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编致敬名篇.金榜第一届中国诗词节作品海选活动(文学艺术网、齐鲁风)获奖者及获奖名单权威发布
亲爱的诗友们:
你们好!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心灵与情感的抒发,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在名篇.金榜第一届诗词节作品海选中,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诗友们的众多精彩作品,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宛如繁星闪耀,照亮了我们的文学天空。
这是一场才华与激情的碰撞,是一次心灵与诗意的对话。在这里,我们要向每一位勇敢展示自己才华的参赛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无论是否获奖,你们都是诗词道路上的追光者,是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而今天站在这个领奖台上的获奖者们,你们用卓越的才情、精妙的笔触,书写出了令人赞叹的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诗词的无穷魅力。你们的作品,或婉约细腻,或豪放壮阔,或清新脱俗,或深沉凝重,无一不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刻,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获奖者们表示最诚挚的祝贺!愿你们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继续保持对诗词的热爱与执着,笔耕不辍,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希望这次活动能够激发更多人对诗词的兴趣,让诗词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
恭喜所有的获奖者,愿你们的诗意人生更加精彩!
现公布荣获名篇.金榜第一届中国诗词节作品海选活动(文学艺术网)获奖名单:
黄锦枫、代运通、周炳地、温竞清、海 泊、李淑林、刘金龙、谢丽军、高尚儒、杨洪龙、崔怀强、于井和、张健夫、张贵良
现公布名篇.金榜第一届“李太白杯”文赛.齐鲁风文学社获奖名单
崔怀强、李周省、杨宝林、 孙健友、 胡清普、陈雪云、孟宪娥、 王常娥、邱雅娟、 朱少林、 粟 灯、黄兴民、 沈沛忠、 白佃德、马振兴
张贵良 隋汉荣、周玉欣
热烈祝贺你们!
春时雅聚意无穷,共赏君篇趣未终。
笔底才情书壮志,卷中思绪绘惊虹。
佳章婉约诗心醉,妙语英豪赋韵雄。
且盼文坛花更灿,传承国粹建奇功。
再次祝贺你们!谢谢大家!
阳光总编于2024年8月30日
陈氏梅花
版权守护下的艺术绽放
作者/李淑林
在艺术的璀璨星空中,陈氏梅花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如今,它更是荣耀地获得了知识保护版权登记!
陈氏梅花,不是简单的画作,而是情感与技艺的完美融合。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着创作者的心血与灵魂,展现出梅花傲雪凌霜的坚韧与高洁。
版权登记,是对这份执着与热爱的尊重,是对创作者智慧结晶的捍卫。它确保了陈氏梅花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让这份艺术之美得以永恒流传。
拥有陈氏梅花的版权,就如同拥有了一把打开艺术宝藏的钥匙。它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责任,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发扬这一卓越的艺术成就。
让我们一同为陈氏梅花的版权登记欢呼,共同见证这一艺术传奇在版权的守护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陈氏梅花的惊艳荣耀
作者/李淑林
陈氏梅花,荣登版权的殿堂,
这惊喜的斩获,如惊雷炸响。
在时光的帷幕后,璀璨亮相,
芬芳了无数心灵的方向。
那娇艳的花朵似繁星,
于寂静处闪耀希望的光。
每一片花瓣都倾诉梦想,
每一簇花枝都舞动力量。
陈氏梅花,如同灵动的乐章,
在风雨里奏响坚韧的交响。
携着希望的火种,
点燃人们沉睡的渴望。
这非凡的成就,绝非命运的犒赏,
是日夜的雕琢,是灵魂的远航。
是不懈的追求与守望,
在岁月洪流中屹立昂扬。
陈氏梅花,你是传奇的翅膀,
用绚烂点亮了我们的眼眶。
愿这份惊喜化为永恒的飞翔,
在历史天空留下芬芳的回响。
陈氏梅花部分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阳光,真名李淑林,注册志愿者,仁里寿乡民星榜样—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为乐最美家庭,名篇.金榜头条总编导师,文学艺术网、文学名人堂等十大平台总编。
村史馆的记忆与展望
作者/李淑林
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有一个名叫哨楼村的地方。这里,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主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这片土地,唤醒了人们对乡村振兴的渴望。
哨楼村村史纪念馆,便是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由辜仲江老人的提议,经过唐利民秘书长的推荐,尹力省长的批准,最终由哨楼村人亲手打造而成。这座纪念馆,见证了哨楼村的沧桑变迁,也勾勒出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2024年2024年3月17日,名篇.文学艺术网公益的志愿者李淑林同熊远聪一起,带四川省仁寿县方家镇太平村的太平四组任语萱参观方家镇哨楼村村史馆。
踏入纪念馆的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我仿佛穿越进了一条时光隧道,被带回到了哨楼村的过去。眼前的一切,都带着岁月的痕迹,那是先辈们辛勤耕耘和坚韧不拔的见证。
在“序厅”里,古老的照片和泛黄的文献静静地陈列着。它们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瞬间的定格,每一行文字都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汗如雨的身影,听到了他们辛勤劳作时的欢声笑语。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垦着这片土地,种下希望的种子。
走进“哨楼春秋”,我感受到了村庄四季的更替和岁月的流转。春天的嫩绿,夏天的繁花,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都在这里一一展现。这里有春日的播种,有夏日的耕耘,有秋日的收获,也有冬日的蛰伏。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一个季节都见证了哨楼村的成长与变迁。
这些照片和文献,让我对先辈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不禁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走进红色哨楼部分,烽火岁月的见证,当“红色哨楼”映入眼帘。它宛如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静静地伫立着,让人回忆起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红色哨楼,曾是先辈们的战斗岗位。它见证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也见证了先辈们的英勇与牺牲。站在哨楼前,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战火纷飞,听到了枪炮声和喊杀声。那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啊!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这片土地,为了自由和正义,他们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墙上挂着一幅幅老照片,记录了当年的战斗场景和英雄们的面容。照片中的他们,年轻而坚定,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或许不曾想过自己会成为英雄,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橱窗里,摆放着一些革命文物。有锈迹斑斑的枪支,有残破的旗帜,还有已经泛黄的文件。这些文物见证了那段历史,它们是先辈们英勇奋斗的象征。我轻轻地触摸着它们,感受着那曾经的温度和力量。仿佛间,我与先辈们的精神相通,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我们告诉孩子,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已经远去,但先辈们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走进“忠孝哨楼”部分,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忠孝文化,让我们沉醉其中。
忠孝哨楼,是乡土的象征。它耸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村庄的变迁。那斑驳的墙壁,仿佛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那古老的砖石,承载着村民们的辛勤汗水和对家园的热爱。站在哨楼顶层,俯瞰着四周的田野和山峦,心中涌起一种宁静和亲切的感觉。这片土地,孕育着生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忠孝哨楼,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泥土的芬芳、稻谷的香气、家畜的叫声,交织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无比真实和温暖。村民们朴实的笑容,如同阳光般温暖人心;他们勤劳的身影,在田地里耕耘着希望。这片土地,教会了人们勤劳和坚韧,让他们懂得了珍惜和感恩。
而忠孝文化,是哨楼的灵魂所在。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支柱。在哨楼的墙壁上,刻着一幅幅忠孝故事的浮雕,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先辈们的高尚品德和行为。这些故事,如同潺潺流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唤起了内心深处的忠孝情感。
在这里,我听到了一个关于忠孝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为了照顾生病的父母,放弃了外出闯荡的机会,坚守在乡村。他日夜侍奉双亲,毫无怨言。他的孝心,感动了整个村庄。这个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忠孝的力量和价值。
我们告诉孩子,忠孝哨楼,它提醒着人们要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走进乡村哨楼部分,仿佛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陈旧的木梯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摆放着一些乡村生活的老物件,古老的农具、生锈的油灯、自行车、算盘……它们记录着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这些老物件虽然已经过时,但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回忆和情感。看着它们,我仿佛看到了老一辈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对乡土的热爱和眷恋。
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了一位老人,他是哨楼的守护者。他向我讲述了哨楼的历史和传说,让我对这座哨楼有了更深的了解。老人的眼中充满了对乡土的深情,他说:“这座哨楼是我们村庄的象征,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记得自己的根。”我们告诉孩子,一定要记住我们的根在那里。
来到“展望哨楼”部分,我们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世界。这里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我们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村庄中,新房林立,道路宽敞整洁,村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美好。这些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力量。
在“展望哨楼”里,我看到了一张张规划图和效果图。未来的哨楼村,将建设成为一个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美丽乡村。这里将有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农事活动,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这里将有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这里将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乡村的传统文化。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哨楼村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哨楼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这里将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投资兴业、旅游观光。
“展望哨楼”让我相信,未来的乡村将充满活力与机遇。我愿意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为实现乡村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让希望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个角落。
村史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它记录了乡村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人们为实现乡村振兴所付出的努力。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村如何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站在村史馆前,我们感慨万千。这座小小的建筑,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与情感。它让我们记住了乡愁,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力量。愿这座村史馆,如同火炬一般,照亮乡村的未来之路,让更多的乡村实现华丽转身,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也让孩子的梦想在这里起飞!
作者简介
阳光,真名李淑林,注册志愿者,仁里寿乡民星榜样—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为乐最美家庭,名篇.金榜头条总编导师,文学艺术网、文学名人堂等十大平台总编,《作家报》社文学影视艺术院特邀撰稿人。
轮椅不倒,志愿永行
作者/阳光
我叫李淑林,是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方家中学的一名老师。35年前,我因不慎摔倒导致腰1粉碎性骨折。当时,由于不懂“人摔后不能背,只能用担架平抬”这个急救常识,同学们七手八脚地把我背到县医院,导致我全身三分之二失去了知觉,常年大小便失禁,大小褥疮化脓感染……因此,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真的不知流过多少多少眼泪,也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甚至想到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轮椅上的我,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发现,发现帮助别人可以快乐自己,于是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一名“轮椅志愿者”。在2017年7月的一次助学扶困的活动中,我接触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家宝《道德经》,从此,我的心灯被彻底点亮了,慢慢在做公益的同时,我发现我瘫痪几十年的下肢开始有了知觉,我身上原本医生让我动手术才能拿掉的很多脂肪瘤几乎都消失了,这正好说明一个真理,那就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爱!于是,我发誓要做全人类的义工,要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照亮自己,照亮所有受助的家庭和孩子。
我一边学习,一边践行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条公益路一路走来,真的有很多很多辛酸和眼泪,但更多的是品尝到了融入我们每个人血液里面那份无私的博爱,这爱在城市,在乡村,在机关,在学校,在敬老院,在无数的受助家庭里传递着,流淌着,散发着光和热。我没有脚,却想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用轮椅画出了最美的奇迹。“乐心助人真善美,无我利他行天下”,这就是我——一个“轮椅志愿者”的座右铭!
我每次外出做公益,都要穿上尿不湿,冬天,尿泡胀屁股和下腹部,十分冰凉,夏天,尿不光泡胀屁股,尿气、热气混在一起,用尿湿的地方会长出很多奇痒难忍的红疙瘩,十分难受;外出做公益,也不敢吃水果,怕拉肚子,也不敢喝水,怕尿多,尿不湿装不下打湿裤子,尽管小心翼翼,裤子还是常常打湿。尽管困难,我还是义无反顾地行走在爱的路上。因为,这就是老天恩赐给我这个残疾人重生之后的使命,我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苦难是上天另一种形式的爱,苦难真的是化了妆的天使!在这里,我要感谢每次公益活动背我的那些亲人们,谢谢您们成就了我的公益路!
在这条传播爱的路上,我也收获很多很多快乐。肖×宇是我帮助的一个孩子,每天早上,我的一句名人名言是给肖欣宇的营养早餐,而肖欣宇的“阿姨,您好吗”的问候也会温暖我一整天,与其说是我在帮助她,不如说是互助,是互爱,这样的爱温暖了我们彼此的灵魂,缤纷我们的世界,这样的遇见,令我们心花朵朵开!
更让我不能忘怀的是我们每次到学校去看望那些受助的孩子,我都管他们叫天使,因为他们给了我付出爱的机会!当他们一个一个庄重地给我们行少先队礼时,我会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说:“老师说,您是带给我们希望的人,所以要敬礼。”多么纯真朴实的话语,又让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其实,我好想告诉小天使们,我们都是阳光,我们都可给别人带来温暖、希望、信心和力量!
在我们乡村,有百分之九十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回家。我这学期担任我们学校的心里辅导员,于是,我利用节假日时间,把他们组织起来乡村游,让他们对着大山喊:“爸爸!妈妈!我想您!我想您!我爱你!我爱你!”孩子喊后感觉很畅快,之后,我再用手机让孩子们和父母视频,孩子们因爱不孤单。
对因种种原因需要特别关心的孩子,就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们到仁寿珠嘉看刘×宇的时候,一场车祸让他成为了孤儿,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幺爸一起生活,他因失去父母而是萎靡不振,我就讲了自己的故事给他听,希望他振作起来。
我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因患皮肤癌在我6岁左右就离开了我,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家徒四壁,债台高筑。仅三年后,母亲得肺结核没钱医治,也撒手而去,那天是腊月27日。眼看就是过年,家里却一无所有,只好找生产队的叔叔阿姨挖了个坑,用柏树丫垫在坑的四周,我和弟弟找到卖馆木的师傅,凃了一个棺材才葬了母亲。
后来,由70多岁的奶奶养我们。为了能养我们,奶奶到处开荒种庄稼。我记得小时候,奶奶爬上我们当地很高的马鞍山,种红苕,把干粪一点一点背着,双手攀着山上的树藤,慢慢的爬上去,收获的时候又把红苕用蛇皮口袋装好,用绳子绑好,放到山脚下。她和弟弟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好容易才把红苕搬回家。到赶集那天,奶奶拿到市场上卖,2分钱一斤,为了给我们两姊妹卖双棉鞋,要卖掉很多很多背红苕……
我也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要学习圆,要用圆规。那时的圆规2角一个,我找奶奶要了好多次,都急哭了,奶奶也不给买。后来才知道,不是奶奶舍不得钱,是奶奶根本没有2角钱,她只好找姨要,又哭又求,姨才把两角钱丟在了又臭又脏的天井里,我纵身一跃,跳下去,捡起这买圆规的两角钱,立马飞奔到文具店。现在我还收藏着这个带给我欢乐的圆规,当时就立志:一定要考出去,改善这个贫穷的家!
自身的经历,让我深感一个贫苦孩子的求学之难,更坚定了自己助学助困的信念:以后读书有成,一定要帮助很多像我一样上不起学的孩子!
讲完我的故事,我又对刘×宇说:“孩子!你跟我比,好多了,你还有幺爸管你!”在我的鼓励下,刘×宇有很大的变化,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还有我身边这个孩子——熊×兴,因意外成了孤儿。他父亲意外打死他母亲入狱,才一个月零三天他就跟生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我把他视为己出,从各方面关照他。为了完成熊×兴一家能看他爸爸一眼的愿望,我想尽办法,在“我是中国人”爱心团体的帮助下去到了林兴爸爸所在的监狱,当老人看了儿子出来,对我说:“我看到了我儿子,我死而无憾,我就只担心我孙子的成长了……”所以,今天我带着孩子来这里开启他的圆梦之旅!希望……
在我们的社会中,因为种种原因,还有一部分人因病因残因遭遇在挣扎,在受苦,需要救助,通过我的切身经历,我想说的是: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只要有一颗向善的心,都能做到!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救人重在救心,慈悲如果没有智慧做后盾的话,慈悲只会成为滥慈悲,并且会助长对方的欲贪,阻碍对方生命的成长,同时我也会被对方拖下水。当我在《道德经》这本传世经典中点亮了心灯,找到了生命的方向,证得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后,无论我走到那里,就把它带到到那里。
每一次去做公益活动,每当我们捐赠物资过后,我都会把心灵的明灯——《道德经》亲手交给孩子,并告诉孩子:这本书德国每一个大家族都有一本,身为中国人,我们应不应该好好学习,等将来长大后到全世界去弘扬《道德经》,弘扬中华文化?孩子们都会说:我愿意!于是,我就知道,只要有老祖宗的高等智慧保驾护航,孩子的爱心、感恩心、责任心一定会常葆,孩子的心灯一定会常亮,孩子一定会在苦难中,在爱的传递中,创造生命的奇迹与辉煌辉煌!
记得,2017年8月13日到仁寿四公乡黄×涛家,我把心灵的明灯《道德经》的书赠送给他,并耐心讲解《道德经》,要孩子每天读一篇,黄锦涛说有些字不认识,我问他会查字典不?小学二年级已经学了查字典了。他说会,我就说,读的时候遇到不会念的字就查字典,孩子欣然答应了。当即,我就知道爱心已把他柔弱的心灯点亮!
棉鞋就是冬天的“温暖符”,组织发放2千多双棉鞋的时候,车在坑坑洼洼的小道上行走,我的肩在车上撞来痛了几十天,也没有放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关爱老兵,关爱孤寡老人,关心贫困孩子,帮助残疾人士达三千多人次,发动各界捐赠发放衣服5千多件,募集善款80多万,联系学校捐赠《道德经》近1万本,制作并赠送环保酵素2千多斤。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今天,我跟天哥和林兴,代表福建省高心灵传统文化公益慈善基金会也把这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带到了现场,准备赠送给大家。希望我们一起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传承下去,用这智慧去点亮更多人的心灯,点亮全世界每个人的心灯!
总有一种爱,穿过岁月的风烟而来,温暖你生命的途径;总有一类人,携着命运的恩慈,守护着受伤的心灵。与爱同行的每一程风景,都落满感动和感念!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之梦,共建民族复兴,我们一起来!
2019年2月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