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兵纪事】上卷 战争年代
三 火车开上前线
冉淮舟

冉淮舟:曾任铁道兵文化部创作组组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7年11月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童年是在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火中度过。1951年初在家乡小学毕业,插班考入省城保定一中,开始爱好文学,练习写作。1956年考取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相继在天津文联、铁道兵、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文学编辑、创作、评论和教学工作。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不容进犯》《绿的田园红的血》、散文集《彩云》《农村絮语》、诗集《乡情》等计四十余部。

【铁兵纪事】上卷 战争年代
三 火车开上前线
冉淮舟
1948年8月下旬,东北野战军总司令部紧急命令: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最秘密的情况下,把在东线的东丰、大兴镇、辽源、烟筒山一带的野战部队,迅速运送到西线的新立屯、西阜新等地区,出其不意地给敌人以打击。为保证前线作战的胜利,要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运两千万斤粮食和作战物资到前线。为堵截和包围长春国民党守军,要从后方向吉林、四平运送野战部队十九个独立团。同时,还要准备几个列车随时供野战军机动运输。
这次军运,关系到东北战场战略部署的实现,也可以说关系到整个东北解放战争的胜负。因此,铁道纵队和铁路员工,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周密地进行运输准备工作,坚决保证这次军运任务的胜利完成。
为此,东北野战军总部和东北铁道部联合组成了临时军事委员会,并且在梅河口铁路办事处、郑家屯铁路分局设立运输分委会,又在装卸车站及主要中间站派出特派员。特派员全权指挥一切装卸及车辆调配,随时与分委取得联系。分委则随时与总委取得联系,坚决执行总委下达的东北野战军总部和东北铁道部的各项命令。
这样,不论总委,还是分委,都指定了专人负责,使各铁路线的调度指挥工作,得以在严格保守秘密,又十分复杂的战时情况下,既高度统一又机动灵活,有条不紊,安全畅通地进行工作。
此时,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在连续遭到东北野战军打击后,已被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和北宁线几个孤立据点内,东北广大地区已经控制在共产党手中。但是,铁路东线的梅河口至四平区段,西线四平到郑家屯区段,开通到西阜新区段,都在国民党军队飞机空袭范围之内。其中郑家屯、彰武、新立屯至西阜新一带,是被重点轰炸的地区,每天从早到晚,频繁轰炸扫射,袭扰不停。而由梅河口起,经四平、郑家屯到新立屯、西阜新区段内,每天通过能力只能容纳六个列车往复,而且列车编组不能超过三十二辆。基于这种情况,必须打破平时运输的常规,制定新的编组计划和装卸车时间,坚决把参战部队按计划在十天之内全部运往前线。
1948年9月6日,东北野战军总部下达命令:10日晚开始运输。届时,军列按计划正点发车。
当前行列车驶进四平站时,突然接到东北野战军总部急电,命令连夜将已经发出的两个军列,立即返回原地,下车待命。同时,将已经停运的混合列车恢复运行。这是东北野战军总部,为了迷惑国民党军队,防止暴露目标而采取的紧急措施。12日晚,军运列车又按计划开始运行。
此次运输,西线郑家屯、彰武、西阜新,东线梅河口、四平是关键地区,国民党军队的飞机不但白天来,夜间也来,四平最多一天七十二架次。车站和沿线的运输一线人员,为了保证军列不被国民党军机发现,夜间都是采取无灯火作业,以便让军用列车及时安全地、源源不断地开往前线。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后,解放军以突然行动攻占昌黎及其以西地区,同时包围了兴城、沙后所、绥中的国民党军队,切断了锦州、唐山间的联系,控制了华北国民党军队增援东北的陆上通道。
国民党军发觉了东北野战军的行动意图,派出大批飞机对铁路进行狂轰滥炸,频繁袭扰。这时,运输大兵团的空车还没返回,而西线的作战物资、民工列车,东线的炮兵、后勤部队列车共六十九列又从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方面接连发出,密集运行到郑家屯一带。运送野战军机关人员的列车也相继到达,挤在一起,造成堵塞。由于国民党军机轰炸,白天空车不能运行,夜间重车又不能按时发出,途中运行时间随之加长。彰武、通辽、新立屯、苍土、西阜新等站,先后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通信、给水中断,情况非常紧迫。
针对这种情况,铁道纵队迅速组织抢修,白天国民党军机轰炸严重,晚间保证通车。另外,组织特别运输机车大队,由昂昂溪、北安,把军列一直送到郑家屯前线。堵塞很快疏通,被动的局面终于扭转。
进入10月以后,国民党军机对苍土、新立屯、泡子、彰武、通辽、郑家屯等站更加进行狂轰滥炸,妄图切断东北野战军的运输线。10月1日,柳河大桥被炸坏,运输陷入瘫痪。当天夜里,铁道纵队战士和铁路员工、家属,奋力协作抢修,经过一夜奋战,就架起了便桥,2日夜就通过两次军列,3日夜又通过四次军列。
10月3日后的铁路军事运输,较前更为繁重。不仅要大量往前线运送各种作战物资,还要及时运送随着战争进展不断前移的东北野战军各级指挥机关。后方的十九个独立团,也要向四平、吉林地区集结。同时,还必须准备几个机动列车,随时供给总预备队机动运输。
从10月1日至10日,国民党军机白天、黑夜不停地轰炸。4日,章古台停留的三辆弹药车被炸,站内三条线全被破坏。5日,柳河大桥再次被炸,钢梁塌落。因此,列车运行十分困难:西阜新伤病员要送后方医院,空车连续返回;一部分重车待卸;接受战斗任务的部队,所乘列车急需前进。但因柳河大桥被炸,上下阻塞,南下重车都挤到彰武以北,停留在沿途。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铁道纵队积极组织抢修桥梁、线路,一方面对运输次序重新进行了调整排列,决定以部队、弹药、汽油为先,其他次之。为确保安全,规定每个列车所挂弹药车不得超过五辆,汽油车不得超过两辆。同时,东北野战军总部决定:野政、野后机关人员和所有后方支前的民工,都要在郑家屯下车,徒步赶往前线,只允许作战部队、军火和被服列车通过郑家屯开往前线。很快,扭转了郑家屯枢纽地区的运输堵塞状况。
地处战争前沿的西阜新车站,也被国民党军机炸得只有站线,没有一间房舍。但是,调度指挥,运输组织,却从未间断过,军用列车一列跟着一列到达。
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解放锦州。
但是,沈阳的国民党守军,则将沈吉线清原、抚顺间的铁路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并在桥梁地段埋设了无数地雷,企图阻止解放军修复沈吉铁路,固守沈阳。
这时,铁道纵队四支队奉命立即从四平出发,火速抢修沈吉线,以支援前线部队消灭沈阳国民党守军,解放全东北。
四支队的桥梁大队,一半以上是朝鲜同志,他们有的是延边朝鲜族的战士,有的是活动在长白山地区抗日民主联军的朝鲜同志。接到命令,整个大队斗志昂扬,恨不得一天修到沈阳去。但是,铁路不但破坏惨重,而且稍不留神就踩着了国民党军埋下的地雷。在南杂木车站还有一股残余的国民党军队,不时偷偷出来骚扰。桥梁大队的战士们,一方面进行警戒,一方面检查线路破坏情况,将国民党军埋下的地雷起出来,又转给东北野战军,埋设在南杂木国民党军逃跑的必经之路上。
扫除了地雷障碍,桥梁大队石桥中队和三中队,还有部分铁路员工,立即挺进抢修一一八公里大桥。这座桥是通向沈阳的关键工程,长有二百多米,高近二十米,已经被破坏得千疮百孔,钢梁被炸得坠落在桥下,桥墩东倒西歪。要想在短时间内修通这座大桥,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是搭枕木垛扣轨,在解冻前临时通车,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支队命令桥梁大队,用一天一夜的时间,修起一座便桥。东北11月的天气,已经相当寒冷,河水早就结成了很厚的冰,雪也积满了大地。战士们呼出的气,在帽沿上结成了白霜,领工员老李头的胡子冻成了两条冰溜。修便桥,首先要在河里搭枕木垛,而要使桥墩坚实,还需要破除冰层,清除河底的流沙。
人们在冰面上走来走去,一时却很难想出什么好的办法。这时,一个膀大腰圆的朝鲜族战士李永信,忽然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是在东北光复时加入抗日民主联军的,在作战中负了伤,出院后编入铁道纵队。很勇敢,哪里困难,他就到哪里,什么工作艰巨,他就说:“我去!”因此,战友们给他起个外号叫“火车头”。只见他将帽子往后脑勺一推,用撬棍敲敲冰面,说道:
“大家瞧什么,来,砸冰……”
李永信说着,首先砸破一块冰,战友们便也都动起手来,有人用洋镐,有人用撬棍,很快就砸开了一个缺口。看到河水了,李永信将衣裤一脱,说声“来呀”,第一个跳进了冰窟中。跟着,战友们也纷纷跳了进去,他们一锹锹的掘起泥沙。
人乍一浸入冰水,浑身打颤,嘴唇发青,手脚发僵不听使唤,皮肤让碎冰划破,动作就更艰难。李永信挥一挥胳膊,喊道:
“使劲干呀!干热乎了就不冷啦!”
时间不长,冰窟里的流沙渐渐挖完了,战士们跳上冰面,又赶紧扛运起枕木来。李永信和另一位朝鲜族战士柳圣文,每个人背六根黄松枕木,汗珠顺着帽沿往下流淌,嘴里还不住地喊着号子。教导员劝说道:
“咱们要修的路还多着呢,累垮了,打不到关里去哪!”
“没关系!”李永信说,“这是打仗啊,时间紧,哪能慢慢吞吞!”
“背得起!”柳圣文说,“瞧我身体多壮!”
教导员还是严肃地向他们交代:
“以后不许可蛮干,不能一次背六根!”
经过半天一夜抢修,三万多根枕木搭起了三十六座桥墩。拂晓,开始扣轨,眼看这二十孔的大桥就要落成,结果扣轨的跳板用完了,最后几孔桥,没有办法扣轨。
连长、中队长看着枕木墩,急得直劲儿地搓手。领工员老李头站在一旁,低着脑袋,一声不吭。
扣轨停了。
钉道停了。
抬枕木也停了。
指战员焦急地望着二十米高的桥墩,都被难住了。这时,李永信走到连长面前,说:
“连长,我有办法,用一根钢轨,搭在枕木垛上,这就是跳板。”
“不行!”连长摇一摇头说,“跳板那么宽,胆小还不敢走呢,一根钢轨那怎么行!”
“能行!”李永信坚持说,“只要你答应,我先上去!”
连长想了想,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下,李永信的建议,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就是太冒险,要请示中队。
“这不行!”中队长说,“咱们哪有杂技演员踩钢丝的技术?”
“太危险!”教导员说,“滑下来怎么办?”
但上级命令,一天一夜抢通一一八大桥,再也不能耽误时间。中队长和教导员经过研究决定:试一试。
李永信得到允许,便找了柳圣文和另外两位战友,四个人核计一阵,就开始动手了。先将两根钢轨分开搭在枕木垛上,接着四个人拾起一根钢轨,肩靠着肩,脚并着脚,一步一步,悬空踏着单片钢轨,向着河中桥墩走去。李永信喊一声“嘿哟”,四个人便整齐地前进一步,同时齐声喊着:“唉哟嗬!”
称得上是体操和杂技的高难动作,实在惊心动魄,站在桥下的人们,一个个都屏住了呼吸。李永信他们终于跨上了河心桥墩,把钢轨放在了枕木垛上。这时,桥下爆发出一阵欢呼声。领工员老李头伸着大拇指连连称赞:
“真行!真行!”
就这样,只用三个小时,便将一百八十多根钢轨从单轨上抬到桥中心,扣架起了钢轨梁……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斗,一一八大桥建起来了。北方汽笛长吼三声,一列载着粮食、寒衣、弹药的火车,隆隆地驶过这座大桥,奔向沈阳……
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
东北野战军发动的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宣告胜利结束。
至此,东北全线一万零九百四十公里的铁路,全部回到人民手中。铁道纵队战士和铁路员工欢天喜地,庆祝东北全境解放,他们高唱着这样一首歌曲:
穿过山沿,穿过铁桥,
不分黑夜和白天。
越铺越长,越铺越远,
千山万水莫阻拦。
枪炮人马,粮食被服,
海水一样送到前线。
前方后方,连成一片,
绿灯时时保平安。
嗨嗨,嗨嗨!
路程在我们面前缩短,
我们绝不错过时间。
不管黑夜,不管早晚,
火车头吼叫着——
一直、一直、一直地冲向前!


确保解放战争中的兵员和物资运输

槛外人 2024-8-14