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23)——上阳宫梧叶题诗
——洛阳白江永撰文
《唐六典》载:“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苑之东垂也。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东临右掖门之南。”《资治通鉴・唐纪》载:“高宗调露元年,司农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迁都洛阳时修建的一处大型建筑群。
《上阳宫赋》:“惟洛食受于河图,开上阳别馆。取大壮之规模,尔其则以三象;凝海上之仙家,似河边之织室。”《东都赋》:“上阳别宫,丹粉多状,鸯瓦鳞翠,虹梁叠状。横延百堵,高量十丈。”《上阳宫》诗:“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洛川晴望赋》:“山水隐映,花气氲冥。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庭。”诗赋所描写的上阳宫除地形地势占据优势外,这里的建筑高大宏丽,以繁华著称,宫殿、门阙、台阁、亭观极尽豪奢,达数十处之多。 《旧唐书・宦官传》说:“开元、天宝时期,长安、洛阳两地的宫人过四万。”《清异录》载:“开元中,后宫繁多,侍御寝者难于取舍,为彩局儿而定之。”
白居易《白发上阳人》:“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亦写有《上阳白发人》:“・・・十中有一得更衣,永配深宫作宫婢。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何如决雍顺众流,女遣从夫男作吏。”
唐天宝年间,正值“安史之乱”之际。有很多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等在东都洛阳避祸。深秋的一天,年轻的大诗人顾况跟几个朋友在阳御苑东边欣赏洛河美景,突然看到一片很大的红色梧桐叶,随着穿苑而流的河水漂浮着,隐约可见一些字迹,顾况眼疾手快赶忙把梧桐叶抢到手里,仔细观看,树叶上竟然写着几行娟秀的字迹:“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安史之乱,洛阳沦为陪都,皇帝不再东幸。大量的良家女子被“囚禁”于后宫,内心的苦楚非常人所能理解,就有了这些“题写的哀怨诗句”随水漂流。
顾况看后既惊异又赞赏,且难以忘怀,第二天清晨也找来一片大梧桐叶,题写了一首诗,投入上阳宫的上水池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诗是寄出去了,顾况却茶饭不思,连续三天在下池口等回信。第四天,一叶诗文悄然漂出:“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愁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风取次行。” 这以后,顾况常常往返于上、下池,却再无“梧叶诗”。
不久叛军攻打洛阳,顾况趁乱找到了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
原本是“梧叶题诗”,因洛阳深秋的梧桐树叶是透亮的红,又有爱情故事,于是,红叶就被赋予了“情思”之意,“红叶”就成为天意撮合的姻缘良媒,逐渐成为男女之间传情的信物。便有了“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雁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鸯谱。”的誓词。故此后来典籍诗律就有了“红叶题诗”、“红叶传书”、“红叶之盟”、“红叶传情”之说。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