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8)——就日、瞻云(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就日瞻云:语出《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就:接近、靠近;日:太阳;比喻对天子的崇仰或思慕。瞻:抬头看;云:云彩;意思是瞻仰云朵。
就日瞻云:意思是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及百姓。后多比喻得近天子。
瞻云就日:通过瞻望云彩的形态、移动等现象,可以预测天气,进而知道太阳将会出现,比喻能够从表象中看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后以“瞻云就日”形容臣下对君主的崇仰追随。
“就日、瞻云”在洛阳有两个地方出现。
一是在洛阳城西三十里新安县东关的“汉函谷关”。汉武帝时,朝廷有制:“非刘姓不封王,非关内不封侯。”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杨仆,官授御史,后为主爵都尉。因“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而“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便由杨仆主持,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杨仆用尽家财,把函谷关东迁建到新安县东关,史称“汉函谷关”,又称“汉关”。公元前112年,为楼船将军,率领水军与路博德的陆军一起平定南越国,封将梁侯。《水经注》:汉函谷关“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汉函谷关坐西向东,关楼有四券门,东门石匾刻“就日”,西门石匾为“瞻雲”,均为隶书,横平竖直,圆润大气。它西有奎楼山险要可守,东有八徒山天然屏障,南有青龙山,北有凤凰山,四山环抱;更有涧河、皂河之水,绕其奔流。此关气势宏伟,南北两侧有高厚城墙延伸山间,形成屏障,惟有通过城门,才可以出入此关。它北抵黄河,南横洛水,直抵宜阳散关,关塞相连,有似长城。这与秦函谷关基本类似,故仍依照原名。当时为追溯函谷关的渊源,还专门建立“雞鳴”、“望氣”二台。汉函谷关东指洛都、西望长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为“洛阳八关”之首、“丝绸之路西行第一关”。
二是在洛阳老城东大街的鼓楼。洛阳鼓楼,正名“谯楼”,是古时用于白天报时,夜间报更之楼,即所谓“晨钟暮鼓”。据《洛阳县志》记载:鼓楼始建于明代,位于府前街(现在的青年宫广场),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历代经过数次修缮,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鼓楼,大青砖砌的券台,台下拱门宽一丈五,高二丈,为行人通道,拱券门洞之上,东端镶一石匾阴刻“就日”,西端石匾为“瞻雲”,均为楷书,传为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所题写。但细观“就日”“瞻雲”笔法大相径庭,又说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重修鼓楼时“瞻雲”二字被毁,为后人补笔。
“就日”、“瞻云”体现了古人敬天畏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同时也希望君主贤明,恩泽百姓,百姓崇仰追随贤明的君主,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