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转怀中笔,图绣裁锦帧 1184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寂寞望秋云
左右不见君
妙转怀中笔
图绣裁锦帧
念意画中现
嘉知景外寻
文章配朗乐
悠然奏仙音
一叶知秋意,风光褪斑彩,芳兰未萧瑟,留香待君开。空山初秋,爽气晚流,谷风扑面,草木将休。昨夕杨柳待时,今朝黄花明日,风光草木萧然,唯有寒泉汩故,但见草木零落,惟恐佳人归迟。文人椽笔绵延,抒尽四季嬗迁,生命如旅澹澹,愿以天地为伴,远居僻壤,朝夕凭览日月,慨然兴衰长短,或采菊篱东不厌,或诗书歌赋笔泛。前诗后赋秋江澄,顿挫抑扬韵味同,文以藏道见真义,光晕旭彩挂长空,秋景旖旎风爽清,春秋有节月分明,蓬筚无门天地近,雁鹄涵志翼凌空。
宵思莫堪宁,明月自当空,金风不含笑,寒泉柔泠泠。时光似有声,滴滴如撞钟,陋轩通天外,旧书达圣情。自强不息方能厚德载物, 修心既是养性,修德既可事成,何以“不迁怒,不贰过”,人生历险,万困求己,不怒迁于外事外物,当为君子长生久视之道,惜叹为之者寥若晨星,麟角凤毛。鉴于心境高低不平,人生有时清明,有时醉中,清醒与沉醉皆入心境,清时见道,醉深文涌,蕞尔心言,自翩妙用。尽览芳草香浓,天高海远寄情,欲唤栖鸟归共,阑珊处处落英。契阔谈宴抚膺,独向碧霄诉倾,尘歌百态尽暴,彬彬绅者几成,明朝旭霞依旧,今宵醉泉叮咚。时光步履蹒跚,心境坎坷不平,轩外曦来欲止,案净书过清风。
一赋一大千,一诗一界凡,四野皆秋意,枯木倚绝岩。阅尽世万千,沧海见桑田,心中自有道,天地一术牵,若戚迷离网,仙境化为凡。“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而中国文化以一贯之,以道贯之,以文贯之,以心贯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东方之“道”既是“本心”以心传心,感应道交,古人诚不我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道察花开落,云卷云术观,鸟兽相亲与,奏乐拊石玩,若心无旁骛,山水共情闲。
若问天道悟几许?瑶情总把尘心牵1185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秋气爽,菊花妍
红黄蓝绿去妆繁
隅橱旧卷未曾看
临月榴霜已斑斑
荼蘼缱,鸿雁南
半坡晚霞染秋田
若问天道悟几许
瑶情总把尘心牵
果欲香,荷未残
白露滴滴坠青莲
正等上林打霜处
幽径清风玉笛寒
书中自设重重关,道如登山步步难,古谚有志事竟成,脱胎换骨出其凡。《劝学》曰:“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圣者修道,贤人修德,仁者修仁,君子修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乃圣贤修行之境。路漫漫其修远兮,求索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经历尘缘俗务之扰,财色名利之诱,艰难困苦之阻,在纷纷嚷嚷与错综复杂中,依然出淤泥而不染者,此乃凤毛麟角!《论语》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自强不息方能厚德载物,孜孜不倦以达厚积薄发,《易传》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所以能够穷神知化、德以致用者方是修行高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的野火潮起潮落,凡尘红世枯枯荣荣,人生穷通枯荣,其命运非愿所能,江川洄曲绕肠,其缓急尽在其中。大道通心,人在穷困聊倒之时,往往一叶障目,难见曲径通幽之美,人在事遂功达之时,又常常心高气骄,孤落山重水覆之难。修行修什么?人,需要修炼出一副平常豁达之心,一尊如如不动之心,一道超凡脱俗之心,一重道法自然之心,任凭风浪起落,侬自稳坐钓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做有悔亢龙,不学鸣底井蛙。《庄子.秋水》云:“子独不闻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相比,井底之蛙虽眼光狭隘,无海鳖之阔志,但从另外角度讲,井蛙放弃了江海河川的欲望之阔,安静地选择了一处超越世俗的优雅之地专于炼达,难到不是一种心甘情愿独善其身的无欲快然吗?人生最高境界不仅仅是透观世界万象,而是开物成务、心转万境。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世间万象自有其支配的内理和规律,自然界各物类链条上的每个环节,不管低级还是高级,都不可或缺,外在的变化发展仅仅是规律支配下的一种现象,我们需要的是具备一颗出红尘不染的心去透观一切遮目的名利现象,这需要用已悟得之社会规律达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志恒于心,心恒于道,则就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人生是一盘大棋,万变不离其宗,对于棋手、棋子、棋盘,了然于胸,清清楚楚,与棋手弈,留他一片空间乐土;与棋子落,给他一柱高枝蓝天;与棋盘用,彼此互荣共享蓝天。生死于井底的小蛙,心态宁静淡泊,在东海之鳖的狂号面前,泰然自如,这不也是卑微生命里一道最美的风景吗?
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历史风云总向后人诠释着一个死得其所的辉煌,不管他是棋子还是棋手,都必具备了兼济天下的胸怀,这是人格庄严与生命价值。愚有愚福,智有智得,小聪若智,大智若愚,或少年得志,或大器晚成。《中庸》言:“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君子固穷,穷且益坚,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正是:春秋享天天,枯荣亦翩翩,天人合一处,道法出自然。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