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大学生宿舍
作者/王继红
两年前,我的一位好友去世了。在她的弥留之际,我想起了我和她一起走过的日子。用评论家的话说那是奋斗的刻苦经历。而就我们自己而言,那是我们该走的路,是我们青春的印记。在怀念她的时候,我把这些回忆用文字记了下来。
芬:
你是我羊城厂的工友;电大班的同学;友邦保险的同事;当姑娘时的闺蜜。
因为想你,我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女大学生宿舍
那是八十年代的初期。我和芬都有着当过知青、参加过文革后首次高考并落选的共同的经历。我俩虽是同一家国企的员工。但上千人的大单位,彼此岗位又没有什么联系,本不相识。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把我们聚到一起。
那时候,我们的祖国踏上了百废待兴的节点。电视里;大街上;学校的围墙上;振兴中华四个字随处可见。甚至年轻人早晨跑步的口号都离不开这四个字。振兴中华也撩动了我们不甘落后的心。我们深知祖国的各种岗位都需要人才,而我们无才却极想在这个时候有所作为。
考大学的后备军是积了十几年的准考生。对于我们这些多年的体力劳动者来说,很难敌得过那些刚从中学课堂走出来的小弟弟小妹妹。全市唯一的业余大学,也火爆得要限制单位的报考名额。
82年,国家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当时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老师在电视和广播里讲课,学生收听收看上课。我们单位所属的交通局,开办了一个电大中文班。平时学员各自听广播里的课,局里每周给一天公假,请大学的老师来上辅导课。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待遇,不知惹了多少小单位的年轻人眼馋。记得班里有三位来自公安局同学,搭我们的班上课。
我和芬是第一批学员,(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学生)我们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电大是每周上三个晩上的课。为了专心学习,每逢要上课的那天,我们通常下班后不回家。洗澡、上食堂吃饭。然后到车间办公室一边看教材,一边守着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等着听课。
听完课已是快11点了,我们就回厂里女工宿舍睡觉。说是宿舍,其实就是在一个空空的楼框的二楼,用胶和板围了几个区域,其中较小的那块区域就是我们的女工宿舍,旁边一间是保卫科值班警卫住,最大的那间是男职工宿舍。
宿舍里除了四张架子床,(广州人叫碌架床)什么都没有。围着的胶和板仅仅是起了个遮挡外人视线的作用。这二楼原来是计划当车间用的,所以楼层很高。我曾经调侃自己,头顶上升的空间很高。
一楼是厂里的板金车 间,碰上赶任务加班,楼上是没办法睡觉的。辛好那几年从未试过下半夜加班,还算过得去。
当时我们厂参加上局里电大中文班的学员有13人之多,是人数最多的单位。晚上在厂里住的电大女生有四位。能上大学的课令我们很激动,往往躺在床上还继续高谈阔论上课的内容。记得是阿芬,给这通透的宿舍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女大学生宿舍”,我们这几名舍友”顺理成章”成了大学生。
很快,我们就迎来了电大的第一次考试,我们都挺紧张。但白天要上班,只能晩上熬夜。我当时已经脱产在车间办公室上班,我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好,考前三天我用平时攒的加班作了调休,得以在宿舍全力复习。虽然说楼下的板金车间传来的机械声,锤打金属声不绝于耳,但走进书的世界后,好像也没啥了。
第一天下午,芬听说我不上班开始复习了。跑上楼来问我:“继红,你开始复习了?”我说“是的,我把工作安排好了”。
至今我都记得芬当时那羡慕的眼神。
当时有句话,电大易进难出。第一次考试考三门,历史、现代汉语、写作。十三人中有一半退了,包括厂宣传科长。厂办公室管印章的姑娘。剩下的六七个人中有人一门没过,有人两门没过。三门全过的只有我一个人。但我心里清楚,我比他们强不了多少,我就是得益于那三天调休。
当时没留意,现在回头看看,能留下来继续电大学业的基本上都有着当过知青的经历。
从此,“女大学生宿舍”少了两位大学生,而多了一位下乡多年回城,年近30岁的家在外地的板金工。“女大学生宿舍”成了“老知青”宿舍。
我和芬继续着白天上班,夜间守着半导体收音机听课的日子。这期间,我俩那顿晚饭经常是坐在工厂的围墙边,捧着饭碗边吃边欣赏着围墙外田野里不紧不慢劳作的农民。回忆当年自己当农民的日子。也谈论对未来的憧憬。互相倾诉寻找另一半的烦恼与开心。
晩上听课时,我们俩常常听着听着就都趴在桌上睡着了。为了对得起自己,我们又用晩睡觉来补偿学习时间。
每周一天的辅导课,我们是非常用心地去听,芬和我经常会互相看看笔记。记得班里有一位姓邓的女同学,笔记总是记得很全,如果谁有事耽误了上课,都会找她借笔记。
最紧张是每次考试前的复习。为了不睡着,学会了喝咖啡。可恨的是有一回我竟然连喝两杯咖啡,还战胜不了瞌睡。
……
终于,三年过去了,课上完了。但我们这些业余学习的每个大学生都有没考过关的功课。多的四五门,少的二三门。我算少仅有两门。
还好中央电大针对实际情况来了一次全科目大补考,我们基本上在这次大补考中将没过的科目都补回来了。
芬因为结婚生子耽误了补考。有幸的是电大保留了成绩,大概一年多后,她终于也拿到了毕业证。
这就是我们那代人的大学生活。我们的青葱岁月。
直到今天,如果与人谈起上大学的话题,我都很羡慕今天的年轻人,遗憾自己没有一段大学的校园生活。

(这是下岗前一年的合影,左边的小型货车就是我们厂的产品。
直到今天,如果与人谈起上大学的话题,我都很羡慕今天的年轻人,遗憾自己没有一段大学的校园生活。)

作者简介
王继红,笔名:浩 男,学 历:在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金融系毕业。热爱文学, 用素墨淡语记下曾经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