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崔学法
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镇东北,紧靠古老的沂河岸边,有一个村庄叫石坝村,大堰蜿蜒崎岖,宛如一条巨龙于三座大坝相呼应,形成一道最美的风景线。石坝村下游南面十多里地方,康熙四十年后老百姓自发的建立的古庙,庙中供奉着不知名的治理河道、恩泽百姓的“张老爷”。据说是邳州知州。
寺院为“四合院”,分西大殿、北大殿、门殿各三间。另有南伙房、僧舍各三间。西大殿供奉着不知名的治理河道、恩泽百姓的“州官张老爷”,头戴乌纱帽,脚踏四大水兽。四水兽为魔里青、魔里红、魔里海、魔里兽。北大殿供奉关公,周仓、关平侍立两侧。
这个张老爷是一位民间神话传说中找不到名讳的尊神,传说是一位张姓州官,但州官中也找不到名讳,就干脆说是“张老爷庙”,简称张老庙。上世纪九十年代地方修志,搜集到三种传说:1、州官病倒治水堤岸上,用软床子(农村绳床)抬走,后病逝;2、州官跳入河水里,献出了生命,洪水下降了;3、州官跳入河水,斩杀作恶的孽龙,止住洪水,壮烈牺牲。《陈楼志》、《邳州揽胜》、《邳州文化》均采用后两种神话传说。并考证出州官为张鹏阁或张鹏根,字希福。但邳州各种志书典籍中查无此人。沂河邳州卢口地方,倒有一位倒在治水堤岸是的官员。他便是被誉为“廉刚忠能”的一代河督、固安于成龙(字振甲)。于公筑堤怎么出现“张老庙”,这还得从沂河治水说起。
沂河之名,由来已久。《尚书、禹贡》就有“淮沂其义,蒙羽其艺”的记载,早在4000年前就称其为“沂”了。此外,《水经》、《说文》、《郡国志》、《水经注》等史料也有记载。
沂河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的较大河流。位于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为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源出山东省沂源县田庄水库上源东支牛角山北麓(另传统称源出鲁山),北流过沂源县城后折向南,经沂水、沂南、临沂、蒙阴、平邑、郯城等县、市,至江苏省邳州吴楼村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黄海,全长500余公里,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在临沂以上主要为山丘区,水土流失严重。支流多由西侧汇入,呈不对称树枝状,属山水性河道,水流急,洪峰高,暴涨暴落。临沂以下,进入平原,河道宽浅,主要靠筑堤防洪。
明代中叶右岸卢口坝分少量洪水流入城河,下入中运河。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河臣张国维曾奏请沂河改道,由卢口出徐塘口以济运河。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二月,皇帝重新任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令其治理苏北段黄河、淮河。于成龙立即对水害频发的淮河流域进行考察。他发现咆哮的黄河水,虽然经张国维、潘季驯等努力治理,但黄水仍不时决口为害。而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河,每到汛期洪水像脱缰的野马,肆虐邳州。在洪水、黄水的夹击下,邳州成为了著名的“洪水走廊”。仅从下游治水只是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成龙奏请康熙皇帝:“沂水从罗(卢)口分流出徐塘口入运,其正流至隅头入骆马湖,凡遇水溢没田盧,应筑堤万八千丈,应于罗口建闸,以资启闭。”建闸控制洪水流量,既可以防洪,又可引入沂水,从徐塘口入运,解决运河枯水季节航运问题。
然而,这时黄淮水患已经积累到极其严重地步,治河问题积重难返,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指示于成龙对高家堰、归仁堤多处加以增筑和疏浚。鼓励于成龙把水害革除。可是不久,于成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病体沉重,只好向朝廷请病假离任治疗。康熙皇帝因其岗位难离,无法找人替代。便让他在任上一面工作一面调治,并亲派御医前来看望,赐药诊治。由于治水繁忙、日理万机,病体一直没有多大起色。
延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月,于成龙奏明朝廷,卢口筑堤、建闸全面开工。不久遇到了出乎人们预料的挫折。建闸的基础开挖工程,遇到了地下的淌沙河。就是古代的河流,充满流动的泥沙。工程到这个层面,无论取走多少土方,烂泥淌沙像潮水一样涌来。卢口建闸只能告吹。
卢口闸的意外失败,对治理黄淮沂河是一个重大挫折。对于成龙来说,是一场精神上的致命的打击,不谛晴天霹雳。在于成龙身心交瘁的状况下,二月中旬于成龙拖着病体回清江浦河道总督署养病。据这一带百姓传说,当时河道不通(应该与修闸放水有关),“治水大官”被用“软床子”抬走,可见病体之重。御医们也回天无术,病情加剧。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呼次子永裕(长子永祯早卒)曰:“病入膏,非药饵可愈,两河重大,断难卧理,亟缮疏,请告求别简贤能大臣,勿误国事,以重予罪。”第二天,趋具表谢,并告诫永裕说:“吾受君恩深重,今惟三事抱憾:河工未成,一也;汝祖母年八十,侍养不终,二也;祖墓未筑三也。”馀无可言。二十七日在设在淮安清江浦的河道总督署与世长辞。于成龙就在六十二岁之际,也把生命终结在河道总督的位置上了。是累死在河道总督任上的。
为了弄清于成龙死因,新任河道总督张鹏翮去卢口查实情况。八月己丑:张鹏翮奏,“臣率河员亲往沂河查看,沂河水势直冲卢口,面宽溜急,且系沙底,不能开闸,应于卢口两旁堤岸残缺之处,概为修补,束水入徐塘口运河,既可济运,又使民生得所。”卢口闸虽然没有修成,一万八千一百八十丈沂河大堤得到加固。沂河两岸初步解决了水患问题。使沂河两岸成为鲁南、苏北最富饶的地区,俗称“走千(里)走万(里),不如沂河两岸。”
避开了洪水灾患的人们,没有忘记这位为了治水病倒工地、殉职任上的“治水大官”,康熙四十年以后,民间自发捐款为这位治水大官建庙祭祀,历代官方邳州志书没有记载。恰恰这座庙的规模与布局,一尊关公像,说明他一开始就是于公庙,在历史与条件局限中,逐步演变为张老庙。
首先,庙中供奉着两尊神,治水官员与关公。而出生于辽东的于成龙,15岁迁居河北固安县,在固安柳泉镇关帝庙中上的私塾。他一生最崇拜关公,每到一处就拜关帝庙,并写祭拜关帝祭文。于成龙在沂河卢口段考察治水,不会是一时半会,这段沂河岸上的受贤及不远的官湖白莲埠(白龙埠)早都有关帝庙,于成龙带着病体治水,在那个时代,祈祷治水成功、祝愿身体安康,岂能不拜关公。老百姓早就知道治水大官崇拜关公,所以也庙中供奉关帝。否则民间供奉这么多水神、河神及佛、儒、道三家诸多神仙,张老庙里为什么不供别的神。
其次,当地商会参加庙宇建设,我们知道明初洪洞大移民,人口迁徙,促进商品的流通。山西的汾酒、陈醋、粗布等出名。山西人移民在东西部各地运销土特产,兴建槽坊,生产白酒、香醋等。泇运河的开挖,沂河的治理,更进一步加强了当时中国最富饶的地区苏浙鲁的工商物资运转。河流将山西商人扩展到大半个中国,很快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商帮—晋商。既然有商帮就有商会会馆,晋商团体形成之处均有山西会馆。在那个落后的社会,携带钱不方便,他们又找来被捧为神的山西老乡“关圣大帝”为财神、财产保护神,保护自己钱财运转的安全。关帝庙分布各地,有商会地方就有关帝庙。而晋商兴起与沂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沂河的发源地和入运河的地方(终结地),即山东的临沂与江苏的窑湾是晋商最兴旺发达、最繁华的地方。从“张老庙”的规模及八十亩庙地,我们可以看到不是地方种地的普通百姓能够做到的,左右地方经济的晋商一定参与了建设。
晋商为什么建设于公庙呢,由于当时的条件,他们也没有搞清楚那个于成龙,认为此于成龙(河北固安人)是彼于成龙(山西永宁人)。他们把自己的老乡,一位治水救民的好官,一位财产保护神,放在一起祭奠。像镇江等地于公庙一样,把祭祀固安于成龙的庙,请进的却是永宁于成龙。
毕竟邳州是两江辖区,十六年前,康熙二十三年,两江总督于成龙卒于任上,惊动朝野,谁人不知!怎么能死两次。
那是国家治水官员吧。接任于成龙的张鹏翮,可张还在任上,直到二十五年以后,雍正三年(1725年)才病逝。张只是康熙三十九年八月(那时只用阴历)来邳州观察治水工程,那时洪水汛期已经过去,沂河两岸是沙土,于成龙筑的大堤难免局部受损。所以,张鹏翮向皇帝奏折:“应于卢口两旁堤岸残缺之处,概为修补。”这点小工程何劳河督大人亲临出马。关键是张河督没有病倒在卢口。
整个康熙朝只有一位邳州知州姓张的,河南人张士绅,三年前康熙三十六年才任邳州知州,随即去职,当年由奉天人佟国玿取代,佟一下子干了十四年。张从此在国家史书、地方志记中再也没有任何踪迹。既然不是于成龙,到底是张总督还是张知州,老百姓怎么了解京官、地方官呢,就叫“张老爷庙”吧。病倒在治水堤岸的于成龙变成跳下水中斩孽龙的张老爷,一个盖好了找不到神的庙宇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于成龙是清代最具有前瞻性、頂着最大压力的治水官员,他不光身体患病,还冒着很多人为的因素治水。明清两朝在苏北治水,多数是扬汤止沸、治本不治标。泇运河开挖,只使漕运避开黄河凶险;吕梁洪开挖,虽减轻流水的凶险,但加重泥沙沉积,使故黄河底变成高出平原、屋顶的“天河”。导致康熙七年、十九年邳州、泗州两座州城永远沉入水中;“引沂济运”工程,虽然济了运河,但加重了沂河卢口段水流压力。于成龙二次任河督后,康熙皇帝明确让其治理黄河、淮河。他发现苏北水害之源之一在卢口,上游治不好,下游空谈。于是超范围的治理沂河。本来治标只能事倍功半,再去治理沂河“瓦上霜”。由于当时条件局限,必然引起朝中有些人非议。在于成龙刚刚任河督时,由于提出不同治水理念、方法,就被“九卿议复”,多次要求对于成龙“革职”、“革职枷责”“革职留任,戴罪图功”。
康熙三十九年“正月丙辰”,朝廷召开御前工部会议,讨论河道治理。御史廖腾煃奏:“原任河道总督董安国糜费岁修及各案大工帑金不下四五百万,于成龙任内又几及二三百万,河工无一案报竣,追赔各款亦无一案还项。请严定考成,酌立期限,应将管河各官俱革职,勒限半年赔修。其分管道官各降四级督赔。工完开复。如限内不完,将承修官革职,分管道官降四级调用,总河降一级留任,未完工程仍令赔修。追赔银两亦勒限半年,如限内不完,分管道官不行揭报,总河不行奏参,照徇庇例议处。”,康熙皇帝竟以“从之”准奏。
病体沉重,公务繁忙;黄淮工程,百废待兴;沂河筑堤,任务艰巨;卢口建闸,化为泡影;朝臣非议,众口铄金。终于压垮了“廉刚忠能”忠君爱民的于成龙。令人寒心的是,于成龙尸骨未寒,他的治水得力助手徐廷玺便遭到清洗。三月,康熙皇帝谕大学士等:“河工钱粮甚不清楚,于成龙病故,江南、江西总督张鹏翮操守好,着调补河道总督。”三月庚戌,工部没有通过皇帝,议准:“河道总督张鹏翮奏请撤回协理河务徐廷玺。应令徐廷玺将伊任内钱粮事件交代明白回京。又请撤河工效力人员。应令该督将各官所管工程有无完竣、钱粮有无清楚之处,逐一查明,即令发回。”毕竟康熙皇帝是清朝最英明的皇帝,搞清问题后,五月己酉,康熙皇帝下旨:予故河道总督于成龙祭葬,谥襄勤。赐葬石景山。
历史的事实证明,于成龙治理沂河是英明的,四十六年后,乾隆十一年(1746年),饱受水患的人民,在于成龙建闸失败的地方建立乱石坝,减轻洪水灾害。
于成龙逝世250年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1949年11月底(当地百姓称晚麦即大麦刚刚种完),国家从当时的山东沂水专区、临沂专区调几万民工,开始“导沂工程”,至1953年连同邳睢县,计出动180万人次民工。北起邳州市吴楼村沂河东支,南经邳州市华沂,穿陇海铁路,于埝头镇南入骆马湖,切开嶂山岭经宿迁、新沂两县至口头,北纳沭河,于沭阳县城西,南纳淮沭河,再流经灌南、灌云两县至张店北面穿盐河,会灌河尾于燕尾港入黄海。卢口石坝也在1950年竣工,彻底改变了邳州洪水走廊的面貌。这也是共和国的第一个水利工程。接着1952年又在老沂河上建立一座规模较大的华沂闸,聘请苏联专家设计,并亲临现场指导施工。这些工程。彻底解决了沂河两岸的水患。使富饶的沂河两岸更上一层楼。
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初见证沂河治理的人渐渐的离去。党和人民政府使现代邳州人享受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人民也应该记住几百年来前仆后继的治水人,于成龙修筑的18180丈沂河岸成了沂河旅游观光带。应该恢复历史的真面目,重建张老庙,并在石坝窝以南的沂河岸上应该给这个累死在治水职位上,河道总督于成龙立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