神宗实录》,后被人陷告《实录》有诬而遭贬。
黄庭坚在宋代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诗词创作。黄庭坚的诗词创作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词创作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換骨”的诗学理论,注重关键字(诗眼)的锤练,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留下了诸如“挑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滿船明月从此去,本是江湖寂寞人"等名句。
二是书法造诣。黄庭坚书风独特,字势飘逸,结字雄放,点画简洁刚劲,展现长槍大戟之风,被誉为“黄体”。尤以行草著称,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黄庭坚比苏轼年轻8岁,苏轼欣赏黄庭坚,黄庭坚仰慕苏东坡,两人亦师亦友,仅书信来往就多达100多封。一日,两人品评书法作品时开玩笑,苏说黄的书法如“树梢挂蛇”,而黄笑苏的作品是“石压蛤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黄庭坚的《诸上坐帖》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松风阁诗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廉颇蔺相如列传》珍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经伏波祠诗卷》珍藏于日本东京护立氏博物馆。
(二)
有人不禁会问:说了这么多,那黄庭坚是哪里人氏啊?黄庭坚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这是确凿无疑的。但是,黄庭经又以谪仙自称,俗称“金华仙伯",并在一碑刻上写明作者本人是“金华黄庭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黄庭经的祖籍,是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黄宅镇。
元代著名文学家吴师道(兰溪市人),著有《敬乡录》数卷,在卷二“俞秀老”条目中,介绍了这位金华俞秀老和黄庭经、王安石之间的朋友关系,并附录了黄庭坚送给俞秀老胞弟俞秀清的一首诗:
牧羊金华山,
早通玉帝籍。
至今风草低,
戢戢见白石。
金华风烟下,
亦有君履迹。
何为红尘里,
颔领欲雪白。
黄庭经诗中“亦有君履迹”一句,言明自己的祖辈曾是金华人。所以,吴师道在黄庭经的诗后面加注说:“黄盖上世亦出金华也!”意思是说,黄庭坚为什么对金华这样熟悉,又送诗给金华人,原来他的上代也是金华人啊!
王祎是元末明初义乌著名文学家,是宋濂的好朋友,两人曾共同撰修《元史》。后来,宋濂在作好《宋氏家谱》后,要王祎给其族谱作跋,王祎写了《宋氏谱后》这一篇文章,其中写道:“维昔金华黄氏,世蓄立德,实生太史公庭坚”,“黄氏自金华徙分宁(迁至修水),而庭坚生”,“今宋氏亦已积累之久,而宋濂出矣!”这里,王祎是借同是金华浦江人的黄庭坚,来比喻、褒扬宋濂的为人。
吴师道、宋濂、王祎三人,他们有一亇共同的信息来源人,就是义乌另一名元代文学家黄溍。黄溍,俗称“金华黄先生”。黄溍与柳贯、虞集、揭傒斯一道,被称为当时的“儒林四杰”。黄溍既是吴师道的朋友,也是宋濂、王祎的老师。而黄溍又和黄庭坚是同宗后裔,他们都是祖上一同迁居于洪州分宁的浦江黄宅人,而黄溍的九世祖就是黄庭坚的族叔。不过,黄庭坚一支一直留在分宁,而黄溍一家后来又从分宁迁回了金华。所以黄溍在《族谱图序》中说:“婺之黄氏,由金华徙越洪之分宁…而某之九世祖、八世祖,仍居婺之浦江”。后来,黄溍在《族谱图后序》中又进一步提到:“抑尝观太史公庭坚自序,其先金华人”。
以上考证,已可基本认定黄庭坚祖籍确在金华浦江无疑,但这毕竟只是历史资料的文字佐证。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的家乡出土了一方由黄庭坚撰写的《徐纯中墓志铭》。在这块碑上,最后作者姓名自暑是“金华黄庭坚”。这块墓志铭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黄庭坚本人当年亲笔书写的信物,表明黄庭坚不忘本,自始至终记得自己是金华黄氏的后裔。
2024.08.26于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