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无己轶事
文/张金元
成无己是宋金时期著名的中医药家、临床家和养生大家,是第一个全面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者。他以经注论,以论证经,开创了以注解的方法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先河。使后世医学界人士,能明白伤感之理,知道伤感之用,极大地推动了伤感学派的流传与发展。在祖国医学,伤寒学研究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来,成无己故里立碑揭牌,聊城市成无己研究会的成立,以及成无己纪念馆建成开馆,是当代医学界有识之士对他学术思想的最大推崇,标志着成无己学术思想研究的热潮已经到来。
茌平区洪官屯镇成庄村是成无己故里。2009年3月,聊城市中医院药学会在其家乡立碑揭牌,在调查中,和村上年纪大的老人交谈,他们都知道自己的先人是成无己,关于成无己的家族史、社会关系以及行医轶事,他们都能略知一二。该村560多口人,成姓家族300人左右,村有诊室一处,为成姓人所开,且以中医为主服务周边群众。据考证,成无己生于北宋1063年,在北宋经历了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和宋钦宗五个帝王时代,前后在北宋共生活行医了64年。
1127年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因为成无己在当地行医名气大,且以看骨伤为最,而古代战争时期以硬兵器为主,骨折伤,硬伤较多,金国人为了战争需要强行将成氏全家和皇亲国戚一道押送到上元,也叫会宁府,就是现在的赤峰市巴林左旗(原辽国首都)。那时金国已经把辽国消灭,成无己在金朝统治的辽国皇城内为兵营和当地百姓服务,晚年供奉于金朝皇族,期间全面注解了《伤寒杂病论》,注解的理论以及自己写的两本医学书稿,托人捎到南宋(长江以南地区,首都南京)校对刻刊,成无己是否知道出刊了还是刊出后影响那么深远,那是以后之事了。1156年11月成无己忧伤而死,享年93岁。
关于成无己在金国生活行医以及他后人的状况,我们了解得不多。他在北宋年轻时期的行医初衷,经考察和与成庄百姓座谈,与四个人物有关,一是大伯成士举,二是哥哥成有才,三是政治人物王安石,四是古代十大名医之一的钱乙。
1068年春四月,宋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继位,其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后全面废除了新法。1086年王安石病逝,其手下幕僚被旧党杀害,成有才不幸遇难,是年成无己23岁。
在大哥供职朝廷期间,每年回家探亲,都带些好吃的、好绸缎分发给兄弟姐妹。看到大哥穿着庄重大气的官服,带着威武的官帽,确实让成无己羡慕不已,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美好印象,决心长大后像大哥一样为国家和朝廷效力。他曾经多次随大哥到东京(即开封市)玩耍和开阔眼界,大哥将当时的恩师王安石和在太医院供职的老乡钱乙介绍给弟弟认识。在当时,王安石为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大文豪,社会名气大,地位高,钱乙供职太医院且任院长之职,此二人均是成无己年轻时的崇拜偶像。成无己23岁那年,也就是1086年,成无己进京和经营药材生意的伯父为年长他15岁的哥哥收尸。从此,他对从政的想法心灰意冷,发誓再也不为朝廷谋事。料理完大哥的后事,他拜见了在太医院供职的钱乙,向钱乙倾诉了自己的想法,要拜钱乙为师。
说到钱乙(1032—1113),他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今山东东平县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儿科专家,曾治愈皇亲国戚的孩子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任太医院长。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其一生著作颇多,有《钱氏小儿方》八卷,《婴儒论》百篇,《伤寒论发微》五卷,成无己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启蒙书,就是钱乙所著《伤寒论发微》,当年钱乙年长成无己31岁。
钱乙和成有才的老家以黄河为界,一南一北相距60公里,俩人都在朝廷供职,无形之中关系比较亲近,视为老乡知己。当成无己提出拜他为师时,钱乙断然拒绝,而是同意他可以来太医院跑堂打工。钱乙这样做法的原因一是若收他为徒,朝廷上下一定知道成无己是成有才的弟弟,怕旧党再加以伤害,而且也波及到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和声誉,落下个与“奸党”为伍的骂名;二是当听到成无己的真实想法后,念其与他哥哥的旧情,而又达到让成无己学医的目的,进太医院打工,既不张扬,也不影响到他,两全其美,随即答应了他进太医院当学徒工。
回到伯父住处,他详细地把自己的决定,告诉给伯父,伯父听后大为高兴,说道:“你慢慢学医,将来成手了,我又经营药材生意,到时候,我进药,你开药方,我们链条式的发展必能壮大自家产业,希望你用心学医,为我们老成家光宗耀祖。”
成无己初到太医院特别勤快,打扫卫生,提杯倒茶,整理内务,样样都做的非常仔细认真。太医们忙不过来时,他就帮忙包药,碾磨,时间长了,太医们都喜爱这个年轻小伙子,这为他后期向御医们请教,面授医道,学习药方打下了良好基础。特别是钱乙看病的时候,成无己跑前忙后,仔细看认真听,将钱乙开出的药方重新书写一遍,留存熟记,在正骨手法上,模仿自己就是病人,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成无己还利用业余时间细读和研究了钱乙的所著书籍,特别是《伤寒论发微》,对他启发很大,为他晚年注解《伤寒杂病论》积累了能量,从而奠定了他注解《伤寒杂病论》的权威。
成无己在太医院共学习了五年时间。后期他主要在药房前台工作,为太医们开出的药方抓药,碾药,熬药,他整理了御医们所有开出的药方,分门别类地研究,推理病情,然后和太医们诊断对照,看差距在哪些地方。长年的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精心的细读研判,成无己的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他今后的著书立说,第一个解释《伤寒杂病论》打下了理论功底。
五年学医返回老家,其伯父在成庄西,京杭大运河边,盖了一座占地十余亩的中医珍所,为四邻八乡和过往京杭大运河的船工看病。院落古香古色,庄重大气,有正门和二门,开业之时,场面相当隆重。其伯父介绍了成无己的学医经历,并向人们保证,看病开出的药材货真价实,成士举的药材生意在当地做的顺风顺水,在汴梁(今开封市)也是最大的一家中药铺,人们相信他们伯侄的能力和为人,所以诊所门前看病的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几年下来,成无己名声大噪。京城和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成无己按照所学知识和技术,尽心尽责行医看病,无论接骨,整骨,推拿,针灸全部精通熟练,所开药方百密而无一疏。十多个徒弟,全部服务于该诊所,每天接待病人达五十余人,但无论来多少看病的,成无己不分时间早晚,即使来到天黑,照样可以看病。由于技术精湛,服务周到,药到病除,四邻八乡的人们给了他一个雅号,有病就找“百病通”。
据传,聊城有一李姓大户,其母腰痛病多年,久治不愈,便慕名而来到成庄,成无己利用针灸推拿等手法,治疗两个疗程便病痛全除。高兴的老太太叮嘱儿子要重谢成大夫,不几日,李姓大户送来了一幅匾悬挂在了正大门上,上书“成颐堂”三个金色大字。而现在聊城或茌平开的中医诊所至今仍在沿用“成颐堂”堂号。
据传,成无己的医术名声传到东京汴梁后,一道长念成无己悬壶济世,服务苍生,决定亲自送一幅匾过来。当看到正门口上成颐堂与他送来的匾一模一样时,他仰头大笑,说到这是天意吗?随后他命令书童拿来笔墨,添写了一笔,将写好的匾牌挂在了二门之上,上书“诚颐堂”。意思是希望成无己诚实做人,诚信于民,要做个成功人士,必须忘我地学习工作,以医德为至高信仰才能济世救人。
相传,成无己原名叫成有高,父亲为四个儿子起名,“才高八斗”,父辈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有才华,将来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做个有用人才,成无己是自己改的名。在太医院学习期间,他接触了一些道家书籍,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心无杂念,无我有为之,行医而贵德,修身而延年,故改为无己。
说他晚年忧伤悲愤而死,是因北宋灭亡后,在金国行医看病,异国他乡的滋味不好受,家园舍了,亲朋好友远在天边,总希望有朝一日能随皇亲国戚返回家乡。1156年深秋,当听说宋钦宗在金朝五国城去世后,心中唯一的期盼彻底破灭,11月,魂魄也和钦宗一道回归了家乡。
说成无己是养生家,在宋金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物质匮乏,战争连年不断,生活水平和质量根本没有闲心养生,当时的民众能活过六十岁就算高寿了,但成无己能活到93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精通医术,能自我调节身心和生活,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珍爱生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二是他信奉道教,道教的中医养生术,相术及占卜他都有研究,他的名字由道教而生,行医,做人,处事按道教而行,本想得道成仙,当听说宋钦宗已经驾崩,他气已散,神已空,只能驾鹤西游而去。
那个年代成无己能活93岁而终,在我们当今现代人看来,本身就是一个仙道之人了。
作者简介:张金元,茌平区卫生健康局主任科员,党员,大专文化,七级伤残军人,二等功获得者。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165
本期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