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20)——齐云塔蕴含的佛理
——洛阳白江永撰文
东汉永平十年(67年)腊月,佛教首传洛阳,受到了汉明帝刘庄的隆重接待。翌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的雍门外兴建了中国最早的佛寺——招提寺,即现在的白马寺。
《释源大白马寺齐云塔灵异记》载:己巳年(公元69年)二月八日,汉明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了腾、兰两位印度高僧。寺东忽然涌出一个土阜,高达丈余,人们把它铲平之后,接而复出。且“其上时放光明”,百姓皆以为奇,故称“圣冢”。明帝即敕令于此建塔。永平十三年(70年)十二月初八日完成,塔九层,高五百尺,悉堵凌云,及若岳峙,号曰:齐云。时有:“洛阳有座齐云塔,插到云里丈七八。”之说。
建和二年(148年),汉桓帝敕令修缮,在此最先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创建“东白马寺”,并原地重新建造了一座九级木塔,高五百尺。
塔九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奇数作为“阳”“光大”“正气”的象征。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也是尊贵之数。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重天”指天的最高层,是极高的境界或地位,代表着佛学的博大、高深。佛教以奇数表示清静、吉祥或顺利之意。
塔高五百尺: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比丘众,为了传播佛法,受佛祖嘱托不入涅槃、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的大能者,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临济宗僧人栖岩彦公又重新建造了一座砖塔,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
塔的底部为正方形的束腰须弥座,座北朝南,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造型为叠涩密檐式十三级砖木石结构塔,顶覆宝瓶式塔刹,塔檐之下砌以仿木构式斗拱,外轮廓由下至上略呈抛物线形,线条柔和流畅,玲珑挺拔,古雅秀丽,塔身周长最大处在塔的中腰。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内部结构采用走道、竖井、壁龛、心室、拱券等建筑造型,可以登临眺望,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古塔。塔总高108尺,塔边长24尺,其束腰处长、宽各为21尺。
塔高108尺: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人有108种烦恼,念佛、念咒要108次,可把三世一切颠倒之六根、六尘、六入通通念掉,既成佛!
塔边长24尺:佛教的护法诸神有二十四诸天。《沙弥律仪要略》:“凡是比丘、沙弥、居士皆可根据二十四威仪习而行之。”《戒本疏》云:“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威仪,就是出家人在举手投足、语默动静、行住坐卧之间有一定的轨则尺度,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容貌仪表,让人看到后生起尊重恭敬之心。
束腰处长、宽各21尺: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坐大菩提树下入定放眉间光。群魔见光皆出,欲娆乱佛。度母见之,作八种大笑,群魔皆仆地,复住于空定现,将一切魔顿时碎为微尘,释迦牟尼佛始成正觉。圣救度佛母共二十一尊,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能救度众生免一切天灾人祸,能救一切灾难,消灭一切罪业、一切魔障,避一切毒。其功德无量无边,说不能尽。
塔13层:佛有十三称号,中国佛教有十三宗。十三是佛教大吉数,代表对佛的极致尊敬和崇敬,代表功德圆满。
相传:齐云塔修建之时,寺中癞蛤蟆偷读经文成精,为祸四方。腊月初八佛收服蛤蟆精,使其搬砖运石修塔,塔成让它驮塔赎罪。至今站在塔南台阶处击掌,仍能听到蛤蟆精发出“哇哇”的忏悔之声。
齐云塔远看近看是不一样的,远看中间大,上下小;近看下大,上缩小。东南西北看也是不一样的,南看塔往北斜;北看塔往南斜;东看塔往西斜;西看塔往东斜。
“齐云塔”是天人合一的杰作,齐云塔在昭示着佛法的广大无边、慈悲为怀、普度苦厄、教化众生。并蕴含着精妙的佛理:“佛以清浄六尘为明心之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耳目所及的未必都是真实的。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