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翻身崛起记——习近平同志扶贫纪事(八)•维我中华•
习近平是从中央军委机关下到正定县任县委主要领导职务的,在工作中干部群众都认为他很有思想,很有魄力,很有办法,使这里的面貌迅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几年,
正定却死守某些僵化的观念。
虽然粮食作物获得了丰收,
农民民人均总收入不到区区百元!
原因是在单一经济的死胡同兜圈,
片面地一味追求粮食高产。
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下降,
全县一半生产队还 不清当年贷款!
习近平下决心改变落后思路,
做 大事善于从大处着眼:
他首先着手抓解放思想,
说思想如果 不解放什么都难干。
仅仅两年间,正定面貌就大变: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已过半,
粮食单产总产均超历史高水平,
发展速度在正定历史上属空前!
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后,
大批劳动力投入工副业生产,
商品生产改善了农民生活,
普遍丰衣足食 ,在富裕路上奋勇争先!
(二)
习近平确立正定为"半城郊型经济":
利用土地、劳力、资源的优势,
主动去叩开城市经济的大门,
用"十二字经"对策大胆实践!(注一)
紧靠石家庄市三个乡首先发展,
被称为发展经济的先进样板。
全县乡镇企业和家庭工厂比比皆是,
各种各样产品令人眼花缭乱!
这既方便了城市人民的生活,
也使城里资金源源不断流向乡间。
无论乡镇企业还是家庭工厂,
都在大企业的缝隙中求得发展。
习近平还以很大的魄力,
拨款修复大佛寺和临济寺,
不惜花钱 维护这些国宝,
为的是扩大本县的旅游资源。
(三)
为了弥补 正定的人才不足,
习近平聘请省内外专家成立顾问团,
邀请他们来县考察讲学作报告,
确保总体发展规划选择最佳方案。
用专家学者的知识丰富着自己,
"背靠大树"发展好商品生产。
县委号召乡镇及企业到"大树"下找"阴凉",
提出"五不怕"给老实农民壮胆。(注二)
正定不仅要靠上"大树",还要载好"树林",
即培养的大学生应大部分回乡参加生产。
习近平提出既要培养本地的大学生,
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刻不容缓!
他还提出要鼓励私人办学,
这样培养人才国家不用拿钱。
这些都是基础教育或职业教育,
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和工副业生产。
(四)
正定还让数十万"土里刨食"的庄稼人,
在商品市场中接受价值规律训练。
短短几年造就出一批具有素质的农民,
对全县经济发展作出不可估量贡献。
这些新式农民的共同特点是渴求知识,
乐于和科技人员交朋友取长补短。
过去他们是穷怕了,穷蔫了,
如今被训练得有胆有识,信心满满!
小马村有位年轻的党支部书记,
从一本刊物上看到一则科研信息,
经过考察、征询专家意见后,
集资一百万把一座化工厂创建……
习近平制定的全新经济战略,
使正定的新一代农民很快成长。
曾采访过他的一位新华社记者说:
年轻的习近平"有思想有作为有担当!"
注一:"二十字经"是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
注二:"五不怕"是不怕"大人物"事繁难请,不怕大机关高门槛难进,不怕吃闭门羹,不怕磨破嘴皮,不怕跑断腿。
(维我中华2024年8月15日依据有关书讯改写,敬祈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