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22)——跑马关山门(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佛家寺院的大门叫“山门”、“三门”。《释氏要览》:三门之制,中空门、左无相门、右无愿门,也称:三解脱门。
空门:谓我所见皆空,一切诸行不真实、不常、恒空。进入空门,内心既得清净,便没了烦恼和喜爱。无相门:又作无想。《金刚经》:“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我相是产生烦恼的根本。无愿门:又作无作或无欲。谓观无相故,于未来死生相续,无所爱染愿求。不恶业,能脱离受苦之报;做善事,不受轮回而自得解脱。
《佛地经论》:智慧门:知进守退为智,知空无我为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贪著。慈悲门:拔苦为悲,与乐为慈;依悲故拔一切众生之苦,依慈故远离无安众生心。方便门:正直为方,外己为便;依正直故生怜悯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智慧门自利,慈悲门利他,方便门则双行。然三门虽分,实则不二,智即悲,悲即智,是为智悲双行以摄化众生而成方便门。《大智度论》:“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
东汉永平十年(67年)腊月,佛教首传洛阳。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的雍门外,依佛教式样建造了招提寺。有中国佛教“释源”、“祖庭”之称。西晋永康年间洛阳有佛寺四十二所,招提寺更名为白马寺。
佛教徒自东汉,可免租税、徭役。北魏政权为了统一北方,太延四年(438年)太武帝拓跋焘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以巩固其在中原的地位。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拓跋焘亲率大军讨伐农民起义。驻扎长安时,在寺庙中搜出大量兵器,以及州郡牧守、富人所藏匿的巨量财物,拓跋焘盛怒之下诛杀全寺僧人。在宰相崔浩的劝谏下,改信天师道,排斥佛教,整个长安城的佛像被毁、经卷被焚、僧人被处死。随后,拓跋焘颁布诏令,将这场灭佛行动推向北魏全境。 太和18年(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将皇帝塑造为佛的化身,大量建寺院、开凿石窟,来愚弄百姓,缓解民族矛盾,强化统治。《洛阳伽蓝记》载:当时,洛阳人口六十余万,寺庙一千三百余所,僧尼有十余万人。三者有一是寺院。王公贵族、善男信女,无不向寺院慷慨捐赠。京师洛阳,招提栉比,宝塔骈罗,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登塔观望,云雨皆在脚下,绣柱金铺,骇人心目!
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加强统治扩充了军力,再次取消民族限制,境内凡男悉可为兵。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五日,下诏“禁佛道二教,尽毁经书、佛像,令沙门、道士还俗为民。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后,继续推行灭佛禁道政策,毁寺观六万余座,强迫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五分之一的五百余万僧、尼、道还俗,服役、纳税。
李唐王朝信道崇佛。特别是武周时,武侧天笃信佛法,指派薛怀义任白马寺主持,凿刻石窟、广修佛阁,灵塔入云。白马寺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寺院,佛殿不计其数,僧人多达三千多人,重建山门直抵洛河北岸,“其宏大壮观,言语所不能表”。因寮房距山门太远,故需要“跑马关山门”。
唐武宗期间,白马寺又遭“会昌法难”的厄运。五代十国时期,白马寺遭到周世宗灭佛运动的毁灭。至宋太宗敕修白马寺,再现金碧光辉景象。靖康之耻,金人南下,对洛阳焚烧劫掠,白马寺再遭劫难;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主持重修白马寺,奠定了今日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使白马寺“金粉零星,土木凋零”;民国十三年,军阀火烧白马寺;民国十六年,冯玉祥率部拆毁白马寺佛像,使白马寺零落不堪;・・・。白马寺香火随国运昌而盛,随国运衰而遭劫难。
始建于东汉的白马寺“山门”矗立在邙山脚下,面对流淌了亿万年的洛水,静静地诉说着白马寺二千年“物极必反”“天道轮回”的往事今生。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