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 王允义
为什么叫新义波秀呢?四个字中,有两个字是两个人名,陶新刚和刘波,他俩是我的同学,是我的战友,因为生病正在疗养。我想用“新义波秀”这种轻松的形式,为他们排忧解闷,用文字为他们在治病理疗中增加精神营养,用幽默讽刺的“脱口秀”学一次“雷锋”,为我的挚友、同事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必须坚持创作!
说起“雷锋”,说起“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年的3月5日是毛主席题词发表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涌现出许许多多雷锋,而我心目中的雷锋,就是我的父亲,一名普普通通(和雷锋同龄)的烟台人,一个心地善良勤劳淳朴的山东人,更是一位从平凡小事做起,一生默默无闻,事迹足以感动全国的中国人。
听奶奶说,父亲从小就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有一次,胡同里来了个要饭的人(当年烟台西部平度一带很穷,常来烟台要饭)。别人都关紧街门或往外赶,唯独父亲,从家里拿来一块干粮,跑到街上,送给那位即将离开我家胡同的乞讨人员。
参加工作后,在单位里搬东西的时候,父亲总是捡最重最大的,但单位分西瓜,分刀鱼什么的,他总是拿回最小最窄的。奶奶有时说他:“你怎么那么彪,不能挑个大的好的吗?”他听后总是嘿嘿一笑。其实我知道,父亲一点也不彪,他的智商够用,而且很聪明,他有个外号叫“俩儿头”,是他中学的同学们给他起的,意思是别人只有一个脑袋,他有两个。父亲在校时学习很好,大都是班里前三名。他记忆力很好,像部电脑,能背出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和首府名称,也能准确说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积、人口、省会等等。
最令我感动的是父亲18年如一日,照顾他的工友徐云良家庭生活的事儿(徐云良叔叔因车祸离世)。那时我和弟弟很小,正在上小学,家里也需要照顾。父亲为了一个承诺,为了死去的好友,一坚持就是18年。大家都知道,以前冬天,我们每家都要买大白菜、买煤、买木头,储备越冬或取暖用。徐叔叔的爱人张富荣阿姨在医院当护士,工作又忙又累,她那两个闺女都很小,当时就3~5岁的样子,家里没有男劳力,买煤、劈木头这样的体力活儿实在是干不了。每年临近下雪前的星期天是父亲最忙最累最辛苦的“休班日”啦。那时没有双休日,一个星期只能休一天。而仅仅这一天,本应该休息的父亲从早忙到黑,根本捞不着休息。他清晨早早起床,先去排队买煤,然后再去“黄泥坑”(北环山里一带)挖黄泥(以前为了省煤,把黄泥和煤混在一起生炉子取暖用)。最艰巨的工作是劈小木头块了,不管多大的树枝、木块,都要用斧头一点一点劈成手指粗、手指长,大约7~8公分长短,然后整齐地装在一个个大纸盒里,这样冬天用来生炉子会很方便。就这几样活儿,父亲大都紧赶快赶地争取在中午12点前干完,然后告诉张富荣阿姨:“中午我要回去给孩子做饭。”其实家里根本不需要父亲回来做饭,他是怕张富荣阿姨不过意,留他吃饭,才找的借口。回到家里的父亲通常简单地吃几口饭菜,赶忙躺下休息一会儿。因为下午还要去徐云良叔叔家帮他家买大白菜,换液化气……就是这些琐碎的小活儿,这样一些平凡的事儿,父亲一干就是18年。现在说起来感觉很简单,但能够坚持干18年,有多么不容易。
向我的父亲“老一代雷锋”,我亲爱的老爸致敬!
向全国所有的老雷锋和新雷锋致敬!
向所有的好人致敬!
允义作于2013年3月初
作者简介:
王允义,烟台散文会员。爱好文学,曾写纪实侦破小说发表于《山东公安》《烟台公安画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