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永在
(散文)王满院
金秋时节,我有幸到红旗渠干部学院参加培训,这是我第一次来林州,亲眼看到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我最早知道红旗渠,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十多岁,一个夏日的夜晚,我和几个小伙伴跑了很远的路去一个村子看电影,演的就是纪录片《红旗渠》。从此,我知道了,在河南、河北、山西交界,有一个地方叫林县(后改名为林州市),那个地方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群众吃水要到十多里外的地方去挑。当时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给人腰里挷上绳子,从山顶吊到半空,手里拿一个长钩,像荡秋千一样去勾撬石头。
(凌空除险)
当时我就想,林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群众生活咋那么苦?红旗渠是个啥样的渠?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一看。
这次培训班,圆了我的这个梦。
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详细解读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及其形成的过程,讲述了许多红旗渠背后的故事。通过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分水闸、青年洞,我深深地被感动了。
10万人,历时10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削平山头1250个,凿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建各类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1515.82万方,建成总长度1500公里的红旗渠。不仅使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得到了解决,54万亩耕地直接受益,还带动林果、养殖、水力发电、水泥制造、建筑等行业快速发展,被群众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习近平总书记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当我站在红旗渠总干渠上,看着脚下缓缓流过的清水,抬头看到崇山崚岭、悬崖峭壁,千里红旗渠就像一条玉带缠绕在太行山的腰际,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林县人民了不起,林县人民是英雄,林县人民创造了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奇迹。
(红旗渠总干渠)
我一直在想,林县人为啥能干成这件别人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有一个“出于公心、为民负责、敢于决策、勇于担当”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
林县历史上就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的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无收,甚至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林县县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林县这个地方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缺水,林县要发展,要改善生存环境,就要下决心解决水的问题。于是,县委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决定实施“引漳入林”工程(后改名为红旗渠)。
可修红旗渠谈何容易,首先是路途遥远、工程量浩大。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人们都没饭吃,建设这么大的工程,需要多少资金和物资?这些资金和物资从哪里来?其次,全长1500公里的渠道要在半山上修,凿洞架桥,有多少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一但技术上出现失误,水流不过去,那就成为一条劳民伤财的废渠,谁能承担起这个责任?第三,林县历史上曾修过18条小规模水渠,可一遇大旱,水源枯竭,渠道无水可引,仍然摆脱不了水的制约。红旗渠要到山西去引水,能否协调得通?能否保障持续供水?一但水源出现问题,怎么给群众交待?
面对种种质疑,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坚定地说:“如果渠修不成,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人民谢罪。”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何等的担当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取得了成功。在红旗渠通水典礼现场,当水哗哗地流过来时,林县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林县从此告别了“水贵如油”的年代。
林县人心里最清楚,没有林县县委就没有红旗渠,没有杨贵书记就没有红旗渠。
二、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汗水,群众就能流血水。红旗渠誓师动员大会后,三万多修渠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建设工地,县委书记、县长扛着工具走在群众的最前头。县委做出了领导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决定,红旗渠修到哪里,工程指挥部就设在哪里,领导干部亲自冲锋陷阵、苦干实干。
副县长马有金在工地10年,任工地总指挥长9年,直到红旗渠全部建成通水。十年如一日,历尽沧桑和磨难,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不顾自己双腿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和民工一起抡锤打钎,有时腿疼得站不起来,就跪着扶钎让别人敲。在红旗渠三条干渠通水前,春节都是在工地上过的,从未回过家。母亲患眼病,他没时间陪着去医院看,结果母亲眼睛瞎了。母亲去世后,他跪在母亲的灵前,捶胸顿足,痛哭着说:“孩儿修红旗渠是为党尽忠、为民造福。对娘没有尽孝,请原谅我这个不孝之子吧。”三天的丧事,他压到一天办完,当天下午就赶回了工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三年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俭建渠。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工具自己拿,口粮自己带,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制,炸药自己造,石材自己取,技术干中学,办法一起想。红旗渠就是在建设者们粗糙的大手中一吋吋向前延伸。大家住悬崖、宿山洞、吃粗粮,粮食不足时挖野菜、捞水草、摘树叶充饥。每天抡锤打钎、开山凿洞、抬石垒渠,“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渠线上有个穿越悬崖峭壁的咽喉工程,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零5个月的艰苦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这个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输入隧洞后来被命名为“青年洞”,成为红旗渠精神的物理地标。
(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
三、面对艰难险阻,迎难而上,不怕牺牲,无私奉献。
这次来红旗渠干部学院参加培训,我才知道,当年看电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凌空除险的人叫任羊成,共产党员、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
“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在修渠爆破现场,往往留下许多残碎石块,这些活动的石块随时可能掉下来,给施工现场带来险情。为了保证安全,除险队长任羊成带领队员终日悬荡于峭壁之上,冒着生命危险排除险情,以保证修渠民工的人身安全。在一次除险中,他被一块悬崖上掉下的石头砸到了嘴上,四颗门牙被砸歪了,卡住了舌头。为了不影响施工,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用随身带的手钳拔掉了四颗门牙,忍着疼痛,继续除险六个多小时,待他下来时,整个脸都肿了。
(除险英雄任羊成)
吴祖太,河南原阳人。他是红旗渠建设工地上唯一的一位水利专业毕业的技术员,解决了许多施工难题,为红旗渠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960年,在察看王家庄隧洞险情时,不幸洞顶坍塌,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终年27岁。
妇女营长李改云到工地检查安全工作时,遇到突发险情,她把工友一把推开,自己却被埋在碎石里,通过医治,她的生命保住了,可右腿却终生残疾。
有一位山东退役军人被落石砸中牺牲,几个月后,他13岁的儿子张买江,子承父业,继续来修红旗渠,成为工地年龄最小的民工。
红旗渠在10年建设过程中,共有81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仅17岁,令人动容。
四、顾全大局,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共谱华章。
在林县内部,树立了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既分工又协作,千人千双手,万众一条心。红旗渠工地为前方,机关、厂矿、农村是后方。前方克服一切困难开山修渠,后方各行各业全力以赴支援工地。商业和供销系统派出人员把民工需用的日用品送往工地,服务民工;工业系统派出人员在工地设立修理队、缝纫组;卫生系统派出人员设立战地医院,在工地治疗伤病员;文化系统派出剧团、电影放映队沿渠线巡回演出、放映,活跃民工文化生活;新华书店把书籍送到工地,为民工提供精神食粮。当时物质条件虽然匮乏,但后方总是千方百计满足前方的需要。
(红旗渠分水闸)
从外援上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960年1月27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河南省委给山西省委发函,请求解决林县“引漳入林”工程的有关事项,2月1日(正月初五),山西省委就开会研究,同意林县借道引水方案。第二天就通知了河南省委。
这么重大的问题,跨省协调,竟在一周内解决。这是什么样的思想境界?什么样的办事效率?什么样的工作作风?真是令人敬佩。
巍巍太行 ,长渠如歌。
愚公移山,改天换地。
红旗渠是英雄渠,是奇迹中的奇迹。
红旗渠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用命换来的。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用铁锤和钢钎,用血和泪谱写的。
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简介: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