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误解的鬼节
文/齐守强
多数人还沉浸在七夕节的喜悦里,但接下来的节日却让人有所忌惮,那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鬼节”。记得小时候姥姥和奶奶都说过“七月半,鬼门开,大鬼小鬼阳间来。”这天人们除把祭祀放在首位,其他很多事情都会缓一缓。
小时候的好奇心压过了恐惧,说来也怪,越是害怕的东西越想问个明白,缠着姥姥讲一些关于”鬼节”的故事。姥姥说“鬼节”在阴间其热闹程度可以与阳间的元宵节相媲美,这一天地藏菩萨也就是阎王爷,会给大鬼小鬼们放假,来阳间接受亲人的祭品。而作为阳间的人们自然要去准备东西,招待逝去亲人的鬼魂,让它们吃好喝好,在另一个世界保佑一家平安,具体管不管用!就无从得知了,就如母亲常对我说的,虽然我们不迷信但很多时候还是心存敬畏为好!算作缓解一下对逝去亲人的思念,给心灵一份慰藉吧。通常这一天都会准备一些,水果、饺子、馄饨,因地域影响略有差异,纸钱元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小时候每逢七月十五前夕就常听姥姥说,七月十五这天尽量不要出门,不要乱说话,不要去别人家串门,路上遇到水果不要去捡食,要躲着路上烧过的纸灰走。这些我还是比较遵守的,因为小时候母亲也常常告诫,路上掉落的食品不能捡食,可能会是人贩子准备的,这或许是母亲保障孩子安全的小妙方吧。
因写作需求,查阅各种资料,对中元节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特有的神秘也渐渐云开雾散,重新认识了所谓的“鬼节”。中元节、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四大祭祖大节。中元节又与元宵节,下元节共称为三元节,源于道教的“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还有一种叫法是源于佛教被叫做“盂兰盆节”,是一位佛祖指引佛陀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故事得来。
说起中元节,相传北宋初年对这个节日还是比较重视的,放河灯,祭孤魂,演目连杂剧,烧纸祭祖,参加法会很是热闹。不过到了宋太宗时,就被废止了,在民间作为祭祀先人的一项活动还是流传下来。
追溯到上古时代, 农事是当时的主体活动。七月半正值收获时节,我们的祖先通常把农事收成寄托于神灵和祖先的护佑。在这收获的季节,举办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向逝去的祖先表达恭敬,并供奉丰收的粮食物品,祈求祖先护佑,风调雨顺来年还是大丰收。
俗话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地域关系各地的中元节风俗略有差异,总体说来也是异曲同工。中元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祭祀,孝道都彰显了中华传统的美德,作为一种信仰来传承。通过此文也是期望当下的年轻人从所谓“鬼节”的错误认知中走出来,通过书籍,网络,来重新认识这一传统节日,重新熟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齐守强.山东茌平人,区作协会员。闲暇之余以写作为乐,多以随笔散文,微小说,现代诗为主。作品散见于文学平台,报刊,杂志。笔随心动,由感而发,用单调的文字排列出朴实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