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数曲似天籁
——阅读谢春艳三首诗歌随笔
高迎春
初识谢春艳,是在宁津文联。那一日,我比她早到,落座在离门不远的沙发上。与郝秀清老师学画工笔画,让我来宁津文联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攀谈的话题,当然与工笔画技巧相关。此刻,有人轻声敲门。我弹起身开门,站在门边的人,就是谢春艳。我身高一米七零,她的身高一米七五以上,令我仰视。从此,我认识了写诗歌的高人谢春艳。熟知谢春艳,是在宁津县图书馆组织的每月一次读书会上。谢春艳温文尔雅的谈吐,谢春艳痴迷读书的韧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更了解谢春艳,是我阅读了她在《词刊》、《上海歌词》、《歌词作家》、《宁津文艺》等刊物上的诗歌之后。她清新的诗歌,善良美好;她细腻的情怀,丰富多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天籁,走进她的诗歌境界。
《珠串儿》
从邯郸回来的火车上/遇见一位僧人/僧袍上的轻褶与脸上的深纹/似乎叠着他不愿展开的红尘/他赠我珠串儿/说与我有缘/六道神木护我平安/说我不只今生修佛/前世亦是/只因我先问的那一句/师傅/佛是不是讲六和/我握着珠串儿/看了看窗外/可惜/行驶的黑夜/无法穿越轮回/我回到家/把珠串儿放在枕边/想知道前世的我怎样修佛/梦里却弥漫着今生红尘的烟火/每一次捻动珠串儿/都会发出轻响/那是我心上无法言说的私语/或欢喜/或悲伤/渐渐地/珠串儿由白变黄/成了拾不起的记忆的颜色/在离心最近的腕上/朋友说/珠串儿的颜色会越盘越深/我在想/为什么/会不会是心上的尘埃/透过指尖撒进珠串儿里/深埋/珠串儿上的莲花开得模糊了/她的根却深植在我心海/学着不去理会人生潮涨潮落/只想认真的善良/十二颗珠子/在我手里是一个年/我在年里为每一位至亲好友祈求平安/唯独/没为自己/今生/我只是被岁月捻动的珠串儿/游走在时光的掌心。
谢春艳的这首《珠串儿》,如淙淙小溪,潺潺缓缓,叮叮咚咚,透着禅道,透着诗道,掬一捧清泉在手,喝下去清清凉凉,浸润肺腑。行驶的列车上,禅坐的一位高僧,引起了谢春艳的注意。端坐的姿态,从容淡定,有仪可敬;慈祥的面容,不卑不亢,有威可畏。身上的僧袍,朴素大方。折叠的衣纹,彰显出沉静与坚毅;脸上的皱纹,浅浅深深,显示出智慧与超脱。是潜心修行,是平和虔诚,让安祥辐射出不可遏阻的精神力量。一句冒昧的询问,打破了短暂的宁静。僧人不做解释,明知故问,可见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已经了然在心。僧人拿出刻印着莲花图案的珠串儿,赠给了谢春艳。看似普通的物件,却承载了佛缘。平心静气,捻动珠串,就能去除凡人固有的浮躁,世间的俗念。从此,莲花珠串,就成了谢春艳不离不弃的神木。夜晚,放置枕边,木香弥漫。从此,莲花珠串,就成了谢春艳排除杂念的神物。白天,轻捻珠串,超脱安详。生存在红尘之中,难免奔波烦恼,这山望着那山高,欲壑难填。生存在红尘之中,难免俗念积累,这物得了那物好,永无穷尽。捻动珠串,气沉丹田,谢春艳于是开悟,一个人,要保持安稳平和之心,不为名利所累。专心致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达到至真至切至性之境界。心存善念,必有良知;祈求平安,必得安详。严羽在《随园诗话》中言说:“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邯郸之旅,让谢春艳偶遇僧人,贵得珠串;邯郸之旅,让谢春艳与佛结缘。于是,禅道与诗道,在一首《珠串儿》中完美结合。十二颗珠子,就是十二个月。四季轮回,就是三百六十五里路程。入定是一种智慧,守住自己,淡定从容,改变了自己,也会改变世界。十二颗珠子,就是十二颗星星。斗转星移,可将时光攥在手心。拥有了美好执念,留下的是有口皆碑。成就了自己,也会成就别人。诗歌,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作文作诗,必置身高处,登高望远,一目了然,自无随波逐流之弊。阅读谢春艳的《珠串儿》,令人心明澄澈。当辛勤的汗珠,洗去珠串上的尘埃,才会让每一颗珠子,晶莹透亮,焕发异彩。阅读,是一种修炼;写诗,更是一种修炼。在时光年轮中锻造自己,注定会修炼出一个不一般的自我。
《天外真的还有天》
秋的天/喜欢蓝成一部无字的经书/我隔着玻璃门/抬头/假装是一个真僧人/读那些偶尔飘过的云/却无法破解天意/风负责/接来它们/搬挪它们/送走它们/也替我翻译它们/那是天的语言/我听不懂/惭愧/低头/看见/飞了/乱了/迷了的心/收了/静了/变了/和云一样亮白而悠闲/和云一样知道/天外真的还有天。
谢春艳这首《天外真的还有天》,读来明白晓畅。看似简单,深思的确很不简单。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嫩凉的秋风抚摸金秋,苍天就变蓝了,苍穹就变高了。变蓝变高的天,就显得雍容而大度。谢春艳把蓝色的天空,看做是一部无字的经书。看着湛蓝透明的天空,谢春艳一定想到了什么。就在几年前,天空还是那么雾霾浑浊。人们对付乌烟瘴气,只能用厚厚的口罩,将自己的鼻子捂得严严实实。可是,可是,化工烟尘,无孔不入,隔着厚厚的口罩,一样能闻到令人作呕的怪味。经过壮士断腕般的治理,鲁北平原上的天,终于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却原来清新的空气,也是香甜的,迷人的,醉人的。透过玻璃门,谢春艳仰望晴空,心中应该是惬意的。她说假装僧人,她说读飘过的云,她说难破天意。其实,这些都是障眼法。她一定是气定神闲,读懂了多姿多彩的云彩;她一定是深思熟虑,读懂了变幻无常的天象。云彩名称,可以排列成阵:有卷云,有层云,有流云;有彩云,有祥云,有朝云;有高积云,有积雨云,有蘑菇云,有火烧云……还有一种云,叫做卿云。据史记记载:“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卿云,就是一种彩云,古人视为祥瑞之兆,所谓云蒸霞蔚,形容的就是这种云。在宁津县的东方,有一个县叫庆云。庆云之名,或许就是由卿云演化而来。其实,云彩变化再多,也须风来调遣。风无影,风无踪,风无形,风无状,但是风却无处不在。它在下,推波助澜,穿山越岭;它在上,聚云弄宵,播雨撒雹。所以,谢春艳说让风来调遣云彩,让风来翻译天象。接下来,谢春艳用惭愧,低头,看见,来转折,知晓的过程,就在六字之中。于是,飞了,乱了,迷了的心,收了,静了,变了。变得和云一样亮白而悠闲,和云一样知道,天外真的还有天。谢春艳这一首诗,主题并不新颖,而是妙在构思。在揭示主题的过程中,发挥想象,一波三折,充分留白,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想象是一种审美认识,文思泉涌,左右逢源,孕育出活生生的意向,使得个人情感得以升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其然者,会因此而发奋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让生命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今夜,我不愿抬头》
今夜/我不愿抬头/怕银河会流进沉默的眼睛/化成满眼的泪水/再盛下你的影子/会溢/今夜/我不愿抬头/怕鹊儿会飞进死去的心里/叼出你的名字/会疼/又是一个七夕啦/不知两颗星星在说些什么/反正不会像我/被孤独抱着不敢哭/深知/曾经最近的那双手/已远到荒芜。
谢春艳的这首《今夜,我不愿抬头》,写的富有情感,最具诗歌味道。标题,给了读者一个大大的悬念,让读者产生急于知道“为什么”的念头,吸引读者读完全诗。等揭开谜底,波澜顿生。这个悬念,通篇就是一个,这个悬念在标题提出,贯穿始终。这样的悬念,叫做显底式悬念。谢春艳的这首诗,采用的就是这种悬念。这种悬念,也叫做整体式悬念。借助两节诗语,让读者知晓,原来作者正为爱情的远去而黯然神伤。不愿抬头,怕银河会流进沉默的眼睛。因为,河水化作泪水能映出一个人的影子;不愿抬头,怕鹊儿会飞进死去的心里。因为,鹊儿会叼出积存的幽怨,叼出那个人的名字。一个人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种下一颗爱的种子,期盼它会长出一轮暖暖的太阳。当爱的种子,没有发芽;当爱的嫩芽,逐渐枯萎。诗人的眼里,注定会盛满苦涩的泪水;诗人的心里,注定会生出横流的幽怨。世上的男人,总是心愿爱上的女人,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以翰墨为香……可是,这样的女人,天下难寻。因为,这样的女人,已经贵为神人。俗话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多了一份这样的理解,素常的日子,也就多了一份云淡风轻的美好。知否,知否,有爱在心间,你任性的脚步,即便再轻,她也会听见。知否,知否,有爱在心间,你即便离家千里,音讯全无,她也会揽你入梦。无需相见,无需相拥,一个平安的电话,足以让她的思绪,风起云涌;足以让她的思念,山高水长。女人如花,盛开着千瓣纯洁;女人如花,展示着明媚春光。怀揣芬芳四溢的奢望,将心爱的人浏览成册页,无数次打开,期盼风生水起的日子,重新开始;无数次合上,期盼尚未褪色的景致,重新铺展。不愿银河流进眼睛,不愿鹊儿飞进心里,那是因为,爱意成灰,再不愿点亮柔情似水的灯盏,再不愿张望朝思暮想的远方。今夜,是那一夜?却原来是七夕的夜晚,又一个情人节到了。不想知道,两颗眨着眼睛的星星,是否说悄悄话,柔情似水。这是因为,曾经握过的手,失去了暖暖的温度。这是因为,曾经握过的手,已经远到荒芜。到此为止,凭借银河与鹊儿两组意向,谢春艳交待完了悬念的谜底。却让读者,心生唏嘘,潮涨潮落,意绪难平。古人云:“为文者,无气则萎,无韵则枯,无情则涩,无趣则死。”寥寥数语,真可谓经验之谈。谢春艳的这首诗,才气充盈,情韵悠悠,趣味横生。就是因为她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而成。一首好诗,须镇之以理,主之以意,行之以才,达之以笔,辅之以趣,范之以度,使之流畅于神骨之间,潜贯于筋节之内,随诗之抑扬断续,曲折纵横,奔放充满于其中,而首尾不忘蓬勃如一。我想,谢春艳的这首诗歌,已经达到了这种上佳的境界。
诗歌数曲似天籁,谢春艳还有许多上佳作品,留待日后品读。作为八零后诗人,谢春艳已经人到中年。除了写诗,她还写了大量歌词。现在已是中国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德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德州诗词协会会员。在宁津县,她在众多诗歌作者中脱颖而出。除了她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还与她多年的勤奋努力分不开。在又一个新春来临之际,我真诚祝愿谢春艳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越写越好,越走越远。

作者简介:高迎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政协文史专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第一批“文化之星”,宁津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津县收藏协会副主席,宁津县郭澄清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宁津县蟋蟀协会副会长 宁津县青年文学联合会特约顾问,《宁津古树风情》执行 主编,《宁津文艺》编委,《宁津文苑》编委,中财论坛文化创新版主。文学作品连续三届被评为“鬲津文艺奖”,至今已出版七部散文集, 一部文学评论集,一部书信集。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164
本期编辑:冯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