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9)——鼓楼的钟
——洛阳白江永撰文
洛阳钟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位于府前街(现在的青年宫广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福王朱常洵扩建王府,为了省钱,就把福王府前的钟楼与鼓楼合二为一,迁至东大街起名为“鼓楼”。后来福王朱常洵,听信道士之言:暮鼓设在东大门不吉,对后人仕途不利。就将鼓楼上的大鼓撤去,从此后钟鼓楼之上就再没设置大鼓,仅仅有一座铸铁大钟。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和乾隆十年(1745年)曾两次重修鼓楼。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一同铸造了两口大钟。一口钟高1.65米,口径1.5米,重2500斤,钟口分瓣,上铸有八卦、龙凤、梅菊等图案和“皇帝高悬,风调雨顺”等字样,悬于老城鼓楼二层。另一口钟高1.65米,口径1.5米,重2500斤,钟口分瓣,上饰盘龙花纹,刻有“法轮常转,国泰民安”等字,悬挂于白马寺钟楼之上。
这两口大钟同时铸造且参数相同,不管敲响哪一个,另一个必然产生共鸣,称之为“灵钟”。每当清晨白马寺僧人敲击大钟,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鼓楼上的大钟,就会应声而和;同样,鼓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会立刻回响。便有了“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
清宣统年间的一个夜晚,几个洋人趁着月黑风高,偷偷地爬上鼓楼,想用铁链偷换悬挂大钟的黄麻绳,因他们探得悬钟的绳子是一条黄龙变的。这根黄麻绳虽然经历的三百多年,却异常坚韧,洋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折腾了一夜,也没有拿下来。正当这几个洋人无计可施之时,突然一道闪电直击二楼,大钟落地,发出了沉闷的龙吟虎啸之声,顿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黄麻绳幻化黄龙飞起,把几个洋人卷起扔到洛河里淹死了。
直到2002年,在洛阳市政府的倡导下,号召鼓楼周边众人募捐老砖旧瓦按原样修缮鼓楼。沉寂了百年的大钟再次鸣响,鼓楼也重现了昔日的风采,静静地向东来西往的行人诉说着四百多年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