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一百五十五辑「飘舞的剑」(6580辑)

七
一骑快马跃进了青城山,却是留守总督府的藩司派人送来圣旨云:
现在筹办海防善后,所有鼓铁制造事宜,铜铁两项需用甚鼓,叠经谕岑毓英等,开办矿务事在必行。兹据维庆奏,四川、云南宜及时开办铜厂,黸陈九利暨川省扩充局务兼开铁厂,请 分别筹办各折片,尚多开采。丁宝桢平日办事认真,即着责成该督会同岑毓英、张凯嵩按照该将军所陈各节,并体察各处地方情形,先行筹款实力举办,核计确需经费若干,即行奏明,由户部筹拨款项应用。原折片均着抄給阅看。将此由四百里各谕令知之。钦此!
事不宜迟,丁宝桢决定打道回府,去安排圣旨规定的任务。
张羽率先阻拦:“督爷,无论如何你都应该休养满了两月之后,才能够离开青城山。”
丁宝桢:“圣命不可违,断乎延迟不得的。”
张夫人:“老爷可以就在这里安排,叫留守的藩司众员照你的吩咐办去就行了呀。”
丁宝桢:“你们知道什么!而今西方列强陈兵国门,虎视眈眈,国家海防大事在即,圣旨不是乱下的,指明要我亲办,我岂可有丝毫的怠慢?都别劝了,马上走!”
张羽:“督爷既然执意要走,小道也无可奈何。只望督爷此去之后,遇事千万不可动怒,更不可再出外跋山涉水,依然像在这青城山一样静养,再拖到两月期满就不妨事了。”
丁宝桢:“谨记先生良言。事毕之后我会再来青城山的。”
丁宝桢于是回到了成都。
回到总督府衙门,接触的第一桩矿务是泸西铁矿,是一个名叫黄兴志的人带队勘察的结果,以及根据这个结果拟出的开采书,丁宝桢一看是个储量可观的大矿,心里“格登”地跳了一下。仔细看又觉得有些不踏实。便命将带队人叫来。
带队人黄兴志:“参见总督大人。”
丁宝桢:“黄兴志,你原先位在哪里?”
黄兴志:“回总督大人,小人是成都府经历。”
丁宝桢:“成都府我知道的人多,怎么没有见过你?”
黄兴志:“小人新从工部下放,才到一个多月,所以总督大人还不知道我。”
丁宝桢:“原来如此。黄兴志!”
黄兴志:“卑职在。”
丁宝桢:“你送的这个开采书可靠吗?”
黄兴志:“可靠。卑职去了泸西三趟,找的是云南来的采矿师把握。”
丁宝桢:“那采矿师还在吗?”
黄兴志:“还在。听说总督大人回来,我就将他也带来了,现在外面等着呢。”
丁宝桢:“唤他进来。”随又嘱咐身边的人,“叫其他与采矿相关的人都来。”
来了十多个人,都将采矿书一一看了,大多数人都认为:数据不确,矿点不明,计划草率,需要从头再来。
有一个从云南请来的采矿师说:“说不定这也会是个大矿,事不宜迟,当速往为是。”
丁宝桢知道,过去全川所报的矿点,多半零碎,规模不大,品位也不高。以致于连自己来四川后建立的兵工厂所用的铁、铜等都从云南或其他省份调进。他从内心里一直盼望着在四川境内找到一处大铁矿。如果泸西的这个矿点是个大矿的话,长期为之焦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丁宝桢决定亲自带领有关的人员和请来的本地的采矿师一起去泸西。
虽然又受到了家人和属员们的强烈反对,仍然没能阻挡住他前往。
于是,丁宝桢以病弱之躯,先乘马轿车,再换为滑竿,走了五天,才来到了泸西,并且一直去到了矿点。
这里虽然已经有了几个正在采矿的矿点,但规模都不大,矿的品位也参差不齐,几个矿点相距数里,又给人以会不会是一个大矿中几个出露的错觉。采矿师们在经过全面考察后,进行了长时期的讨论,其间不乏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泸西的矿脉仍属单薄散矿,只可用作为小的采掘,不足以作为大矿开发。
最后的结论一出,丁宝桢又再次晕倒了。
也许是长途跋涉疲乏已极,也许是实地查勘中感受风寒,最重要的还是希望的破灭,使得支撑他的精神和体力都全面地崩溃了……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