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嘉宾佳作
青铜 /文
清明前后的罗汉尖,或晴或雨,总是绿树吐翠,山泉淙淙,繁花似锦,空气清新。尤其群山环抱中的一尖、二尖、三尖,开满了映山红,一团团,一簇簇,密匝匝,红艳艳,花瓣五片,簇拥花蕊,绚丽怒放,红焰似火,染红了人间四月天。
我参加了宿松中学七四级初中三班(简称743班)同学入学50周年纪念会之后,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着、召唤着,来到素有“大别南来第一峰”之称的罗汉尖。这种力量其实也很明确,就是追寻革命先烈们的奋斗足迹,学习坚定信念攻坚克难的红色精神。
50年前,电影《闪闪的红星》在全国热映,我们班的同学都被映山红的画面和插曲所感染、所激动,我把“党的孩子”小红军潘冬子当时所处的艰难困苦环境想象成从没有来过的北浴乡罗汉尖,因为罗汉尖是有光荣历史的革命根据地。
50年后,在“花中西施”杜鹃花盛开的季节,我踏上罗汉尖这片红色热土,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杜鹃花又称为映山红,应该是鄂豫皖赣地区最贴切、最传神的叫法。
位于大别山南麓,在鄂东蕲春、黄梅、皖西太湖、宿松四县交界的罗汉尖,主峰海拔1015.5米,方圆百里,群峰耸立,林木幽深,沟壑纵横,地势峻险,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吴头楚尾,荆扬咽喉”之称的千年古县宿松,因地处皖鄂赣三省接合部,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三国时期就是军事要津。我们同学会计划活动三天,大家从天南地北、四面八方汇合到“鸡鸣三省”之地的宿松县城。
由老班长程康时牵头,加上汪文渊、刘金祥、刘慧、张爱华、程向东、张德生、方浩奇等组成的筹委会,忙碌有序,热情接待。刘志红来了,依然美丽如初!徐仁来了,总是喜乐欢笑!舒鸿来了,老排长笑容灿烂!刘幸华来了,鹤发童颜仍俏!方智来了,领导风范十足!王智翔来了,何洁来了,桂晓勤来了,齐文红来了,吴莉萍来了,刘丽华来了,桂松寿来了,男女同学都来了;张晓红也来了,徐松林也来了,李胜春也来了,肖松德也来了,史维耀也来了,周其德也来了,张其林也来了,大家从他乡各地都来了;周三德、薛玲佳、侯正娅、安桂莲、柳朝阳、郭松鹤、刘水荣、刘希荣、徐仁娟、周光明、王三娣,能来的都来了;只是著名三甲医院的领导高海鹏,在路上还没有来,大家在翘盼。身在外地的齐苹、郭方瑞、周江滨、黄国荣、张红恩、李金生、杨晓燕、周凤霞、张美旺、徐爱珍、张荣华、栾春雷、王武林没有来,而在本地的夏柳平、姚建国、何才火、张彩华、徐厚林、潘友华、安巧云、徐百载 、石雅富、张宿中、陈少平、尹会武、张树平、余式虎、齐学红、潘桂霞、郭淑明、虞艳中因事也没能来。虽有遗憾,但整个743班同学群,其乐融融,喜笑开怀!
程康时在聚会开始讲话时,还提到驾鹤西去的彭广福先生和徐厚水、黎俊峰、石星奇、祝青、陈国瑛、张青松、吴天松等同学,愿他们的在天之灵安好!
欢乐的聚会上,堪称发小的我们,虽年过花甲,两鬓染霜,但神情饱满,精神十足。座谈交流,畅叙友情,品尝土菜,回味过往,游小孤山,观五祖寺,看联盟村,识香樟园,被“相逢、相识、相知、相亲、相爱”的聚会主题笼罩着、滋润着,大家时不时谈起宿松县标志性的红色景点白崖寨和罗汉尖。
曾经参观过白崖寨的我,戎马半生,迫切想去感受罗汉尖的革命故事。于是,在王智翔同学的力邀之下,我和徐松林、周三德、刘金祥同学驾车,走华亭,过二郎,跨隘口,经陈汉,到北浴,一路在丘陵和山峰与山谷之间穿行,在钓鱼台水库旁边路过,一边欣赏大别山南麓的自然风光,一边谈论红28军在罗汉尖的战斗历程。
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座落在罗汉山村西南,位于罗汉尖主峰西北。面阔五间的二层小楼,青砖砌就,灰瓦覆盖,马头墙六尊,栅格窗铺陈,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周围杜鹃花红点缀,一派庄严肃穆,安宁祥瑞。
纪念馆讲解员朱留安,作为村里的老书记,热爱革命历史,熟悉风土人情。他结合图片展板和文物遗存,给我们讲述高敬亭、陈少敏、廖瑞荣、林维先、朱育祺、张体学、汪少川等革命前辈和朱赛英、吴应典等革命烈士对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红军、新四军指战员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战斗故事。红28军、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战斗过的地方,曾经出现过无数救护伤员、筹备军需、侦探敌情、送子参军、送郎上战场的英雄人物和壮烈感人场面……
革命文物陈列馆里,年轻美丽的讲解员张爱平逐一介绍红军穿戴过的灰色军服、八角军帽、简易草鞋等,使用过的手提马灯、电台、土铳、钢叉、红樱枪、牛角药盒等,历久弥新,传承着革命到底的红色基因;新四军战士使用过的手枪、机枪、大刀、手榴弹等,散发着铁血拼搏的革命气息。
抚今追昔,我遥想仰望在罗汉尖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充满敬佩,尊崇怀念。
1924年春,北浴乡廖河村的廖瑞荣和陈汉沟的朱育祺,作为宿松共产主义学习小组的成员,与宿松的革命先驱徐文藻、钟国汉一道组织了“宿松暴动”。由于安庆反动军阀增援围城,暴动惨遭镇压而失败,徐文藻、钟国汉二人英勇殉难,廖瑞荣和朱育祺机智躲避搜捕,各自乔装脱险。 1931年冬,时年23岁的廖瑞荣在赴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途中,在河南商丘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1935年冬,朱育祺作为参加过北伐的黄埔军校高材生,组建并担任“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司令,参与创建了罗汉尖革命根据地。1936年2月,部队编为红28军第6路游击师,朱育祺任师长。游击师转战于蕲春、黄梅、宿松、太湖等县。他们紧紧配合红28军和地方便衣队,灵活机动,英勇战斗,消灭牵制了敌人,保存发展了自己。1937年2月,朱育祺在肃反时被错杀。
1935年2月,高敬亭重建红28军,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艰难困苦之际,高敬亭率红28军转战罗汉尖,抗击国民党军对根据地的“清剿”。宕竹马尖战斗,与敌32师的190团激战一小时,乘浓雾机智撤出。凤凰铺战斗,抢占高地以北,顽强抗敌120师656团。滑石垄战斗时,朱育祺指挥正面迎敌,高敬亭率部绕至敌后、断其退路,经一夜激战,毙伤敌25路军一部280余人,缴获众多武器装备。三面尖战斗中,红军兵分三路出击,拂晓前包围地方反动武装“猎户队”,强力突袭,一举歼灭守敌。
1939年12月,中共鄂中区党委书记兼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政委陈少敏,率部到罗汉尖,指导抗日游击斗争。当时,大雪封山,天寒地冻,陈少敏指挥游击支队和罗汉尖的自卫队员克服困难,不畏强暴,灵活游击,坚持斗争。罗汉尖的群众,背粮食,挖萝卜,送猪油,拿鸡蛋,无私地支援新四军。治军极严的陈少敏,要求部队坚决把借粮证、借物证交给群众。1968年10月中下旬,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在党内有“陈大姐”之称的陈少敏,不同意开除刘少奇的党籍,投票时,她拒绝举手,誉满全党。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融入“大中华抗日救国军”血脉的“金钢钻”战旗,在西部战区第一车第一面,迎风飘扬,庄严通过天安门广场。可谓泣血映山红,战旗美如画。
悠悠同学情,仰望罗汉尖,追忆革命史,传承向未来。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更幸福,国家更美好。
青铜
本名欧阳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五届文学系。
在《作家》《雨花》《清明》《大家》《漓江》《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中华辞赋》《中华诗词》等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评等,著有小说《青苹果》《困惑》,散文《蹲连住班》《感受莫言的文学光环》《拍月散记》,诗评《唐诗宋词元曲鹧鹧意象》《唐诗鸿雁意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