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屋》学写散文
文/云蒙山人
《老屋》是张智谋刊发于微信公众号"作家驿站"文学平台8月17日的一篇精短散文,既显示出他一贯的行文风格,也给广大散文写作入门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一、题目朴实无华
仅仅"老屋"二字,省略修饰词,凸显中心语,虽未标新立异,却已删繁就简,以明快、直接的方式切入主题,确有"未成曲调光有情"之功效。这和当下一些玩技巧、弄噱头,挖空心思的“标题党”相比,显然不是同一风格,不在同一级别,它也仿佛隐隐宣示:好文章,是凭实力说话的。
二、开篇单刀直入
文章首段采用拟人手法,将老屋比喻成一位不堪生命重负的老人。“部分坍塌的墙体,在底部臃肿。只有四周的柱子,还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和残垣断壁一起,支撑着为数不多的瓦砾。”这样写的好处是迅速奠定全文基调,让该者在"哀而不伤,悲而不凉"的状态中走进《老屋》,欣赏老屋。
三、铺垫层层递进
承袭着首段的基调,《老屋》第二段继续铺垫,用对比的方式刻画老屋之老。“老屋,未经文字咀嚼,所以历史不清,但四周新建的房屋,远远躲着它,使它的孤独有了边境线。”"边境线"一语双关,是老屋与新房的分界线,也是颓败与生机的区分线,更是一座老屋固守"疆土"的"边境线",让文章充满诗意的含蓄与哲理的深沉。
四、过渡凝练自然
第三自然段只有12个字,是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思想震撼力的凝练自然的过渡段。“在远处看,老屋,是一尊弥勒佛。”"是一尊弥勒佛"不仅是一个踏雪无痕的暗喻,更是一个妙不可言的象征。"弥勒佛"这个意象,摹形出神,把生活在老屋中的上代人的乐观豁达传递得淋漓尽致,不禁让人想起一句流行语"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五、刻画极形尽相
四、五、六、七4个自然段,是对老屋极形尽相的特写式分镜头呈现,展示出作者非凡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浑然天成、妙不可言,我们的眼耳喉鼻舌等多种感常不知不觉被作者成功调动,全面而详实地体验老屋的细节。作者把窗户比作老屋这尊佛"混沌的眼睛",把柴门比作“弥勒佛的肚脐眼",把风中"吱吱呀呀"的两扇门比作“喃喃自语,喋喋不休"的话痨,而夜晚,流星"划破长空,垂直入住"则惊动了屋里的"老鼠、蝙蝠和蛐蛐,使这些常住户们惶恐不安,东冲西撞。”深夜中,老屋的破败、孤寂被流星唤醒,为夜虫反衬,由星月照耀,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常住户"一词的化用,出神入化,妙手天成。
六、思考独僻蹊径
在给予老屋形神兼备的刻画之后,作者没有止步于此,而以独僻蹊经的思考发掘老屋的意义与价值。首先,老屋与老人如出一辙,患有"选择性耳聋",愿意听见的能听见,不想听见的听不见,它会对筛选出的有用的外延部分"冠以逻辑性极强的思维",完美地自圆其说。其次,老屋与老天异曲同工,它们是"泪点很低的云",即使无意的言行也会泪如雨下,"使油纸伞噼里啪啦作响,伞沿是泪的入海口。”不知为什么,读到此处,我不由得想起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垂垂老矣的父亲母亲,甚至想到还算遥不可及的自己的暮年,也终于体察到"老屋"在作者心目中的份量。
七、收束快刀乱麻
第八自然段在全文中有独特的作用。仔细品读,不难发现作者所描绘的正是自家的老屋。老屋的女主人“它曾变卖嫁妆,耗尽毕生之所能,护佑六儿三女。”老屋的儿女们以此作为渡口,步入各自的人生旅途。“长大后,或像猛兽,破门而出,扬长而去;或如小鸟,跃窗而飞,遨游旷野。”可见诞生并初长于此的男男女女们没有辜负老屋。再往下读,第九自然段显然是总结性收束。“老屋破败,如虎落平阳。絮叨是它的怨,泪水是它的痛,绝食是它的怒。”读到这里,已然分不清作者所写的究竟是老屋还是老人了。
八、升华水到渠成
经过单刀直入的开篇、层层递进的铺垫、凝炼自然的过渡、极形尽相的刻画、独僻蹊径的思考、快刀乱麻的收束,作者终于将水到集成的升华呈现在我们面前。“花自飘零水自流。老屋,飘流在岁月的洪荒里。只有墙头上,长出长短不一、无名无姓的小草,像钟表上的指针,记录着它的生日。”作者把最后一个细节"墙头上的小草"又一次诗化,这些"无名无姓的小草像钟表上的指针,记录着它的生日。”我个人更愿把这里的"它"解读为老屋。墙头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老屋及它的房客“年年物非旧,岁岁人不同”。留不住时光的脚步,无疑是我们每个人同身受的痛。而散文老屋》,也恰在这意犹未尽的戛然而止中收获了读者的共鸣。
智谋的文章一贯精致、含蓄、深刻,具有极强的个人辨识度。散文《老屋》的标本意义更多的在于它向初涉散文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可资借鉴的样本或者说范本。愿我冒昧的解读能得到作者的认可与读者的喜欢。
2024.08.23
于洛州云蒙山下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陕西商洛,自称云蒙山人。普通从业者,文学爱好者。有作品散见于纸媒和网刊。联系电话:13991446206(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