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青山如旧识
——深切怀念湖北省五七干校一中范荣刚老师
杨庆华

范荣刚老师仙逝一年多了,面对一位和善一辈子,优雅老去的智者,总想写点东西追撵过往云烟,讲讲老师的好,讲讲老师的为人,从而讲讲老师留在我心中的位置。但每每提笔,竟难以成章。今天偏居恩施花坪一隅,清静、闲适、凉爽,面对满目青山,无形中便打开了回忆的闸门。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随父母下放湖北省五七干校,在干校一中读书。记得是在1970年9至10月间一个周末的放学前,班主任李玉灿老师交给我一封信,佈置我周日到校办一期黑板报。我随手抽出信件,边走边看。这是一封署名“延安人”的来信,讲的是延安人到湖北沙洋省五七干校寻亲,行李过多,手提肩扛,加上天气炎热,又地址不详,累得晕头转向。正在万般无奈之时,遇一骑车的慈祥长者和一中学生,便上前打听。未料他们随手接过行李,放到车上,热情周到得像迎候亲人一样。继而问明缘由,然后推着车带着延安人徒步四处打听,费尽周折,终于帮着找到了亲戚。做好事者礼貌谦恭不留姓名,事后,延安人又托人打听,花了不少工夫,才查到那慈祥的长者是干校一中的范荣刚老师,那中学生是范老师的儿子、我的同班同学范洪。我默念着,被感动着,不觉眼里噙满了泪花……
记得在信中,延安人感叹范家与他素不相识却如此助人为乐,称赞五七小将学习雷锋付诸行动,承诺把荆楚之行的所遇所感讲到延安宝塔山下……
星期天一大早赶到学校,除了写通栏标题“学习雷锋从我做起”、画刊图、全文抄录延安来信外,我专门写了一编者按,内容已模糊不清了,但结尾却牢牢记在心间。打油诗似的:雷锋精神放光华,千里之行始足下,同窗甘做平凡事,延安人赞向阳花。
老师的待人真诚、乐于助人之举给了我巨大的冲击,我感慨,最平凡的小事,最本真的生活,也最能打动人,不是吗?
1971年初,李玉灿老师交给我一项任务,要我到范老师那里领8开的白纸回来,刻钢板、油印期末考试成绩单及告家长书,然后交给蔡亚平、张钟健同学,请她们誊写老师评语。我利用课间操时间找到范老师,讲了事情的原委。范老师说,我教材仓库里有许多淘汰了的地图,校部的人准备当垃圾扔掉,我给搬回来了。地图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白色,崭新的,纸质很好,把它裁成8开,用白色那一面印制成绩单,也算是收旧利废,节约资源,勤俭办学。我惊叹范老师的精打细算,严格支出。但面露难色,不知怎么应答。范老师接着说,放心吧,李老师那里我去说。从那以后,我们每学期的成绩单和告家长书,都是地图纸裁剪印制的,我也一直保存着这些成绩单,它既是对过往岁月的一个念想,也能在铺张与节俭的关口让人清醒。一晃几十年了,老师的声音、说话的神态,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1972年底,我收到入伍通知书,到老师家作别。老师专门到小卖部买了水果糖,塞满我的口袋。临走时,老师送我八个字:身正言宜,心迹双清。当时似懂非懂的,到大巴山后,经过军营的磨炼,蓦然想起老师的叮嘱,方逐渐明白寄语里不仅蕴含《论语》中言顺、身正、怀德的三个道理,而且还表达了高尚志节,内心纯洁的“双清”精神。老师不愧解放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书生本色,通材达识。我情知老师的一片苦心,不能辜负了做个有力量的好人的厚望。
70年代末,范洪参加高考后,未接到录取通知书。一天,我到华中工学院学生科抄录录取新生名单,无意中翻到政治理论课部的录取名单,范洪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当时,范洪的单位在黄石,人却在荆门电厂,所以没收到录取通知书。我急忙赶到汉口民生路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听说后,拿起电话,准备拨号,瞬间又放下了。转头对我说,庆华,公私还是要分的。我们到天津路长途电话营业厅找你姐姐,给范洪单位挂长途,请他们代为转告。打完电话后,老师请我到街对面的“老通城”餐馆吃豆皮,边吃边说,为打一个电话,走了这么远的路,但心安了。庆华,我一辈子就是这样。我琢磨,他管行政,在单位用账号呼叫分分钟的事,或者日后将电话费如数交给单位冲账未尝不可。可他选择舍近求远,避简单就繁琐的方式,以个人品性上的清正、朴实,换取他对公私分明的坚持,这种人格不仅受到时代的尊重,也为后人所敬仰,使人在私欲杂念出现于萌芽状态时能治愈自己。
整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看一场好电影、弄到一张电影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老师像变魔术似的,总是能搞到新上映的紧俏电影票。但凡周六晚或周日,我与范洪从武昌的建展馆,湖北、江汉、黄鹤楼剧场,人民、群众电影院,到汉口的海员、军需、江宫、新华、武汉、中原、解放,长江、黄埔路等影剧院,追星、追电影,足迹遍三镇,有时一天赶两场,乐此不疲,看过的电影数不胜数,好些剧中人的台词滚瓜烂熟,张口就来。我常常津津乐道于此,至今还记得在哪个电影院,看过什么电影,想忘也忘不了。这当然得益于老师给我带来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灌输、生活的乐处,境界的提升。今天翻看在黄埔路礼堂看完《早春二月》后的日记:青年知识分子肖涧秋的幻灭,在匆促的人生旅行中,最难能可贵的事情莫过于,我在春柳拂面的桥头,你恰好渡船而过,随后邂逅一生,相见有清欢,生命也因此变得从容、辽阔和柔软,可我生命中那个渡我的人呢?!
1997年春,老师做前列腺手术,住在同济医院,我去探望他。闲话家常中聊起工作不太顺心,盘根错节的关系难以平衡、应对。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人生不止做官一条路,工作固然要尽心尽力,但家庭和睦、和善、和气更重要。是啊,好运的降临,往往是因为多坚持了一会儿,多走了几步,多拐了一个弯,多找了一条路。老师的话,在我听来,轻轻一语,却如黄钟大吕一样鸣响,我感到了很大的分量。人生拐弯处的提醒,就像一道光,照亮着我前行的路。

2005年冬,范洪蒙冤,为沟通情况,也为探望老师和王阿姨,我来到他们家。老师听我讲完事情的来龙去脉,非常冷静且克制地说,慢慢来,走程序吧。当我起身告辞时,他执意要送我。下得楼来,没走几步,老师突然抱着我的双肩,整个身体剧烈地颤抖,接着失声痛哭。大概持续了几分钟,平静了些。老师说,庆华,我憋屈啊,在家怕影响王老师的情绪,我装着没事一样,她也用同样的办法回应我。哎,心苦啊!刚刚发泄了一下,轻松多了。我想,这种达观是苦情的另一面,更可以读出悲凉的情致来。他又谈到办理取保,庆华、庆国作担保之事。再三叮嘱,一定不能影响你俩的前程,这是大前提,宁可……我安慰他,请他放心,我们会把握、处理好的。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感觉老师将道家的超越精神与佛家的隐忍精神合二为一,对眼前事从容有度,通透有加,尽管此时十分艰难,但他还在想着我们的政治前途。
范老师享年101岁,用佛家思想解读,一生慈悲为怀,即是一种福报。他有心胸开朗、慈善宽厚、知足温和的生活态度,还有渡人、渡己、渡心的超然秉性,更有和善为人、与世无争的内在加持,淡定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从而走完了他福寿双全的一生。
语云,留得清风拂后辈,功名利禄皆浮云。老师百岁仙逝,谓之白事喜丧。老师的为人做人,以品位和格局为追求,以内涵和修养作支撑,以冷静和平淡来呈现。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与适度的人,一辈子皆如此。
由此想到,人这一辈子,到头来名誉、地位、财富都不是你的,只有回忆伴随着你……
那么,最美的事不是留住时光,而是留住回忆,留住承载记忆中最动心、最动情的那一部分。
斜阳渡清江,天涯客梦长。眺望夕照中的花坪黄鹤桥峰林,青山依旧,绿意葱茏,似曾相识,氤氲着一种淡淡的温柔,渐渐幻化成老师的身影向我走来……把它存放到记忆的最深处,伴随我走过余生。


2024.7.31.于湖北恩施州建始县花坪镇
槛外人 2024-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