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揪的包子
鲁海
“带揪的包子”?年轻人一头雾水。带揪的包子也是包子,就像合手包,狗不理包子,张小生包子,只是其内容不同罢了。包包子的时候,在包子顶端用三个手指头揪住一撮面轻轻一捏,一个揪就成了,好像老年人那种特有的帽揪。带揪的包子,故事出在这个揪上。这个揪,其实就一个记号,标明这个包子与众不同。至于有什么不同,只有它的主人心知肚明。
那些年,庄稼人都难过,一年能吃上白面的日子只有春节、仲秋和端午三次。三次白面无非包个包子而已,这是最简单的伙食改善了。农家包子,就像农家人的性格,个大馅多,形态简单。这倒无所谓,只是那包子馅有些羞涩,不是“韭菜篓子(素馅)”就是“瓜菜篓子”,倘若吃到猪肉包子那可是太幸运了。人有数,包子有数,肉有数,人多肉少,不能平均分配。于是乎,主人就把包子分成一块肉和三块肉的两大类,唯此才能把事情都照应好。为了便于区分,聪明的主妇在包子入锅前做了个记号,也就是那个揪了。
带揪的包子,一般要留给尊辈长者,或者身体不适者。如果家里来了客人,那当然是留给客人。除此之外,带揪的包子主要就是闺女回娘家的礼物了。
南院里“谎啷三”鬼点子最多,特别喜欢装憨卖呆。家里来客人了,需要他作陪。酒过三巡,准备用餐。三媳妇端上热气腾腾的韭菜包子。趁客人不注意,三媳妇给谎啷三递个眼色,示意带揪的包子拿给客人吃。谎啷三点点头,做个鬼脸。开始吃饭,谎啷三嬉皮笑脸顺手把带揪的包子抓到手里:“憨娘们干活就是不讲究,这难看的我吃了。”事后,客人传话说,谎啷三家不地道,给客人吃“韭菜篓子”,自己吃肉包子。
那时候,出嫁的闺女一年有两次回农家是最隆重的,就是仲秋和春节。当闺女的一定精心准备,缜密安排,穿什么衣,戴什么帽,拿什么礼,用哪个包,说哪些话,走哪条道……可不像现在,说走就走,应有尽有,大包小包撂下拉到。那时候,闺女回娘家就擓个竹篮子,上边盖一个漂亮的方巾。而那貌似满满鼓鼓的竹篮里多半是馒头,只有最上一层才是带揪的包子。不可能全是带揪的,没有那个条件。
孩子是娘的心头肉,闺女是娘的贴身小面袄,这话一点都不错。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这种情感无与伦比。而在对待爹娘的情感上,相对于儿子,闺女显得得更细腻、饱满,更富有激情。所以,闺女回娘家最走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懵懂的孩子见带揪的包子搞笑,也许要抢着吃。这时候,当娘的不得不违心地开导:
“孩子,这包子多难看,吃这个漂亮的好不好?”
倘若还不明白,就只能把话说明白了:“孩子,咱们明天去姥娘家,带揪的包子肉多,咱留给姥娘好不好?”
那时候,孩子往往是通情达理的,娘把好吃的给姥娘,那当然没的说。
为了防止差错,细心的少妇往往把“带揪的”包子拾到竹篮里,挂到屋梁的挂钩上。这样最牢靠,一旦差错,第二天就得抓瞎了。
谎啷三是个憨捣贝。他看准了晚上这锅包子一定是媳妇为走娘家预备的。案板上,准备入锅的包子就在那里,趁媳妇洗手之际,谎啷三飞快地把带揪的包子摁平,把韭菜篓子捏出个揪,九个换九个,位置都不错。做完了故事,谎啷三唱着小曲,若无其事地溜达去了,只等晚上解馋了。乡下的傍晚黑灯瞎火,常常摸瞎乎吃饭。谎啷三把儿子拽到自己跟前,一块儿吃带揪的包子。儿子被热包子烫得嘴吧只歪歪:“包子肉真多!”谎啷三朝儿子腚锤子偷偷拧一把。只听儿子哎吆一声“就是好吃吗!”谎啷三赶快打哑巴馋:“咱小儿夸你的韭菜篓子有肉味。”
第二天,八月十六,三媳妇高高兴兴走娘家去了。谁知,三媳妇刚回家,娘家娘找上门来了。
“带揪的”包子揪着天下母女的心,揪着古往今来母女的爱,揪着乡下人那颗质朴的心。
作者简介:鲁海,本名胡振同,退休干部。爱好摄影和写作,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